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正伟
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
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教授说过一段话:“人生很长也很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想要的方向,在未知之前,我们需要去探索。在探索中,在探索之后,我们要放弃80%的渴望,集中于20%去深耕,并且深耕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辈子也就算很丰富了。”的确如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广的是兴趣,专的是精华,如果能懂得“断舍离”,放弃那些对自身而言无关紧要的东西,把有限的精力花费在自己擅长的、专业的领域上,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极简生活》一书中有一段话:“人生真正宝贵、必要的东西,其实寥寥无几。应该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重要的事上。”一个人活到一定程度才知道,世界上那么多东西和自己无关。学会放弃80%的渴望,致力20%的希望,实际上就是如何平衡“坚定拥抱想要的东西”与“探索无限可能的自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与其在过多的欲望中不断挣扎和纠结,不如学会删繁就简,做好真正想做的事。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所有梦想渐进塌落但不破灭的过程。现代人焦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容易被外欲所影响,不坚定自己的内心,总觉得什么都没做却把自己累个半死。有时候,人们千辛万苦地追求一样东西,某一天却发现最重要的东西就在身边;有时候,你拼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发现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你怎么努力也触碰不到的;有时候,你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在眼前,你却无法触碰。想得到的东西很多,但不是靠着“唯努力论”就都能收入囊中的,我们的精力总归是受限的,重点是要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始终清楚自己此刻在做什么,感受是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
人在成家立业之后,时间和精力变得有限。每天,我们的周围都发生很多事,但真正与自己相关的少之又少。《养生要集》有言:“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果你什么都想要,反而什么都抓不住,最终两手空空。还不如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體现自己现有的价值,不断地收获。而这个过滤的过程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编织一张滤网。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讲到人的关注圈和影响圈,我们的关注圈很大,大到国家政治、种族冲突和素质教育,但真正凭借自己能力可以影响的范围又太小,小到只能决定下一餐吃什么、出门要不要带雨伞。将注意力多放在自己的影响圈上,不断扩大影响圈的范围,关注影响圈的质量,少将精力投入关注圈,可以让自己对生活更有掌控感。庄子讲“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们很多人都像鼹鼠,整条大河都想拥有,其实一口河水就饱腹了。
人生大路三千,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方向去走,对自己要有基本的思考、判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解决了生存层面的问题之后,鼓足勇气舍弃一些外在的东西,用剩余的精力去挖掘自己的潜力,若能在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对社会有所贡献,如此,便是不辜负岁月。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