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同
山东省沂水县的农家子弟魏德友,20岁时参了军。24岁那年,魏德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原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必经之路,冬季狂风肆虐,积雪深达1米多。魏德友和战友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一边开荒、种树,一边放牧巡边。
1967年,魏德友把妻子刘景好从山东老家接了过来。千里进疆路,愈行愈荒凉。来到草原深处的家时,刘景好惊呆了:他们即将入住的“婚房”,只是一个地窝子。猫着腰钻进去,只见一张床、一个土灶台、一个木头箱子、一盏马灯,剩余的空间俩人错身都困难。刘景好因喝了碱水,还闹起了肚子。更可怕的是,这里的蚊子太厉害,她胳膊腿上每天都被咬得肿起一大片。还有,狼群一到晚上就嗷嗷叫。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刘景好当时就被吓坏了。生活了一个月后,刘景好再也无法忍受,想逃离这个鬼地方。魏德友发现后,一路狂奔40多分钟,才望见媳妇的身影。他一边喘气一边大声喊:“你往哪儿跑?有狼呢!”听了这话刘景好更害怕了,没敢再继续往前走。
就这样,魏德友连哄带劝,又把媳妇带回了地窝子。刘景好后来了解到,这片草原是个通外山口,双方的边民每年都有越境事件发生。边境无小事,魏德友把守卫好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使命。了解了丈夫的信念和守边的重要性后,刘景好理解了丈夫的选择,也就不忍心离开他了。
1982年,魏德友所在的连队解散,百余户人家陆续撤离,他有机会调到市里或回老家山东工作。但魏德友却主动选择留下,成为一名义务护边员。他说自己熟悉这里的地形地貌,可以很好地协助边防军护边。他家向西不远,就是中哈边境173号界碑。两国边境界碑、围栏设立那天,魏德友抚摸着中国界碑潸然泪下,说:“守了那么多年边,能够见证这一庄严的时刻,我心里很激动。”
1987年冬天,魏德友像平时一样在黄昏时分出去巡边。魏德友骑着马绕完一大圈,正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刮起了暴风雪,风刮得他睁不开眼睛,大雪一会儿就淹没了牧道。风太大了,他拉着马缰绳只能侧着头走,很快就迷了路。走走停停,5个小时过去了。已经筋疲力尽的他扶着马,看着四周白茫茫的一片,脑子里冒出了绝望的念头。忽然,前方亮起几道白光。“是手电筒!”他心里腾起了希望,赶紧打开自己的手电筒使劲地摇。远处的人影渐渐清晰起来,是边防连的战士,魏德友逃过一劫。回到家已是半夜,担惊受怕的媳妇红着眼眶,给丈夫烧水、换衣服。看到他冻得浑身哆嗦,刚想埋怨两句的妻子就落泪了。
有一次,魏德友与边防战士一起在河边巡边,风雪中大家手挽着手、肩碰着肩,艰难地向前挪行。行至河中央,冰层突然破裂,战士小陈掉入冰洞中。大家将他拉上来时,他快要冻僵了。魏德友立马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抱着小陈用身体为他取暖。
让魏德友担心的是,总是有牲畜靠近国界。“外交无小事,一头牲口越界就能让国家很被动。”每到春秋季,魏德友总是特别警惕。夫妻俩时刻观察是否有牲畜抵边,一旦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阻拦。察看边情、修复破损的铁丝网,是夫妻俩日常巡边时的任务。在魏德友手把手的教导下,起初经常被铁丝网上的倒刺划伤手臂的妻子,不仅成了一名熟练的“钳工”,还学会了在草原上判断方向、天气及边情。
多年来,草原上日升日落,魏德友的情怀始终不减。每天早上,他和妻子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门口升国旗。在屋外的木旗杆前,刘景好拽紧绳索,魏德友奋力挥动右臂,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迎风展开。虽然没有国歌伴奏,但每一个升旗动作,夫妻俩都一丝不苟。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两个人的心中就涌动着自豪感。魏德友说:“不管走多远,看到五星红旗就能找到家。”
孤零零的土坯房里,坑坑洼洼的地面,歪歪扭扭的木头桌子,吃的米面需要女儿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的浑水。平时巡边时,馍馍掰开塞点菜就是夫妻俩一天的伙食。但只要守着这片草原,他们就觉得心里踏实。有意思的是,平时只要出门,魏德友必带3件宝贝:望远镜、收音机和水壶。女儿说:“小时候谁都不敢动他的望远镜,可宝贝了,就怕我们给摔了。”收音机是夫妻俩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有时收音机被雨雪淋湿了,变成了哑巴;有时遇到紧急情况,口袋里的收音机什么时候被甩出去也不知道。于是魏德友一次性买好几台存着。
从年轻小伙到白发老人,昔日战友陆续退役还乡,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魏德友却依然坚守在空旷的草原深处。他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边防线实在是太长了,需要人手。只要我们一家在这里巡逻放牧,就是边境线上的一道屏障。”对边境,魏德友始终放心不下,一天不到那边看看,就感觉少了点儿东西。
魏德友有4个孩子,他们长大后都在老家工作、安家。因为不放心父母的身体,孩子们多次劝他们回家养老,但魏德友夫妇始终不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戍边。刘景好对孩子们说:“这辈子就留在这里,哪儿也不去了!”儿女们无奈,就在临近的裕民县城买了套房子,想让二老住进去,可是夫妻俩一天都没去住过。在他们心里,虽然自己不是军人,但在草原义务巡边,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子女来了又走,魏德友会因为舍不得而潸然泪下,但面对多次调离边境、家人团聚的机会,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了继续坚守。
57年來,魏德友巡边护边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堵截临界牲畜数万头,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负责的管控区内未发生过一起涉外事件。他说:“当时如果党不派我过来,也会派别人过来。我答应了守边,就要一辈子做到。”
年复一年的巡边守边,他乡早已成为家乡。现在,他们仍然沿着那条熟悉的牧道一遍遍走着,常挂在嘴边的除了那句“只要我还能走得动”的承诺,还有一句由衷的赞叹:“祖国越来越强大”。
放牧为巡边,魏德友被称为边境线上“活界碑”;家在路尽头,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魏德友获得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的“七一勋章”。在《榜样6》节目中,主持人问魏德友:“这枚沉甸甸的七一勋章里,是不是也有老伴的一半?”“一多半!”这位八旬老人,带着浓浓的山东口音回答道。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