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蓉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手机的智能化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逐渐壮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1]。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群体之一,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主动顺应时代变化,切实抓牢互联网思维,积极结合新媒体平台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以往研究表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变革[2]。国内众多高校、高校的所有部门在变革中都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建立官方公众号,微信平台已然成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强大后盾。本文针对目前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探讨灵活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和宣传思政教育并提高网络思政育人公信力和感染力的创新对策,为高校拓宽思政教育工作渠道,优化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2021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教育工作性质特殊,教育领域体系庞大,教育安全与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网络阵地管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人身财产安全、学校依法治理等紧密联系、错综交织,要素多、链条长,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线[3]。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网络时代背景发生更迭,网络这把“双刃剑”悬挂在思政教育领域的上头,从线上平台获取信息已经是当今社会前进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为了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育人需求,而微信平台推出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推送等功能丰富了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能够弥补其中的不足,可一定程度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该功能支持信息媒介交互,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阅读及时方便等特点,确保了网络思政教育的高效性、多样性和便捷性;其次,教师在思政教育领域起到关键作用,微信平台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更充分更平衡地发展,进一步维护网络思政教育稳定和可持续运转的环境。
微信平台能将图片、文字、视频等结合起来,支持信息媒介交互,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阅读及时方便等特点。目前国内高校因势而动,普遍建立微信官方公众号,开设一系列包括学校信息、党团建设、文化生活、咨询工作等专栏,为大学生提供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和巩固思想认识的途径[4]。教师在微信平台上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思政内容,学生随即可以迅速通过手机查阅,不似以往必须面对面地交流,微信平台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思想和观念沟通的桥梁,也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状态和变化,做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使学生在线上微信平台进行思维碰撞,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身成长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事实,摆道理,在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中与青年大学生共情[5],提高了师生沟通和学习的效率,确保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结合新兴科技,将媒体平台的优势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高度融合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把握“十四五”时期思政工作新形势,创新工作路径,过去高校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是将课本当作教学主要依据,大多只针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导致学生的认识被局限在书本里,缺乏联想性、广泛性和交互性。为了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加精准有效,微信平台逐渐成为引导高校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手段,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多元化的选择。近年来,全球都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信息,就可以快捷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使高校健全网络思政教育重要阵地。
现今时代的发展明确指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以及党团干部等必须借助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平台的信息良莠不齐,包含是与非、真实和虚幻、理论和实际。通过运用微信平台开展的理论轮训和示范、项目申请和资助,活动宣传和推广,对思政教师队伍加强引导和管理,帮助思政教师掌握自学和教育的主动权,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育人技能,切实有的放矢地推动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夯实高质量人才发展支撑,充分发挥示范教学的引领作用,促使思政工作更为高效,育人成效更为突出。
对于大学生来说,信息发达带来的认知媒介繁杂纷呈,就高校微信公众号而言,媒介单一且缺乏资源,这就导致多个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无法与其他新媒体比拟。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微信平台内外整体建设,必须大力支持微信平台与外界资源联动和一体化发展。
一是脚踏实地推进微信公众大号的运营,在功能上要克服定位单一不明确的问题,结合计算机新技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进行特定内容的推送。大一学生处在懵懂发展时期,对大学的课堂、生活和活动充满新鲜感,微信公众号可以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将思政教育同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开学典礼、入学安全教育活动、破冰活动等,引导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择友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打造良好开端。在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处于转型提高时期,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大力开展第二课堂,例如信仰公开课、梦想大讲堂等,将第二课堂的精髓保质保量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进一步帮助学生夯实马克思科学理论知识,宣扬正能量,传播红色文化,稳固大学生的红色思想。大四学生处于奋进冲刺时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某种程度上不同的学生会存在不同的情绪状态,包括兴奋、焦虑和迷茫等,此时学生的思想波动较大,易受影响,教师此时不仅要在线下多和学生沟通,同时也可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情绪管理类和升学就业类文章,引导大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管理上要及时回复学生的疑问,设置24小时轮班专员,发现学生有思想隐患时要第一时间制止并进行教育,同时要保证学生隐私;在内容上结合国家最新形势和文件,牢牢抓住党史的伟大经验和成果,弘扬红色主旋律。二是积极联系其他媒体或者结合企业微信等营销手段,完善媒体间联动机制,综合研判,扩大微信公众号的知名度,全方面传播正能量,确保网络思政教育有效广泛地进行。三是探索微信平台组织服务机制,将校园领导力量和管理力量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形成高校一线思政教育管理微社区,从学习生活到各色活动,从单向教育到互动交流,将微信平台逐渐打造成网络思政教育生活园地。四是优化升级宣传阵地,开展形式丰富的线下活动,通过标题和配图转发至朋友圈,提升传播效率和力度,让网络信息传播从受众被动接受的“强推式”变为主动关注的“拉取式”,有效提升师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6]。
高校、教师、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各大主体,增强主体之间的黏性十分重要。一是重点建设高校微信网络研究评价中心,打造信息发布和数据分析的平台,对学生的读文偏好及时分析,对文章阅读量和点赞数进行总结,善于反思,有的放矢,针对热点话题结合思政教育进行重点宣传,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活化空间,提升学生获得感。二是建立围绕学生的思政课堂小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开展主体之间的互动工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借此时机,思政课堂小程序可邀请思政红人进驻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更好地吸引大学生了解党、国家和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三是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和资源共享工作,目前许多高校思政微信平台的知名度较低,高校之间通过微信平台强化信息沟通,借助有影响力的企业的传播力,将校企文化有机结合,挖掘蕴含正能量的话题带动青年大学生开展活动,以此提高大学生对思政的接受程度,营造良好思政学习的氛围。
从总体看,运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变化紧跟信息技术改革的步伐,微信平台对高校内部管理、教师教学教研、学生思想认识等都产生巨大影响,高校应强化网络建设意识,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注重教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理念,实现有效渗透,结合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及内容[7]。运用微信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从组织引导、团队打造、平台管理、作品创造等领域多措并举,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兴趣导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系统完善、内容全面、标准健全、运行科学、成效显著的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切实打造互动式、沉浸式且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平台,增加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成效和时效,利用微信平台带来的新方向、新视野和新体验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质量,推动高校加快构建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