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2023-01-06 09:14:18邱春安严修鸿
语言战略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客家话梅州山歌

邱春安,严修鸿,王 榕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2.首都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北京 100048)

提 要 近十几年来,梅州客家山歌遭受冷遇,面临青黄不接的传承窘境。访谈作为传承主体的梅州当地文化部门人员、客家山歌传承人和一线演员,发现客家方言的衰退影响着客家山歌的传承,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土壤丧失、人才断层、创新不足等现实困境,客家山歌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难在保护政策的落实,但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客家山歌新作品的创作既要守正更要创新。建议:(1)当地政府改变观念,做好组织协调,把非遗保护和传承落到实处;(2)政府、剧团、演艺公司等加大海内外交流和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3)剧团、演艺公司、歌手加强作品和表演形式的创新;(4)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平台,走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

一、引 言

据1992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客家山歌以客家话演唱,具有简朴直接、即兴编唱、节奏自由的特点;唱词讲究韵律,多为七言四句体;传统作品以情歌为主(姜彬1992)。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歌谣,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基本上都流传着客家山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梅州客家山歌、兴国山歌和闽西客家山歌(刘晓春,等2015)。梅州客家山歌以中原文化为骨架,在艺术风格、修辞手法、章法结构等方面都留有“十五国风”以及迁徙沿途的江南吴音印迹,同时,还融合了土著民族的歌词、唱名、旋律及修辞方法(江金波,司徒尚纪2002)。然而,2010年之后,流传千年的梅州客家山歌却逐渐遭受冷遇,以至于面临青黄不接的传承窘境。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提振文化自信。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2021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都要求采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梅州客家山歌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符号,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些大的背景下,客家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我们也注意到,前人对客家方言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语言本体调查、语言的保存和保护,很少关注方言文化的使用和传承主体。梅州、赣南、闽西分别于2010、2013、2017年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周小璞(2014)提出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理念,认为要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适当修复作为媒介的地方方言的语言环境。客家山歌的相关研究大概可以追溯至1927年出版的《客音情歌集》,该书收录了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搜集整理的140首客家山歌(万建中2007)。揭英丽(2006)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客家山歌在音乐、文学、比较、传承和歌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以往对客家山歌的研究以及提出的保护措施,基本上都是从学者或者政府角度出发,山歌主体严重缺席;客家山歌的传承主体是歌手和听众,尤其是前者,他们的声音对于客家山歌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梅州地区的非遗保护中心专家、专业艺人、山歌歌手等进行访谈,重点围绕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进行调研,并对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

访谈对象的选择首先考虑代表性,其次是便利原则,选择能联系得到又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员。受访者既有代表官方的文化部门人员,也有代表民间的山歌艺人,还有来自一线的山歌剧团演员(见表1)。调研分为两个阶段:2020年1月,本文第一作者走访了廖胜华和钟伟华两位民间的山歌歌手;2020年7月,课题组成员王榕、黄晓琳、罗琪、曾丽婷等走访了梅州市文化馆、五华县文化馆、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等部门。在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五华县文化馆和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调研时,均有至少两人同时接受访谈,这里只列出其中一人的姓名作为代表。

表1 访谈对象和材料基本情况

基于我们对客家山歌文献的阅读和掌握,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围绕客家山歌的历史、特点、现状、传承和发展等话题展开。

三、调研发现

(一)客家方言的衰退影响客家山歌的传承

客家山歌的歌词在语音上用客家话押韵,词汇上大量使用客家话熟语,修辞上也多用双关、谐音等手段,形成了独特的山歌韵味。但是近年来,受普通话推广的冲击,客家地区青少年客家话熟练程度和水平下降,对客家山歌传承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例如,松口是著名的山歌之乡,素有“自古山歌松(‘松’和‘从’客家话同音)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的赞誉。从2010年开始,梅县松口山歌协会会长、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胜华每年暑假坚持到松口新民小学开设山歌培训班。廖胜华感慨道,近年来他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教孩子们山歌的曲调、韵脚和对唱技巧,还要教他们说客家话、理解客家话。

邱春安:听说有的地方用普通话来唱客家山歌,您上课的时候用普通话还是客家话?

廖胜华:我们用松口话来教学。松口山歌的韵脚都是以松口话为标准。用普通话来唱呢,影响会非常大,因为比较不好唱。我们的客家山歌呢,是极生动的,很多都是无法用普通话来表达的。

邱春安:那现在普通话的推广对小孩子学唱山歌有没有什么影响?

廖胜华:因为学校常要求要传播普通话嘛,很多学生客家话都说不清楚,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一念客家话(的山歌),有些学生又唱回普通话去了。所以,现在客家话都要花一些时间来解释了。

邱春安:那现在有没有人因为客家话讲不好,导致山歌也唱不好的现象?

廖胜华:有的。我们客家话版的山歌就非常多比喻、双关、歇后语。比如“让我唱歌难开声,山歌不好声不美。灯草拿来作缆绳,人人都知不耐拔”,有些学生不知道“灯草”是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他,是我们的中药材——灯心。现在我们如果要用普通话来唱,只有新编一些山歌,但是会比较平淡。①本文对受访人话语的引用为非精确转写,括号中的文字为笔者所加。

兴宁市大声古山歌艺术团团长、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钟伟华师徒近年来给青少年甚至成人教客家山歌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邱春安:钟老师,您在培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客家话读音不准的学生?

黄秋霞:有的。它这个五句板①客家山歌与竹板歌(也叫五句板)像一对双胞胎,从歌词来说是一样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唱的腔调不同,前者属于民歌,是自由体,不受节拍所限;后者属于说唱音乐,节奏感很强(胡希张2013:7)。的曲调是按照客家话的节拍来谱的。如果这个客家话不准的话,发音不准,他就会唱跑调。

钟伟华:好比客家山歌中的捱(注:[ŋai]),捱就是捱,它是捱怀韵。如果要合上那个多歌韵的话就可以唱“我”(注:[vɔu])(邱春安:就跑到另外一个韵上了)。对,所以要押韵,不押韵的话你唱都唱不出。

邱春安:除了押韵,山歌里面有好多谐音、双关、比喻等,那现在好多年轻人他能理解吗?

钟伟华:很多都听不懂了,(即使)唱多了他们也还理解不清楚。甚至变成老师了他们还理解不清楚,他们都会经常来问,这些用什么双关?代表什么?像双关比喻,他们年轻一代都比较少用了。好比“水涿灯笼——泛窗”,过去灯笼是用竹枝圈起来纸做的,那水淋上去,窗就空了。现在做灯笼都用钢丝钢线圈起来的,是吧?年轻人没有看过用竹丝做的灯笼,所以他们就不懂这样的(歇后语)。还有“两只拖格——分箱”“索嫲绑柜——唔分箱”②在客家话中,“拖格”指抽屉,“箱”与“详”谐音,“两只拖格——分箱”表示想清楚。“索嫲”指绳索,“索嫲绑柜——唔分箱”表示没有想清楚,形容做事糊里糊涂。,像这些就叫做双关,年轻人都跟不上去。

但是客家话就像一把双刃剑,既给客家山歌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也严重制约着客家山歌受众群体的维持和扩大。各地的客家方言口音不同,使得各个地方唱出来的客家山歌的腔调也不一样,如五华县文化馆曾丽君所言:“客家山歌总共有九腔十八调,光是我们梅州就有100多种腔调,而我们五华就有16种。因为那个语言不一样,五华人跟梅县区人唱出来的韵味就不一样。”因此,在客家方言区内,不同片区的人听不同口音的客家山歌,可能会有口音障碍。对于非客家话受众来说,由于听不懂客家话,更不可能去接触甚至喜欢客家山歌。就这个话题,赖瑜明和黄惠军这两位山歌从业人士是这样看的:

赖瑜明:客家话有客家话的那种局限性。为什么客家山歌走不远?也就是因为客家话,其实好多人根本就听不懂。我们现在演客家山歌也是靠字幕。所以说现在我们客家山歌能够走多远,所有的人都在思考。我们客家话能够走多远客家山歌就能够走多远。

黄惠军:应该是这样,这是因为毕竟语言上有个障碍。但我觉得客家山歌这个东西,它哪怕只是在懂客家话的人里面能够流传下去也就够了。因为客家人太多了。他这个懂客家话,不光是我们梅州人,全中国有那么多客家人对吧?闽粤赣的,那个然后湖南、四川,哪里都有客家人,海外还有一大帮客家人。如果在客家人里面能留存下去就已经很不错了。你想(希望)不懂客家话的人喜欢,你们自己懂客家话(的人)都不喜欢,怎么可能让别人喜欢呢?

在他们看来,客家话的维持对客家山歌的发展至关重要。客家方言区的群体比较大,只要能留住客家话受众就足够了。

(二)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巨大的现实困境

我们发现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在现实中面临许多困境,除了上文提到的客家话衰退,还包括土壤丧失、人才断层、创新不足等。

传统的客家山歌具有浓厚的乡土属性,来自农作和山间。进入当代社会,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梅州当地村民离开故土,外出打工、创业、扎根。梅州乡下不少农田荒芜,许多村庄呈现出凋敝衰落的景象,“空心化”的程度非常严重。梅州市文化馆廖君在访谈中说:

过去客家人怎么会唱客家山歌?(他们)就是下田劳动、上山砍柴,在河边干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唱出来的。(唱山歌的)客家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现在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客家山歌的这种土壤它已经越来越少了,就现在你随便走到哪里就唱山歌,别人会以为你是疯子。在农村,现在也不复存在了。所以,目前来讲,客家山歌,它存在的土壤已经没有了。

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传承经历了从民间自然传承、戏校师生传承、剧团表演传承到大学研修传承的发展阶段。接受我们调研的几个部门均表示梅州客家山歌近年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无论是歌手、歌迷,还是山歌研究者,均越来越少,且呈现老龄化、专业化的趋势,年轻人中喜爱山歌、学得像样的拔尖人才寥若晨星。其中的原因有民间艺人难以靠山歌维持生计,山歌剧团演员因体制改革而提前退休或转行,青少年更加喜欢西洋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廖胜华和钟伟华称,之前家乡经济落后,从事唱山歌行业并不能够很好地维持一家温饱,所以人才逐渐流失,有的改行了,有的到大城市谋生了。现在留下来的大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民间艺人,真正将客家山歌作为事业的人少之又少。近年来招收的徒弟大都拥有专职工作,只是将山歌作为娱乐爱好。由于受改制等因素的影响,山歌剧团同样也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培养一名山歌演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演出收入相对较低。

土壤丧失、人才断层还只是外因,从内因来说,客家山歌创新不足,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也是导致传承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廖胜华:以前解放时期,客家山歌的歌曲是自由爱情(主题)的占了百分之七八十。但现在呢,解放这么久,大家自由恋爱这些都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所以大家就更少注意这些事情了。(现在)大家都喜欢流行歌曲,喜欢山歌的人逐渐逐渐就少了。有些客家山歌曲调比较简单。而那些即情即景,有非常多笑话的山歌,唱起来虽然能吸引人,但要能达到这个程度的人(指歌手),少之又少。

邱春安:您的意思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流行歌曲(的盛行),第二个是山歌本身(的原因)。

廖胜华:是的,曲调比较简单。那大家唱来唱去,都以为,啊,原来就是这么单调的曲调。

最近几十年,时代发展变化了,客家山歌的主题、腔调、唱法(仍旧停留在即兴演唱)却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脱节严重,作品缺乏创新,宣传也比较乏力。很多青少年一听说客家山歌,第一印象仍然停留在传统原生态山歌的腔调。

(三)客家山歌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难在保护政策落实

2006年客家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梅州被设立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7年两办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了这些文件或政策的支持,包括梅州客家山歌在内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2019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通过调研,我们也意识到目前相关政策的落实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首先,山歌剧团发展举步维艰。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的赖瑜明表示,山歌剧团2012年体制改革之后,大量优秀演员或者提前退休,或者转行。人才流失造成的后果现在仍然还在发生着影响。现在新招收的演员都是跟剧团下属的演艺公司签约,工资待遇不高,难以留住人才。上级部门给的编制非常紧缺,而且要求全日制本科学历,这就把一大批艺术学校的人才挡在门外。因此,县级剧团在经费和人员上非常紧张,有的演员身兼多职,既要唱山歌,又要唱民歌,还要演小品;既要表演,还要跳舞;既要演出,还要搭台、拆台。

第二,民间艺人和传承人得不到扶持。廖胜华和钟伟华这两位非遗传承人谈到,他们把积累了几十年的山歌作品编成书稿,想公开出版,但当地文化馆不予支持。由于香港的出版费用比内地低得多,他们就自费在香港出版,但又不能在内地公开发行。廖胜华表示:“我是为国家办事,传播正能量、传播客家山歌、传播客家文化,但出版和卖书都得不到支持。”松口山歌协会从2004年开始创办《松口山歌简报》,协会还经常举办各种山歌活动,定期到当地小学开展山歌培训,这些都需要经费。廖胜华介绍,协会的大部分经费需要自筹,尽管上级部门会有一些经费支持,但难以到位。

第三,“客家山歌进校园”效果有限。这种活动主要起到文化宣传和普及的功能,如廖君所言:

山歌进校园是传统文化里面要求我们这些文化部门要去做的一个举措。它不是去培养或教会你们到什么程度,而是要让青少年知道、感受这个文化,(这种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宣传,起到一种文化普及的作用。因为现在学校不像以前的学校,学校不敢随便地占用你们任何一节课,一年也就只能腾出一两次来去到一个学校,也就只能是科普一下,让你们感受一下、听一下、看一下。

相比而言,文化部门或民间歌手组织的山歌培训效果较好。自2010年起,梅州市文化馆开办公益性“山歌幼苗培训班”,近年来报名的人非常火爆,只能择优录取。如2021年有600多名儿童报名,78人成为暑期班学员,暑期班结束之后,40多人成为一年制班的学员。但由于招收的学员少,类似的培训活动仅能起到有限的示范效应。

从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客家山歌进校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统一可行的山歌教材。廖君介绍,目前梅州市文化和教育部门正在联合编写统编山歌教材。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在教授时往往只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廖胜华表示,梅县文化馆以前编的教材内容都是梅州各地的山歌,没有真正抓住客家山歌的重点,不能拿来做教学使用。(2)课时和学生人数较少。受访人都表示,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都不是非常支持开设山歌兴趣班或文化课,主要是因为文化课不是必修课,而且还会挤占主课课时。目前能开展山歌培训的一般都是文化馆跟校长关系好,或者校长比较支持地方文化建设的学校。也有受访人表示,部分学生报班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学山歌,而是为了学声乐。(3)教育部门缺乏动力。廖君表示,目前的各种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由文化部门组织,教育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和配合。

(四)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契合乡村振兴战略

访谈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受访人对客家山歌的热爱,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大都是客家山歌的从业者,也是因为客家山歌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价值。客家山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日常生活、自然、历史、地理、民俗、农耕、渔猎等,可以说是一部乡土文化的“百科全书”。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开始重视乡村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推广。

王榕:您觉得扶贫、美丽乡村、乡村文化振兴这些政策对客家山歌这样的非遗文化的保护有哪些帮助?

廖君:农村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的,这种项目也好,传承也好,这些东西、这些品牌、这些文化的符号是助力了这个乡村振兴和新农村的这个建设。因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的这个建设,就要找一些点来做一些事情嘛,对吧!我找一些点来,我发展一些东西,我卖什么东西。然后呢,我提供一些什么就业(机会)。现在各级政府包括县里、镇里和村里面,基本都是在挖掘我们本身有些什么,哪些点可以拿来开拓。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啊!他们那里要以加工业、农业或者畜牧业为主,其他方面,他们就会牵涉到利用文化方面,他们就会抓我们这些非遗的东西来做点。文旅融合的话,它主要的核心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然后旅游是文化的一个载体。大家对旅游的要求,现在已经是日益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了。吃吃喝喝的东西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就是你就算是去吃个饭,从吃的东西到住的东西,就是文化,就是旅游的灵魂。

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做成非遗品牌和文化品牌,借助文旅融合,不仅能吸引游客,也推广了文化,最终达到促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

近年来,乡镇地区“空心化”严重,既留不住人,出去的人也不愿意回来。调研过程中,好几个受访人跟我们提到最近几年开始有青年回到家乡,投身家乡建设,这也是跟乡村振兴政策密切相关。

曾丽婷:这几年的人才回流,跟这几年的乡村振兴政策有联系吗?

曾丽君:肯定有的。因为肯定要解决他自身的温饱问题,他才愿意留下来发展自己家乡。山歌进校园的目的就是从娃娃抓起,从那个青少年抓起。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我们设置了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展览,也就是想要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自己的东西。那你自己看了,觉得会有兴趣了以后,然后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己家乡,才可能会考虑回来,然后(家乡)有可能就会慢慢的(变好)。

客家山歌在乡村扶贫、文艺下乡、创建文明城市等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是政府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客家山歌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和观众需求。赖瑜明和陈翠媚均表示,他们作为传承保护中心,每年要完成100场惠民演出的任务,主要面向乡镇,除此之外,传承保护中心下属的演艺公司还可以承接商业演出。钟伟华师徒表示,他们大概在六七年前成立大声古山歌艺术团,目前有成员25人左右。至于为什么要成立自己的山歌剧团,他们表示一方面是自己喜欢,希望能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是近年来演出市场形势较好,除了乡下老年人群体,还有各种节庆和活动,诸如同乡商会、同学会、婚事、庆生、祝寿、乔迁、新建祠堂等等,包括寺庙的活动,都有商演的需求。不仅梅州当地,甚至去过河源、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演出。

另外,据有关媒体的报道和我们的实地调研,新冠疫情期间,梅州当地用山歌抗疫,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如2020年2月7日,南方报业《“涯要出份力!”梅州非遗传承人用山歌抗疫》报道的“出力”人就包括本文采访的钟伟华、黄秋霞和陈翠媚。当地其他歌手和民众也纷纷通过自媒体传播抗疫山歌。陈翠媚表示,抗疫山歌跟其他宣传方式比起来,“比较接地气”。实际上是因为跟大喇叭广播宣传相比,农村的老人更加认可客家山歌这种宣传方式。这说明客家山歌在当下仍然具有极强的宣传作用,有助于传递正能量,树立社会新风尚。

(五)客家山歌新作品的创作既要守正更要创新

客家山歌要能吸引受众,关键还是要靠作品。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审美需求。老年人更加喜欢没有乐器伴奏、主要靠歌手即兴演唱的传统山歌。至于山歌剧,则是一种将山歌演唱搬上舞台的表演形式创新,只有专业剧团才能表演。近年来一些专业人士将现代音乐元素,如乐器、乐队、伴奏等融入传统山歌,被称为新山歌或改革山歌。但除了表演形式,跟传统山歌丰富生动的语言比起来,新山歌的内容相对比较平实。廖胜华介绍,他们的《松口山歌简报》大部分都是新山歌的内容,目的就是吸引年轻人。钟伟华认为山歌要创新,但不能“忘本”。因此,首先要学好传统山歌。

钟伟华:我就是专门搞原生态的。兴宁文化馆叫我们去培训,他们说你就专门培训我们的原生态。因为你改革山歌也是通过原生态改革(而来)的。原生态的老歌你都不懂,那还改什么新和老啊。

邱春安:那是不是改还是有必要改的?

钟伟华:要改,要根据大家生活的变化来改革。老是唱老的,年轻人都听不进去了,听得进去的也很少。所以从小就要培养他们原生态的、老的,要教他们,有些人就丢了老的去学新的。结果,就挺多双关啊、比喻啊、夸张啊他都不懂。

近年来甚至有人用普通话唱客家山歌。曾丽君表示,创新不能偏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话来唱的,而不是普通话:

我个人感觉最好不要变太多。特别是,再怎么样,还是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演唱,才算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如果你把它改得面目全非的话,就已经那个偏离我们的方向。虽然我也不是作曲的,但是我自己个人见解,我就觉得那个流行的东西可以放进我们的这个山歌里面,因为毕竟(山歌)也要生存下去,还是要迎合年轻的一代嘛!毕竟要做出一些改变。要传承肯定要有创新,但是不要偏离这个方向。

因此,从业人员都表示客家山歌的作品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这个守正指的是一要保持原生态的元素,二要用客家话来演唱。当然,能真正做到既保持原生态,又能加入新的元素,谈何容易?廖君表示:

你如果把它变成流行,你们喜欢的形式,那种流行音乐,它可能就没有那个韵味了。很多人都说那就把它编成既传统又那个(流行)的,没那么容易的。很多人也在尝试。很多年轻的音乐人,还有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音乐人都在尝试。为什么现在客家山歌它就最多只能留在舞台上?留在了山歌剧这个剧种上?就是很多人尝试了以后,很难往下做。

四、思考与建议

新中国成立之后,客家山歌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变化:从山间田野的自娱自乐变成大众的休闲娱乐,从主要反映男女爱情生活转变到与国家现代化相结合,从即兴演唱发展到专业、半专业的作品创作,从口耳相传演变到借助多媒体的广泛传播(刘晓春,等2015)。“文革”结束之后的20多年是梅州客家山歌的鼎盛期,广大群众对客家山歌的喜爱一度达到“狂热”的程度,各级政府也把客家山歌作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重要品牌(胡希张2013:142~14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等为主要形式的西方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流行,传统民歌逐渐遭受冷遇。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成为主流,而客家山歌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逐渐陷入“小众化”“专业化”“青黄不接”的窘境。但客家山歌在当下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上文的几点发现,我们从政府、企业(剧团和公司)、作品等角度提出以下传承发展梅州客家山歌的建议。

(一)当地政府改变观念,做好组织协调,把非遗保护和传承落到实处。梅州各级政府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把包括客家山歌在内的方言文化传承发展上升到乡村振兴的高度,充分意识到非遗保护和传承时不我待。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对客家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振兴有着重要价值;文化振兴了,方能实现可持续性的乡村振兴。第二,要把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颁发了不少文件和政策,政策重在落实。目前政府比较重视场馆建设等形象工程,相对忽视了软性建设,比如文化品牌建设和推广、传承人培养等。要积极协调文化和教育部门,加大客家山歌进校园的力度和覆盖面,争取让更多学校把客家山歌列入第二课堂、兴趣班、中长期培训等项目,形成有效机制。也要鼓励和支持民间山歌艺人开展山歌培训。组织文化部门、学者和民间山歌艺人整理和出版一批符合新时代价值观或具有较高质量的优秀山歌作品,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的山歌教材。对各级山歌传承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传承和创新水平。也要从专业教师、民间山歌艺人中广泛挖掘山歌教师,解决教师紧缺的问题。第三,加强各级剧团和演艺公司的管理。目前梅州地区除了市山歌剧团,还有梅县、兴宁、蕉岭等区县山歌剧团,这些是“正规军”;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演艺公司,甚至是个体从业者。政府对这些公司和个体的数量、规模、经营模式等缺乏了解。可以对他们进行摸底之后加强管理和培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利用他们的力量,助力山歌在广大乡村的传承和发展。

(二)政府、剧团、演艺公司等各个主体加大海内外交流和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梅州客家山歌在1980~2010年的鼎盛时期,主要依靠举办各类山歌比赛和活动,向海内外民众宣传推广这一文化品牌,但近些年传统曲艺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在宣传推广方面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困境,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大海内外交流和宣传力度。第一,客家曲艺借助线上和线下平台抱团取暖。客家山歌可尝试与杯花舞、采茶戏、木偶戏和汉剧等艺术形式融合,元素多样化,更具表现力。集合客家音乐开设客家音乐专场,让客家音乐的各类样式紧密结合,寻找客家音乐共性。节目元素增多,大众对“合家欢”类的节目往往更感兴趣,也符合目前“碎片化”娱乐休闲的习惯,改变大众对客家山歌冗长叙事风格的刻板印象。当节目的落脚点建立在如何让客家音乐抱团走出去,便有了更多的空间,更多维的思考角度,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合作对象前来关注、投资。第二,客家山歌与广东省文化保护项目进行合作。比如南粤古驿道是一个通过发掘南粤古驿道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开展文化体育旅游休闲活动,带动古驿道沿线和粤东西北地区各市县区经济发展的文化项目,重点线路包含梅州梅县、平远、兴宁等地。可以由这些地区的政府牵头,结合群众中知名度高的项目,把客家山歌作为梅州路线的重点文化品牌进行推广。第三,要重视媒体融合。目前宣传梅州客家山歌的官方新媒体主要是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和民间艺人的媒体,包括微信群和各种短视频平台。目前受众对这些媒体的关注度较低。可以发挥好梅州市和各县融媒体中心的力量,通过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形成宣传矩阵,积极宣传推广客家山歌等传统曲艺。

(三)剧团、演艺公司、歌手等加强作品和表演形式的创新。针对传统山歌和新山歌不同的受众群体,加强作品和表演形式的创新。近几年梅州的山歌剧团在山歌剧方面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如《等郎妹》《桃花雨》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大奖。山歌与戏剧的结合,可以说是近年来山歌的一大创新。当然,除了山歌剧,山歌的艺术形式还包括歌墟(擂台赛)、严肃音乐(如《土楼回响》)、影视音乐(如《十送红军》),此外,还有渗透在群众歌曲、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礼仪音乐等作品中(陈菊芬2021:174)。客家山歌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传承,保持它的乡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客家族群的历史、客家人的精神、客家文化的精髓等不能丢弃。传统客家山歌的伴奏较朴素,但略显简单,不符合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被誉为新山歌代言人的陈菊芳近年来在传承发展客家山歌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她提出,可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传统客家山歌,在保留原来的风貌和韵味基础上,将民族乐器、管弦乐队和现代电声打击乐等现代元素有机融入传统客家山歌里面,这种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的伴奏更容易为青年受众接受;还可以创新传统山歌的乐段结构,利用管弦乐伴奏和对唱、合唱的手法,将传统山歌发展为新民歌(陈菊芬2021:176~181)。不少学者已对客家山歌音乐剧和客家器乐作品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付诸实践。但对音乐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合唱音乐领域的研究较少。其实合唱作为低成本、社会性高、美育价值高的音乐表演形式,可挖掘的点非常多。所以,委托合唱作曲家创作作品,并让作曲家到客家当地采风,寻找客家山歌特色,讲述客家山歌故事,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新途径。可以借鉴被誉为“中国村歌发祥地”的浙江江山的成功经验,江山近年来委托作曲家和词作家创作现代“村歌”,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陈景娥2019)。

(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平台,走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除了梅州地区,深圳、惠州、东莞、香港等地都有不少客家人,东南亚等地大约还有350多万客家人及其后裔,因此,梅州当地政府和有关企业可以主动对接大湾区和“一带一路”这两大平台,走客家山歌的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打客家牌,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比如,将客家传统音乐形式进行打包,建立客家音乐文化产业园,将优秀的客家山歌作品推向市场,实现跟旅游产业、演艺产业、影视产业等的联动式发展(边秀梅2017)。在客家文化产业市场,“深圳客家文化节”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自2006年开始,深圳已经连续举办14届“深圳客家文化节”,民间文艺演出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展示了客家民间文艺的创新发展和魅力。这一文化品牌在增强当地客家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梅州将来不仅要积极融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且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客属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梅州客家山歌打造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宣传品牌和感情联系纽带,并从这一广阔市场上寻获源源不断的生机。

五、结 语

在调研中,我们既为从业人员对山歌的热爱、执着和坚守感动,也对客家山歌的未来发展深感忧虑。对于客家山歌来说,只有保护和传承还远远不够,与时俱进才能具备存活下去的内在生命力。除了表演形式的创新,更要注重内容的创新发展。要扎根客家土壤,反映新时代的客家生活,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风尚、新文化。这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政府把自然景观建好了,也要借机把当地的文化传播出去。同时,山歌创作者也要把受众放到核心地位,深入到农村去挖掘素材。中老年人是方言保护坚定的拥趸,但青少年才是方言传承的关键和希望,这两个群体的兴趣点不同。前者更加关注生产、生活、时政,对家乡话有深切的了解和浓厚的感情;后者工作、学习压力较大,更喜欢轻松、搞笑的话题,对旅游、美食、娱乐等更加关注。因此,可以借鉴目前各个平台流行的乡村题材短视频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思路,充分考虑特定受众的需求,多创作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新客家山歌。

猜你喜欢
客家话梅州山歌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梅州明眸
中国自行车(2022年6期)2022-10-29 01:59:12
山歌还要妹起头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山歌
黄河之声(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有趣的客家话
三百山山歌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苗山歌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
梅州,“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