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聚四提” 促进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2023-01-06 11:32郑志成
今日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衢州市衢州全省

郑志成

衢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两年,衢州市坚持创新制胜导向不动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平台、人才、主体、环境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紧贴打造四省边际“两个先行”示范窗口新赛道奋力奔跑,跑出了加速度。近日发布的《浙江省2021年度市县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衢州市科技创新指数、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全社会R&D人员数等29项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增幅位列全省前3位,其中8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1位、11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2位、10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3位。

聚焦创新平台搭建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

体系布局,构建重大创新平台。重大创新平台是创新链的核心支撑,是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耦合、互动的“加速器”。衢州市聚焦产业技术前沿、贴近企业需求,引培结合,构建“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技术创新体系,为衢州产业创新提供战略支撑。截至目前,拥有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浙工大生态工业创新研究院等9家研究院,已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

统筹谋划,打造四省边际科创走廊。科创走廊依托交通干道,布局建设在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健全的区域。衢州市立足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简称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衢州学院等科教资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标志性产业,发挥政府作为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谋划建设四省边际科创走廊。构建“一核驱动、两轴拓展、四区联动”的空间格局,无缝链接G60科创走廊,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建成全球高端化学材料创新高地、全国双碳科技创新前沿阵地、长三角未来技术转化承接地、浙江省无线电技术创新高地、浙江省科技创新共富示范地、四省边际高层次人才集聚地。2021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增长0.2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在四省边际九地市中排位从第5位跃升到第3位,比上饶市高了0.31个百分点。

市县联动,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产业创新的主平台、主阵地,园区能级越高,创新能动性越强。衢州市成立高新区争先进位工作推进专班,建立月监测、季分析、年考核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责任主体、完成时限,从主体培育、开放创新、技术创新、平台配套4个维度,全力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2021年,高新区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增长9.9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1.65个百分点、高新区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61.1%,增幅均居全省第3位。吉利“三电”研一新材料、一道新能源、奥首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投资项目成功落地衢州国家高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今年1—10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116.1%,高于全省 95.5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蝉联全省第一。

浙大衢州“两院”航拍图

聚焦创新人才引育 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

加强院士赋能。院士作为顶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和尖兵,能够发挥关键少数重要作用,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最大贡献者。一个院士的引进,可以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能级提升。衢州市聚力“高原造峰”,依托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引进段雪院士团队,并与孙世刚院士、徐南平院士、陈建峰院士达成合作意向,打造高端化学品产业创新高地。举办“共同富裕·院士赋能”活动,聘请6位院士担任6大产业链首席科学家,实行一名院士带领一个团队服务推进一个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24名、省级领军人才140人、硕士博士5051人。2021年,全社会R&D人员数增长118.4%、企业R&D人员增长122.7%,增幅均居全省首位。

拓宽引才路径。开展“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系列招才活动,推进百校大学生云端联招、编制池引才、智汇衢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目前共举办引才活动143场,引进大学生2.4万人,同比增长16%。举办两批衢州市“双领”计划项目引才活动,成功吸引了126个高层次人才领衔创业的项目团队参加,最终46个优质项目入围,目前14个项目已落地。

创新育才模式。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新模式,浙大衢州研究院与衢州学院共建的绿色低碳化工新材料科教融合学院被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中,每年培养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的产业创新人才1200人。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科企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新路径,浙大衢州研究院与龙头骨干企业每年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600人。截至目前,已培养产业创新人才2000人、企业高技能人才330人。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 提升科技创新源动力

科技企业倍增提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造力,为科技共富提供不竭动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科技型企业成长体系,促进科技企业快速增长。持续深化科技型企业“四色”管理机制,对标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分类管理、重点培育。今年1—10月,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数204家;全市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为708家,完成省定目标的472%。

企业研发扩容提速。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双清零”行动,引导企业树牢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创新意识,加强研发投入、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大力提升内生动力。遴选100名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首席技术官,专职推进企业研发“双覆盖”。2021年,全市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数增长157.6%,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增长11个百分点,增幅均居全省首位;开展R&D活动企业数增长126.9%,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增长5.91个百分点,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59.08亿元,同比增长30.5%,增幅居全省第2位,全市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增长至69.4%。

科技攻关突破提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企业导向,常态化征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建立需求尽调分析机制,匹配攻关团队、攻关资源,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实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研发攻关新模式,鼓励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开展规上工业企业产学研合作全覆盖行动。近两年,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257项,承担省“尖兵”“领雁”项目34项,以企业为项目实施主体的攻关项目中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达95%以上,年均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70亿元,形成首台(套)产品26项,17项重大科研攻关成果在省重大战略任务、产业链关键技术安全可控方面产生了较好的作用,21个攻关成果已完成进口替代,10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

浙江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现场

聚焦创新环境营造 提升科技创新向心力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积极构建宽松、高效的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带动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不低于15%的稳定增长机制,重点支持创新人才引育、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等。2021年,衢州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8.25%,占比位列全省第2位,全市创新环境指数146.4,居全省第3位。

搭建政企创新直通车。企业家是创新资源的调配者、创新制度的引领者、创新文化的塑造者,也是政府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实施、平台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搭建政企创新直通车,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家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构建“问政于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的政企良好协作模式。衢州市面向全市科技企业,遴选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负责人或技术高管,组建衢州企业创新高端人才联谊会(简称“衢州新联会”),每季遴选20名企业创新高端人才参加“政企直通车·衢州新联会”会议,全面了解衢州企业创新发展现状,掌握企业创新的堵点、难点、痛点,共商疏堵解难祛痛良方良策。目前,通过“政企直通车·衢州新联会”平台收集企业创新问题8个、建议7条,已解决问题8个、采纳建议7条。

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科技企业初创阶段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地方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之一。衢州市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通过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本,集聚各方资源投向早期科技创业类企业,目前已整合两山基金、工业基金、人才基金、天使基金等,建立10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主要投向六大标志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具有战略性、牵引性的科技创新项目,为科技企业初创发展提供“第一桶金”。目前,基金已跟进对接九霄智能、安芯基金、江宸智能、乾晶半导体等10余个人才科创项目。

猜你喜欢
衢州市衢州全省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衢州烂柯山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