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欢,霍海东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6)
作为中国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一部分,桐柏—大别造山带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的产物,带内广泛发育高压-超高压岩石,变质变形强烈,构造样式复杂多样,对其进行造山过程恢复和构造演化推演一直是造山带内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之一[1-9]。桐柏—大别造山带整体呈近NW向—SE向楔状的空间展布(图1),南、北两侧被一系列平行造山带走向的韧性剪切带围限,平行造山带走向的线状构造是造山带内最为典型的变形特征。前人[10-13]对桐柏—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式有不同的认识,比如超高压折返模式、侧向挤出构造模式、水平挤出构造、斜向挤出构造、垂向挤出构造模式等。无论哪种模式,都难以绕开对造山带两侧剪切带的特征与形成演化的构造解析。
图1 桐柏造山带大地构造位置简图(a)及EBSD样品采样位置(b)Fig. 1 Geotectonic location (a)and EBSD sampling location(b) of the Tongbai orogenic belt
桐柏造山带北侧发育的一系列断裂中,鸿仪河—桐柏剪切带分割了北侧的含榴辉岩的高压岩石单元和桐柏杂岩[14],作为桐柏造山带中高压岩石单元的折返边界已经得到大部分地质学者的认同[15-19],但对于剪切活动的时间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剪切活动的时间发生于早白垩世135~119 Ma[20-22];另一种观点认为剪切活动的时间为100~80 Ma[14, 23]。桐柏造山带南侧发育的殷店—马垅剪切带作为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一条岩石单元界限[2-3, 24],分隔了桐柏杂岩和南侧的含榴辉岩的高压岩石单元[25-27],被认为是桐柏—大别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一条大型走滑断裂。前人的研究工作[24]显示该剪切带具有由北向南逆冲兼右行走滑剪切的运动学特征。年代学资料显示两组年龄:一组为220~180 Ma,被解释为由北向南逆冲活动的时间;另一组为140~130 Ma,被解释为发生右行走滑活动的时间[24]。
上述两条剪切带均在白垩纪(140~80 Ma)发生过剪切活动,但对其年代学意义存在不同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两条剪切带是桐柏杂岩白垩纪挤出构造的边界,140~130 Ma是变形时间,两个活动具有同时性[6,19,22];另一种观点认为鸿仪河—桐柏断裂和殷店—马垅剪切带共同构成了桐柏造山带隆升的拆离断层,并将二者视作隆升的滑脱面,用于解释桐柏杂岩于105~85 Ma期间的挤出机制[14]。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反射出对这两条剪切带的构造关系的不同认识[8]:第一种观点认为两条剪切带是独自演化、毫无关系的,构造变形具有各自的特征,只是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变形时间上的重叠;第二种观点是将这两条剪切带视为同一条剪切带,二者具有一致的构造演化关系,然而其105~85 Ma的变形时间是否统一尚待进一步确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桐柏造山带中间桐柏杂岩及两侧剪切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野外工作,结合野外地质观察与矿物的变形实验以及相关的年代学数据,以期重新认识两条剪切带的时空关系及桐柏—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桐柏造山带的主体主要呈NW—SE向展布,延伸100 km以上,南北出露宽度最窄处约5 km,最宽处可达20 km,平均宽约10 km(图1(a)、图1(b))。桐柏地区的构造单元以桐柏杂岩为核心,向南依次是南部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带、蓝片岩带和绿片岩带,向北则为北部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带、构造混杂带、南湾复理石以及古生代的秦岭岩群、二郎坪群和宽坪群。桐柏杂岩南北两侧的地质体分别向SSW和NNE倾斜,各岩石构造单元大多呈NWW—SEE走向,其间均为韧性剪切带所分隔。构造形态为枢纽近EW向延伸的宽缓背形(图2)[28-29],背形核部为传统意义的桐柏杂岩。
传统认为的桐柏杂岩主要由3部分组成[12-14,21],主体部分是已强烈糜棱岩化的花岗质片麻岩,占桐柏杂岩变形岩石总量的75%~80%。其次是花岗质片麻岩侵位时裹入的大量变质岩包体,岩性包括以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为主的长英质片麻岩、副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和钙硅酸盐岩等。糜棱岩化花岗质片麻岩与包体发生了韧性变形。第三部分是未变形的白垩纪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桐柏杂岩的东北部。
桐柏杂岩与北侧榴辉岩高压变质岩石单元之间是鸿仪河—桐柏韧性剪切带,与南侧榴辉岩高压变质岩石单元之间是殷店—马垅剪切带。两条韧性剪切带围限而成的楔状桐柏杂岩普遍发生强烈塑性变形,具有一套典型的线理发育、面理不发育的L型构造岩(L tectonites),反映了桐柏造山带内部岩石单元近EW向运动的构造变形特征。
(a).殷店—马垅剪切带;(b).太白顶水平剪切带;(c).鸿仪河—桐柏剪切带图2 桐柏造山带太白顶地区(A-B-C-D)地质剖面示意图Fig. 2 Schematic cross section of the Taibaiding area in the Tongbai orogenic belt (A-B-C-D)
桐柏造山带南侧的殷店—马垅剪切带整体走向NW—SE,剪切面地表露头倾向SW,大多约为210°,倾角30°~50°。物探资料显示地下1 000~2 000 m剪切面产状表现出变陡的特征,倾向NE,整体的包络面比较陡立[30]。剪切带出露宽250~3 200 m,中心部位广泛发育糜棱岩系列和碎裂岩系列构造岩。野外观察发现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呈交替互层式,矿物拉伸线理发育明显,线理主要由拉长的石英颗粒和定向排列的长石颗粒构成,线理倾伏向为130°~140°,倾伏角为8°~20°,与桐柏造山带延伸方向平行(图2(a))。矿物残斑指示,剪切带运动学指向表现出明显的右旋走滑的剪切特征,即上盘向NWW方向剪切(图3(a))。
桐柏杂岩作为两侧剪切带的重要纽带,对解析剪切带的时空关系不可或缺。如前所述,传统认为桐柏杂岩从岩石学角度分为花岗质片麻岩、变质岩包体和未变形的白垩纪花岗岩3部分。本文为讨论桐柏杂岩的变形强弱及其与两侧剪切带的时空关系,从构造变形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两种构造岩类型:一类为LS型构造岩;另一类为L型构造岩。
LS型构造岩主要出露于桐柏杂岩顶部(图2),为一套初糜棱岩化的花岗质片麻岩,构成了桐柏杂岩顶部的一条近水平的剪切带——太白顶水平剪切带[8-9]。太白顶水平剪切带整体走向与桐柏造山带走向平行,与下伏的L型构造岩呈过渡关系。剪切带面理近水平,面理上发育的矿物拉伸线理主体呈NW—SE向(图2(b)),倾伏角为2°~15°,S-C面理组构指示出该剪切带具有上盘向NW剪切运动的特征(图3(c))。
L型构造岩占桐柏杂岩组成的90%以上[9](图3(b)、图3(g)),呈造山带规模,典型特征是发育拉伸线理,面理完全不发育或发育较弱。原岩为花岗岩,在经受韧性伸展变形之后,原岩中的碎屑颗粒、斑晶和大颗粒矿物,均只在X轴方向上拉长, Y轴和Z轴则是近于圆形压缩,故矿物或碎屑颗粒多是形成杆状或长透镜状。野外露头上L型构造岩具典型杆状构造,伴生发育大量的鞘褶皱,杆状构造长轴和鞘褶皱枢纽方向与造山带的走向一致,线状构造的产状向SEE120°~130°倾伏,倾伏角为1°~20°(图3(b)—图3(e))。
桐柏造山带北侧的鸿仪河—桐柏剪切带整体走向NW—SE,倾向NNE20°,剪切面理的产状基本一致,主体上倾角>40°。韧性剪切宽度最大可达2 km,带内出露大量的糜棱岩、超糜棱岩。带内拉伸线理发育一致,主要由拉长的石英颗粒和定向排列的长石颗粒构成,线理倾伏方向与造山带延伸方向平行,为120°~140°,倾伏角近水平,多为10°左右(图2(c))。野外运动学标志表明该剪切带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学特征,即上盘向NWW方向剪切(图3(f)),前人[21]认为该剪切带兼有正断层的性质。
(a).石英残斑指示右旋剪切;(b).桐柏杂岩中发育的L型构造岩;(c).太白顶水平剪切带中发育的S-C组构指示上盘NWW向运动;(d).太白顶水平剪切带中发育的近水平线理;(e).桐柏杂岩中发育枢纽方向近EW向的鞘褶皱;(f).石英残斑和S-C组构指示左旋剪切;(g).桐柏地区构造形态图图3 桐柏造山带中各地质要素野外照片及背形构造形态示意图Fig. 3 Field photos and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antiformal structure in Tongbai orogenic belt
本文采集了桐柏造山带桐柏杂岩和两侧剪切带内的岩石样品,采样位置位于图1中剖面A-B和C-D以及殷店以北区域,地理坐标见表1。沿样品XZ切面制成薄片XX1-6a、XX3-2、XX25-1、XX26-1、XX31-1和XX32-1(图4)。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以下特征。
(1)鸿仪河—桐柏剪切带(样品XX1-6a和XX3-2),为糜棱岩系列岩石,残斑主要为长石,可见少量石英(表1),基质则主要为动态重结晶的长石和石英以及少量云母。长石可见核幔构造,发生广泛的膨凸重结晶(BLG)和亚颗粒旋转重结晶(SGR)。石英亚颗粒明显可见,主要发生颗粒边界迁移动态重结晶(GBM)。根据长石和石英的重结晶特征,估计变形温度在650 ℃左右。云母鱼构造指示剪切带具有明显的左旋运动的性质。
表1 桐柏造山带内桐柏杂岩和两侧剪切带内岩石样品薄片镜下特征
(2)桐柏杂岩。① 样品XX26-1采自于太白顶水平剪切带,岩石类型为初糜棱岩,残斑以长石为主,含量约为70%,基质为长石、石英和云母。长石发生广泛的膨凸重结晶(BLG)和一定程度的亚颗粒旋转重结晶(SGR);石英主要发生颗粒边界迁移动态重结晶(GBM)。根据长石和石英的重结晶特征,估计变形温度为650 ℃左右;多米诺碎斑构造(图4)指示太白顶水平剪切带具有上盘向NWW方向剪切运动的性质。② 样品XX25-1为L型构造岩,残斑主要是长石和石英,含量约50%,基质为石英、长石和云母;长石发生一定程度的膨凸重结晶(BLG),石英则为颗粒边界迁移动态重结晶(GBM)。根据长石和石英的重结晶特征,估计变形温度为550℃左右。
(3)殷店—马垅剪切带(样品XX31-1和XX32-1)。糜棱岩化程度较高,矿物残斑以长石为主,含有一定量的石英,基质为动态重结晶的石英和长石,含量超过90%。长石发育广泛的膨凸重结晶(BLG)和亚颗粒旋转重结晶(SGR);石英主要发生颗粒边界迁移动态重结晶(GBM)。根据长石和石英的重结晶特征,估计变形温度为650℃左右。σ型残斑指示殷店—马垅剪切带具有明显的右旋剪切运动性质(图4)。
Qz.石英;Pl.斜长石;Mca.云母;Mcc.微斜长石(薄片切面为XZ面, 正交偏光)图4 桐柏造山带内桐柏杂岩和两侧剪切带内岩石样品显微构造照片Fig. 4 Micrographs of rock samples from the Tongbai complex and shear zones in the Tongbai orogenic belt
石英C轴组构的测定可以确定矿物晶格优选方位定向、有效判别物质运动的剪切指向以及变形的温压条件[31-34],对于研究剪切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更好的建立区域构造框架和认识区域演化历史。石英常见的滑移系有底面、菱面、柱面和柱面
图5 石英不同滑移系在C轴极图上的表示及与变形温度之间的关系[35-43]Fig. 5 Representation of quartz with different slip system in the polar C and relationship with deformation temperature[35-43]
图6 桐柏造山带区域样品石英C轴组构极图Fig. 6 Quartz C-axis polar diagram from the samples in Tongbai orogenic belt
以长英质糜棱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的桐柏造山带区域,石英是广泛分布在韧性剪切带和桐柏杂岩中的主要矿物。本文借助EBSD(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方法和费氏台测定对不同岩石变形单元进行石英C轴组构的测定。
为了分析桐柏杂岩不同位置的岩石的石英C轴组构是否具有差异性,本文沿剖面A-B和C-D(图1),由南向北采集了一系列石英C轴组构岩石样,在殷店附近贯穿殷店—马垅剪切带、L型构造岩中也采集了大量样品(图1)。样品均为长英质,原岩为强变形的花岗岩类岩石。其中,样品TB4-1、LH8-1、LH12-1和LH14-1是殷店—马垅剪切带的长英质糜棱岩;样品TB7-1、TB14-1、LH18-1和LH31-3是L型构造岩;样品TB15-1和TB20-1是桐柏造山带太白顶水平剪切带中发育的长英质初糜棱岩;样品TB28-1是鸿仪河—桐柏剪切带的长英质糜棱岩。
对于EBSD分析样品,首先根据矿物拉伸线理和面理进行定向,平行于矿物拉伸线理方向为X轴,面理面上垂直线理的方向为Y轴,面理的法线方向为Z轴。在XZ面切制光学薄片,大小为1 cm×1 cm×0.2 cm,进行高度机械抛光,喷镀2~5 nm 厚度的碳膜。对于L型构造岩EBSD样品的制备,由于只存在线理而面理不发育,所以本文采用L型构造岩线理方向(平行造山带延伸方向)为X轴,垂直X轴的直立面为YZ面,与地面垂直的铅垂线方向为Z轴,以此坐标系为标准,制作相应的L型构造岩EBSD组构样品。石英C轴组构EBSD分析是在合肥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完成,测试石英颗粒以新生的动态重结晶的颗粒为主。所用设备是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仪器型号日立(Hitachi) SU8020,采用的工作条件为15 kV加速电压,有效束流约1 pA,具体实验流程参见文献[32]。费氏台测定是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质实验室完成的,每个样品测试的颗粒数为200个,经等面积网下半球投影(利用StereoNett 2.46软件完成)后,所做出的石英C 轴组构图见图6。
殷店—马垅剪切带样品有TB4-1、LH8-1、LH12-1和LH14-1(图6(a)—(d))。其中样品TB4-1的石英C轴无明显极密,出现弱的交叉环带,石英多个滑移系启动,这可能为特征优选的过渡状态或者多次构造活动叠加所致;样品LH8-1石英C轴极图可以看出较为明显的右旋剪切特征;样品LH12-1和LH14-1极图中极密趋向于集中在面理上,柱面
L型构造岩样品TB7-1石英C轴极图表现出明显的X轴极密(图6(e)),说明石英柱面
太白顶水平剪切带样品TB15-1石英C轴极密出现在Y轴附近,以点极密为主,菱面滑移为主,变形温度为500~650 ℃,应变类型以压扁型为主(图6(k));样品TB20-1表现为优势的柱面
鸿仪河—桐柏剪切带样品TB28-1极密出现于X轴和Z轴,说明石英的底面和柱面
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是叠加在桐柏杂岩之上的变形带,并被白垩纪未变形的花岗岩侵入,所以这两条韧性剪切带的近EW向的剪切变形时代可以限定在桐柏杂岩侵位之后(或者同时)到白垩纪未变形的花岗岩侵位之前。LIU X C等[6]对桐柏杂岩中花岗片麻岩运用SIMS锆石U-Pb测年法,获得了(142±5) Ma和(141±1) Ma的锆石年龄,解释为桐柏杂岩的侵位年龄;CHENG W Q 等[24]对殷店—马垅剪切带中未变形的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了(138±6) Ma和(136±12) Ma的未变形侵入年龄;CUI J J等[23]对剪切带同变形伟晶岩脉进行LA-ICP-MS锆石 U-Pb测年,获得了(131±1) Ma的年龄,该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未变形脉体的年龄具有一致性。已有的40Ar/39Ar年代学资料表明,殷店—马垅剪切带发生剪切活动发生的时间为140~130 Ma[2, 24],鸿仪河—桐柏剪切带发生剪切变形的时间为140~125 Ma[44-45]。LIU H等[8-9]对殷店—马垅剪切带、鸿仪河—桐柏剪切带和太白顶水平剪切带中的糜棱岩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测年结果显示三条剪切带中糜棱岩的锆石具有140~130 Ma的变质重结晶年龄。综合以上成果,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剪切活动均在早白垩世(140~130 Ma),变形时间与太白顶水平剪切带NWW向水平剪切活动具有一致性。结合运动学特征,表明桐柏杂岩在早白垩世发生过统一的上盘向NWW方向的剪切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许光等[14]在桐柏杂岩中获得了一组更为年轻的40Ar/39Ar年龄(102~85 Ma),与CUI J J等[23]获得的年龄(100~90 Ma)相近,该组年龄被解释为桐柏山侧向挤出隆升造山的时代,该组年龄明显晚于剪切带活动的时间,因此,本文认为该组40Ar/39Ar年龄可能代表了造山带近EW向伸展之后垂向隆升活动的时间。
构造剖面上(图2)显示桐柏杂岩南北两侧对称发育榴辉岩高压岩石单元。殷店—马垅剪切带右旋剪切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左旋剪切,桐柏山核部太白顶水平剪切带近水平运动(上盘向NWW剪切);剪切带和桐柏杂岩中大量发育的近EW向线状构造(L型构造岩)产状具有一致性。以上构造形态及运动学特征表明,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是可以通过太白顶水平剪切带连为一体,三者构成了桐柏造山带顶部向NWW方向剪切的运动学特征。
应变型式上,通过对剖面A-B和C-D系列样品的应变类型分析,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均表现出压扁型应变。而在被两条剪切带所夹的桐柏杂岩中,广泛发育的L型构造岩和鞘褶皱反映的都是收缩型应变(图3)。太白顶水平剪切带具有压扁型应变的特点,这也表明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具有构造连成一体的特点。
显微构造和变形温度方面,殷店—马垅剪切带中发育的长英质糜棱岩系列、太白顶近水平剪切带中的长英质初糜棱岩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其变形矿物长石发育广泛的膨凸重结晶(BLG)和亚颗粒旋转重结晶(SGR),石英主要发生颗粒边界迁移动态重结晶(GBM)。由此,对3条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估算均为650℃左右。与此同时,对桐柏造山带不同岩石变形单元的石英C轴的EBSD和费氏台测定结果表明,石英组构反映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与野外观察一致,应用石英C轴组构对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估算,发现二者的变形温度相近。考虑到剪切带中矿物组成基本为石英、长石和云母,所叠加的地质体相同,变形温度相近,由此推测殷店—马垅剪切带与鸿仪河—桐柏剪切带的剪切变形条件位于同一构造深度层面。已有的岩相学研究[21-23]表明这一构造深度可能位于中、下地壳。
年代学方面,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不仅变形活动时间具有同时性,且与太白顶水平剪切带的活动时间具有时空耦合关系,表明这两条剪切带很可能源自同一剪切带。
综合以上地质现象和分析数据,本文提出了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早白垩世一体化构造演化的地质模型(图7)。一体化的剪切带是一条覆盖于桐柏杂岩之上的拆离剪切带,该条拆离剪切带整体表现为拆离面近水平,就位于高压变质岩石单元与桐柏杂岩之间。拆离面上盘表现为NWW向运动的特征,拆离面以下发育大量枢纽近EW向的鞘褶皱和压缩型应变的L型构造岩,剪切带内部发育大量以压扁型应变为主的LS型构造岩(即糜棱岩系列岩石)。桐柏造山带具有平行造山带伸展的构造演化特征,形成了现今桐柏造山带内近EW向一致发育的大量的线性构造。后期造山带垂向隆升(102~85 Ma)可能引起了一体化剪切带分离成不同的剪切带,即现今的殷店—马垅剪切带、太白顶水平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
图7 桐柏造山带早白垩世各地质要素构成平行造山带伸展剪切的模型简图Fig. 7 Simplified geological model of forcing mechanism for Early Cretaceous structural elements by orogen-parallel extension in the Tongbai orogenic belt
前人的研究[46-51]表明,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发育广泛上盘NWW向剪切的穹窿构造和变质核杂岩,表明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也发生过近EW向的伸展活动[52-53],与桐柏造山带的伸展活动具有对比性和同时性,可能反映了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早白垩世中、下地壳近EW方向、水平拆离的构造演化活动,也暗示中国中央造山带两侧的剪切带可能具有统一的时空演化关系。
(1)桐柏造山带南、北两侧的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具有相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和相似的形成环境,二者在起源上可能为同一条剪切带,近EW向水平拆离剪切作用可能是造成近EW向线性构造大量发育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带内平行造山带伸展变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早白垩世,桐柏造山带平行造山带的伸展与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具有相似性和同时性,这可能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中部的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处于相同的构造体系之中,发生过中、下地壳近EW向水平拆离伸展的构造演化。
致谢:野外工作得到合肥工业大学王道轩教授、黄鹏博士、杨帆博士的帮助;EBSD测试得到合肥工业大学张强实验员的技术支持。两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叶海敏教授级高工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谨以此文祝贺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