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理法 沈海钰 章人江 滕彩娇
黑斑蛙晚稻综合种养是近年温岭地区新尝试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本试验引进优质的种蛙,自繁种苗、集中培育成稚蛙后,于6月中旬放至稻田养成,此时秧苗开始转青,稻蛙种养茬口衔接合理。试验结果显示,商品蛙平均亩产716.71kg,稻谷亩产542.29kg,亩综合产出23810.51元,亩净利润9582.46元,实现了稻蛙双丰收。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属蛙科,侧褶蛙属,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具有极高价值的生态型和经济型两栖动物,近年各地积极探索开发黑斑蛙人工养殖。温岭市大溪滕彩娇黑斑蛙经营部自2019年初引进黑斑蛙开展稻田养殖试验,经近3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基本掌握稻蛙综合种养的关键管理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以2021年为例总结了黑斑蛙单季晚稻综合种养技术与模式。
试验场地位于温岭市大溪镇,四周开阔。该区域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较好,pH7.5左右。田块共15块,每块面积1.8亩~2.6亩,总计35亩。
在稻田四周离田埂1.0m处开挖宽1.2m、深0.5m的“回”字形沟,开挖沟的土用于稻田四周筑田埂,田埂加高至0.3m,加宽至0.8m,兼作操作道。临田埂约宽1m边滩设置高于田面15cm的平台区,铺设黑膜用于黑斑蛙摄食和栖息,详见图1。
图1 养殖场地示意图
每个田块对角设置进排水管,采用PE管(直径20cm),排水管呈“L”形,一端埋于环沟底部,另一端可取下,利用田内水压调节水位。进排水管口均加拦蛙网。
稻田四周设置聚乙烯网片围栏防逃防敌害。围栏用木桩固定,木桩高出地面80cm,埋入土中40cm。整个稻蛙种养区域外围及上方用网目8cm尼龙丝网设置防鸟网,用直径7cm镀锌管材支撑,管材高度离地面约2m。
黑斑蛙养成分为黑斑蛙受精卵的孵化、蝌蚪的培育及稻蛙种养三个阶段。蝌蚪及稚蛙集中培育后再分养。
雌性种蛙从上一年10月商品蛙中挑选留养,雄性种蛙从外地一养殖场中挑选,雌蛙1龄~2龄,体重>50g,雄蛙1龄~2龄,体重>30g。总数3200只,雌雄比为1:1,越冬蓄养密度为5只/m2。蓄养种蛙3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蓄养池兼做产卵池。
孵化池内设60目筛绢网布制作成的网箱,规格1m×1.5m×0.8m,水位40cm。每天早上、下午及时收集产卵池内的卵块,将收集的卵块放入容积200L塑料箱(2mg/L 聚维酮碘溶液)浸浴20min,然后移到孵化网箱中孵化。每个网箱放卵块1个~2个,注意将卵块颜色较深的动物极朝上。水温20℃~22℃情况下,4d~6d即能孵出小蝌蚪,孵化率可达95%以上。刚出膜蝌蚪在网箱中培育3d,然后移到蝌蚪培育池培育,放养密度500尾/m2。蝌蚪幼体刚移至池内时由于个体较小,游动能力弱,保持沟内水深20cm即可。经过2个多月时间,蝌蚪变态为稚蛙,变态期主要靠吸收尾部营养,登陆栖息,靠肺呼吸。当大部分蝌蚪变成稚蛙时,便可移入稻蛙种养田块饲养,稚蛙放养密度3万只/亩。
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及养成田块均在使用前10d采用生石灰化水趁热泼洒全池消毒,亩用量100kg,消毒后7d蓄水待用。
蝌蚪出膜3d后移到蝌蚪培育池,早中晚分别投喂1次青蛙专用粉料。蝌蚪变态后每天早晚两次投喂饵料,开始时用蝇蛆投喂,3d后开始添加投喂青蛙专用颗粒饲料,经过15d左右驯食,全投喂颗粒饲料,此时驯食基本成功。
黑斑蛙为杂食性,偏肉食性,养殖全程投喂青蛙专用配合饲料,粗蛋白38%~42%为宜。养成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在增加投喂量的同时,适当提高饵料蛋白成分配比,减少脂类的配比,有利于黑斑蛙的生长。投饵做到定时、定量、定位。10月下旬后密切关注气温变化,降温幅度较大时要减少饲料投喂量。
单季晚稻选择抗旱、抗病、抗虫、抗倒伏的甬优15水稻品种,6月初人工插秧,亩插秧苗10000丛左右。稻田在插秧前一次性施足基肥,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黑斑蛙以陆地生活为主,应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保持低水位。
种养过程遇降雨量大时,应及时将稻田内过量的水排出,并注意防逃网是否倒伏。检查田埂有无漏洞,进排水口、排水沟及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发现破损须及时修复。加强巡池并认真做好记录。
整个养殖期间,注重解毒调水抗应激。所有用水使用前均用0.5mg/L果酸解毒,养殖全程隔10d~15d采用经过审批的光合细菌、EM复合菌调水,使用量5mg/L。在饲料中添加VC增强免疫力,每10d中3d投喂饲料添加VC,每千克饲料加2gVC,可减少应激,预防疾病。分养后20d左右进入养成中后期,隔天每亩用500g底质改良剂干撒“回”字形沟内净底。养成期间控制池水pH7.5~8.5,氨氮0.5mg/L以下,亚硝酸盐0.1mg/L以下。养殖设施和工具要严格消毒,定期对饲料台清洗并消毒,养殖过程中未出现病害。
水稻插秧后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等措施预防病虫。如果出现水稻病害现象,应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防治。本试验在水稻生长期7月中旬喷洒600倍噻唑锌预防白叶枯病,8月底喷洒烯啶·吡蚜酮防治稻飞虱1次,亩用量20g。对进入稻田的老鼠、蛇、鸟等敌害生物要及时清除、驱除。
10月底左右水稻成熟,为了减少对黑斑蛙的影响,采取人工收割并脱粒。水稻收割后四周沿操作道用规格60cm×60cm瓷砖并列摆放,瓷砖下方留5cm左右空隙,供黑斑蛙穴居,上方加盖10cm稻草保温。若越冬的蛙数量较多,同样可在中央滩面加摆瓷砖加盖稻草,有利于提高越冬成活率和捕捉效率。
黑斑蛙用地笼网捕捞,网目规格2cm。也可晚上借助灯光进行徒手捕捉或越冬后徒手捕捉。在未实行可追溯标识管理前,凭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开具的证明运输销售。运输时用80cm×50cm网袋,每个网袋装成蛙10kg左右,平铺放入塑料筐中,塑料筐可进行叠放,同时框内保持湿润。长时间或气温超过20℃运输宜用冷链车。
试验田块东区(1号~10号)25亩,收捕商品蛙18025kg,平均规格30只/kg,销售收入522725元;试验田块西区(11号~15号)10亩,收捕商品蛙7060kg,平均规格32只/kg,销售收入204740元。合计收捕商品蛙25085kg,销售收入727465元,平均亩产商品蛙716.71kg,亩产出20784.71元(见表1)。
表1 2021年黑斑蛙生产情况
试验田块东区(1号~1 0号)25亩,收干稻谷13800kg,加工稻米8556kg,销售收入77004元;试验田块西区(11号~15号)10亩,收干稻谷5180kg,加工稻米3211kg,销售收入28899元。合计收干稻谷18980kg,稻米11767kg,销售收入105903元,折合亩产干稻谷542.29kg,亩产稻米336.20kg,亩产出3025.80元(见表2)。
表2 2021年水稻生产情况
试验区面积35亩,总产商品蛙
25085kg,销售收入727465元;产稻米11767kg,销售收入105903元。合计总收入833368元,折合亩产出23810.51元。总成本支出497982元,其中养蛙成本429502元,种稻成本支出68480元。净利润335386元,平均亩利润9582.46元(见表3)。
表3 2021年稻蛙种养投入与产出情况
黑斑蛙晚稻综合种养是近年温岭市新尝试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引进优质的种蛙,自繁种苗,集中培育成稚蛙后,于6月中旬放至稻田养成。种植甬优15单季晚稻,5月底~6月初插秧,10月底水稻收割。本试验稚蛙在晚稻插秧后20d放养,此时秧苗开始转青,稻蛙种养结合茬口衔接合理,为稻蛙稳产打下了基础。试验结果商品蛙平均亩产716.71kg,稻谷亩产542.29kg,亩综合产出23810.51元,亩净利润9582.46元,实现了稻蛙双丰收。
一次性放养足量稚蛙是稻蛙综合种养取得成功的前提,为此培育高质量的稚蛙非常重要。本试验种蛙挑选、亲体越冬管理、受精卵孵化、蝌蚪培育以及稚蛙变态期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到了科学规范。受精卵移入孵化箱前用2mg/L 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可预防真菌感染,试验期内受精卵孵化率达到95%以上,稚蛙变态成活率达到80%以上。驯食阶段用蝇蛆+青蛙专用颗粒饲料逐步过渡,投喂的饵料适口,稚蛙习性转换时对环境的适应性好,变态成活率高且规格整齐。稻田每亩放养稚蛙3万只,密度适中,易于管理,平均养成成活率73.02%,其中西区达到75.31%。
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黑斑蛙生长,本试验全程应用光合细菌、EM复合菌等微生物调控水质,确保蝌蚪、稚蛙生长发育中相应的水质符合要求,在稚蛙后养成期间蛙稻共生,辅以经批准的底质改良剂改良环沟底质,实现环境可控。同时注重疫病防控,严防病害的发生。通过设置天网、围栏网防敌害生物蚕食,也是实现黑斑蛙养殖高产的关键。
水稻收割后沿操作道用瓷砖并列摆放加盖10cm稻草成越冬窝,非常实用,有利于提高成蛙越冬成活率和捕捉效率。水稻插秧宜控制每亩10000丛以内,便于黑斑蛙的活动和捕食水稻害虫。整个生产周期只喷洒过2次低毒农药,插秧前除施基肥外未再追肥,实现了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和绿色养殖。经抽检稻米和商品蛙均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