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
1917年,18岁的张大千东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课余时间坚持自学绘画治印。两年后他回国,辗转到了北京,画画之余,张大千喜欢到剧场去看戏。这时,他给人生确立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大画家。俗话说“勤有功,戏无益”,立志做画家的他,何以还要把时间消耗在看戏上呢?
究其原因,在张大千看来,此“戏”非彼“戏”。他爱看戏,虽说有娱乐的成分,但他還认为戏是动态的画。张大千说:“京剧与绘画在表形诉状、抒情达意、虚实多寡等方面,皆有相通之处,是可以汲取的丰厚艺术营养。”不过他虽然爱看戏,但因为当时的他在画坛上没有名气,且他属于“北漂”,经济来源十分有限,买一张戏票往往要掂量再三。
改变自己的机会总算来了。一次有人请客,张大千有幸在被请之列,更幸运的是,京剧名家师梅兰芳是宴会上的座上宾,且与他同席。席间,客人纷纷向梅兰芳敬酒。张大千也瞅准了一个机会,站起身来走到梅兰芳面前,说:“梅先生,不知工作人员是怎么回事,安排我们坐在一起。我们俩坐在同一桌,应当是十分不合适的。”就在众人不解的时候,张大千举起酒杯又来了一句,“我是小人,您是君子。”这下连梅兰芳也不禁有些疑惑。张大千随即哈哈大笑,解释道:“我张大千画画靠的是手,先生您唱京剧靠的是口。”这句话极为谦谨,充满了机敏和智慧,让在场的人禁不住哈哈大笑,也使梅兰芳记住了“张大千”这个人。此后,喜爱书画的梅兰芳和张大千开始频繁来往。
在寓居北平的日子里,张大千与梅兰芳不时相聚在一起,谈戏论画,也谈对时局的看法,谈着谈着,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一次,梅兰芳请教如何画美人,张大千答道:“你自己就是一个最标准的美人,只要把你戏台上的各种样子画下来就行了,千万不要再参照别的样子了。”这并非对梅兰芳的恭维话,而是极有见地的绘画箴言。
两个人一个画画,也爱看戏;一个唱京剧,也爱画画,共同的爱好与情趣让他们能够推心置腹,而且两个人皆具有爱国情怀,这让两个人成了知音。张大千曾作《看山图》,图中绘白衣高士立于断崖边,题跋“踏遍千万山,两脚犹未茧。青白自分明,保我看山眼”,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忠贞气节。在北平,除了帮助梅兰芳提高绘画技艺,张大千还将彰显自己爱国情怀的《青山绿水》等作品赠给梅兰芳;梅兰芳也把表现自己爱国胸襟的唱片、剧照等,回赠给张大千,以相互激励。每次演出前,梅兰芳总留一整排戏票送给张大千,既能让他在看演出中汲取艺术营养,又不让他在经济上再有压力;张大千还将多余的戏票送人,以交结朋友。梅兰芳还以自己在社会上的声名,向人介绍和推荐画家张大千。由此,张大千的声名日隆,最终成为“现代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而有了张大千的指点帮助,梅兰芳的画技亦日益精进,画风温婉秀润,造诣颇深。
纯真的友谊是一幅由时间晕染而成的高贵的画。为了表达对梅兰芳这位君子的感激敬佩之情,1948年4月,由张大千提议,他和另外3名画家联手完成了一幅《梅兰双清图》。画好后,张大千意犹未尽,他要锦上添花,又题写了一阕《浣溪沙》,其中有“试粉梅梢有月知,兰风清露洒幽姿”等句。整幅作品构思精妙,色彩淡雅,书画交融,赞美了梅兰芳抗战时期在沦陷区蓄须明志、拒为日寇演出的民族气节,以及抗战胜利后重登舞台为百姓服务的爱国热忱。
建立在共同志趣上的友谊是永不褪色的。1982年,梅兰芳的幼子梅葆玖赴香港演出,其演出录像由人带给海峡另一端的张大千,他看了录像后感慨不已,挥毫绘就一幅《梅兰图》,作为对三十三年前所绘《梅兰双清图》的回顾与承续。其上题字有“葆玖孝思如此,畹华(梅兰芳的字)当含笑九泉。而予车过腹痛,老泪纵横矣”之语,其缅怀故人、赓续交谊之情,溢于毫端,跃然纸上。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