孙海丽
(枣庄广播电视台,山东 枣庄 277100)
从2015年起,移动互联网已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新闻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对新闻媒体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从技术层面逐渐向更深层次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新闻编辑工作也面临迫切的改革创新需求,需要相关工作者明确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内容新生态,并预测新闻内容转向过程存在的风险和挑战,采取措施突破新闻内容改革创新瓶颈,为新闻媒体行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内容生产主体逐渐向多样化趋势发展,除了传统专业媒体,万物都可以作为传播者。从新闻媒体发展进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新闻传播者也从以往专业记者编辑,扩大到用户个体,这也使得新闻内容越来越丰富,并突出了“草根性”特征。新时期,在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突破重重壁垒,不再局限于人类[1]。尤其近年来,5G技术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物”也成为新闻内容的全新传播者,这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万物都能作为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新闻媒体想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要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在主体泛化的新闻内容传播生态中占据优势地位。
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提高了新闻内容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并且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具有双重偏向特点,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改发展而来的新闻内容和媒介技术也普遍具备双重偏向特征[2]。在新闻内容生产方面,周期逐渐缩短,并且传播速度随之加快,结合新闻传播内容来看,大部分即时发布的内容都是以碎片化形态出现在人们眼前的。这也意味着传统新闻编辑思维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产生差异,在保证新闻内容篇幅合理的同时,提高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成为新闻编辑内容转向的大势所趋。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用户赋予了更多权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闻内容生产权。由传统专业机构生产新闻内容,扩大到个体用户生产新闻内容。第二,新闻内容自主选择权。新时期,社会群众精神文化追求逐渐提高,对新闻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兴趣爱好成为受众选择新闻内容的关键标准。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内容成生产权利关系发生巨大改变,新闻媒体结构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关系转变成为新闻编辑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3]。只有主动在内容红海中获得受众更多关注和青睐,才能够为新闻媒体行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提炼新闻事件中的人格瞬间,增强新闻内容的感染力,在披露新闻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图片、视频等传播方式。在此基础上,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提炼,把握人格化瞬间,遵循“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对新闻内容进行阐述[4]。例如:人民网通过视频方式传播《中国航天上半年成绩单》,内容还原了航天人员工作及航天发生的场景,并且从人性化角度阐述了新闻信息,“中国航天人将带着气壮山河的勇气、九天逐梦的初心,风雨兼程地拼搏,继续奋楫星河”。通过图文与视频相结合方式转变新闻内容风格,不仅能够达到新闻信息传播效果,还能够充分引起受众共鸣。
从细节方面阐述新闻信息,尽量避免宏大叙事。传统纸媒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习惯从宏观角度阐述新闻信息,这种方式很难吸引受众关注。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内容需要从细节入手,站在受众角度分析新闻信息。例如,央视网利用抖音平台发布边防官兵巡逻视频,从边防人员日常工作入手,以坚持到底执勤作为切入点,使受众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了解边防官兵如何克服恶劣环境,如何保家卫国。这种以小到大的方式,更加直观和灵活地反映了边防官兵巡逻的不易和艰辛,达到了传递恪尽职守精神的终极目标。该视频发布后,在抖音平台点赞量达到517.8万次,评论数达到10.1万次。由此可见,通过由小入大的方式阐述新闻信息,更能够被广大受众接受。另外,从个体故事入手处理重大新闻事件,能够以受众视角传递内容,有利于引起观众共鸣,使其情绪上受到感染。
新闻编辑应先确定新闻媒体的调性,突出其特色化品牌形象。以《财新周刊》为例进行分析,该周刊内容偏向于财富阶层和社会精英,能够直接反应社会发展真实情况。2020年初,新冠肺炎突然爆发,该周刊发布《新冠病毒何以至此》新闻信息,通过全景式系列报道方式,对疫情情况行为进行及时、专业、深度的评论,其独到的见解和客观的报道吸引大批受众注意,不仅提高了客户黏度和忠诚度,还为自身塑造了理性、有深度的品牌形象,这对于新闻媒体长远发展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新闻工作要基于品牌形象开展。在新闻媒体塑造自身品牌形象基础上,应考虑如何维持形象,如何能够使形象深入人心。这就需要新闻日常工作围绕品牌形象开展。具体来说,就是在新闻选题、内容编辑等方面,都要突出品牌调性,将品牌形象作为主要方向。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受众从情感方面认同品牌形象,还能够为新闻媒体强化竞争力提供保障[6]。
降低受众认知成本。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众新闻信息接收渠道,这种以技术为支撑的传播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受众认知成本。另外,从新闻内容角度进行分析,新闻编辑必须要了解现阶段流行的多样化新闻表现方式,并根据新闻内容有针对性选择。当前,除了传统视频、图片、文字等新闻表现方式,还涌现出大量新形势,包括VR、H5、AR、动画等。以《征程:红军长征全景交互地图》为例进行分析,其采用丰富的媒体形式表现新闻内容,为受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使受众能够从多个感官感知新闻内容,有效降低了受众的认知成本。从受众视觉化方面进行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信息普遍呈现场景复杂化、内容碎片化特点,这也对新闻内容转向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其增强视觉刺激效果,以直观方式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较为常见的方式包括文本图像化、数据可视化等。但无论选择哪种新闻表现形式,新闻媒体都要根据自己传播平台特征进行合理选择。例如:现阶段视频平台迅速崛起,包括抖音、快手等,应用这类平台表现新闻内容,能够充分满足场景复杂化、内容碎片化要求[7]。但对于政务媒体而言,如果采用图文信息视频化方式变现新闻内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新闻内容生产成本,但从客观角度来看无法给予受众更好的体验,甚至会导致受众反感。
降低受众时间成本。新闻编辑的主要作用是对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将时间发展脉络梳理清晰,确保受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新闻事件有所了解。同时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内容碎片化的必要需求,有利于降低受众时间成本。以《30秒带你了解苟晶事件》为例,在短短30秒视频中,讲解了苟晶班主任的两次“操作”使其一生命运被改变,既达到了新闻信息传递效果,也降低了受众时间成本。新时期,广大群众生活逐渐向快捷化趋势发展,很多受众选择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新闻,以简单、便捷的渠道获取新闻内容,能够提升受众满意度和青睐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扩大媒体品牌形象影响力、采用矩阵传播方式传递新闻内容,新闻编辑还要认识到,人际传播已经成为当前社交媒体中的一种较为强势的传播力量。现阶段,社交网络在社会化媒体中构成的人际传播渠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基础设施。这些平台在运作过程中,新闻内容的再发能力与人际传播网络规模息息相关。例如,人民日报社媒体中心,在《复兴大道70号》中积极引入了H5技术,制作大型手绘沉浸式长图,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原历史,使不同年龄的受众在观看后能够找到自己年代的专属记忆。同时,还在细节中融入彩蛋,使受众在浏览信息的同时能够收获“惊喜”[8]。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提升新闻内容影响力,既要扩大新闻传播范围,通过引发受众共鸣、刺激受众感官等方式,引导其主动分享,并利用人际传播防落,提高新闻内容的再发能力,最终形成裂变效应。
上文提到的新闻风格向轻松愉悦方向转变,并不意味着新闻内容要倾向于娱乐化和轻松化。在新闻媒体发展过程中,无论新闻形式发生哪种变化,品质要求都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新闻编辑在内容转向过程中,要协调好专业与轻松风格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轻松方式进行报道,而非摒弃传统专业理念,一味降低底线靠拢娱乐化[9]。
现如今,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使得受众信息接收习惯逐渐向碎片化趋势发展。但有舆论场鱼龙混杂,所以新闻媒体必须肩负起舆论引导重任,加深新闻信息的报道深度。而如何协调好深度报道和碎片化信息的关系,成为新闻编辑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结合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无论采用简单便捷的方式披露信息,还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理性分析,只要明确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深耕,就能够塑造特色化品牌,提高受众忠诚度。另外,新闻编辑应转变新闻深度报道表现形式,可以引入VR、AR等技术,充分吸引受众注意力。
综上所述,为了充分吸引受众关注度,全面提高受众黏性和忠诚度,新闻编辑要充分做到与时俱进,为新闻内容转向提供保障,通过树立轻松愉悦的新闻内容风格、塑造特色化品牌形象、从受众思维角度挖掘新闻信息、引导受众主动分享等层面,为新闻媒体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新闻内容转向过程不可避免存在挑战和风险,需要新闻编辑坚持“内容为王”,履行好自身社会责任和义务,使新闻媒体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