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璧茹, 陈羽菱, 沈月洪, 杨宏宇
(1.安徽医科大学北大深圳医院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广东 深圳 518036)
肉瘤样(梭形细胞)癌(SpCC)是一种由上皮和间质组成的罕见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子宫、膀胱、乳腺及头颈部等全身各个部位[1]。SpCC具有预后差,易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的特点。口腔SpCC临床罕见,约占口腔所有类型肿瘤的1%[2]。我科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间收治1例早期原发于牙龈的SpCC患者,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并综合文献复习,探讨原发性口腔肉瘤样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患者女性,49岁,2017年12月因“右上牙龈肿物伴疼痛3年余”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颌面外科。3年前患者因右上牙疼痛而拔除右上侧切牙,术后仍存在持续性疼痛。2年前,患者发现右上牙龈出现米粒大小红色肿物,肿物逐渐增大,近2个月肿物迅速增大,疼痛加剧,于外院行抗炎治疗,疼痛稍缓解后,来我院就诊。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系统性疾病,无手术外伤史,无吸烟、酗酒、咀嚼槟榔病史。专科检查:12牙位缺失,牙龈见约1.5 cm×1.5 cm×0.5 cm肿物凸出黏膜表面,色偏红,触痛明显,11、13牙龈下可触及大量牙石,探诊出血。双侧颌下、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颌面部及颈部CT检查:右上侧切牙缺如,相应牙龈区可见1.2 cm×1.3 cm肿块,邻近牙槽骨少许骨质吸收,双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胸部X线片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全身麻醉下行“右上牙龈肿物切除活检术”。病理结果提示“右上牙龈肿物”梭形细胞病变,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协助诊断。与患者沟通后,患者拒绝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未进行进一步治疗。
患者于1年后因“右上颌骨疼痛2月余”再次入院。专科检查:右上牙龈黏膜凹凸不平,色偏红,散在白色斑点,触痛明显。颌面部及颈部CT检查:右上侧切牙牙龈区可见大小约2.0 cm×2.0 cm×1.4 cm的异常密度灶,边界清晰,邻近上牙槽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边缘模糊;双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像学诊断为“肿瘤复发”。胸部X线片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全身麻醉下行“右上牙龈肿瘤扩大切除术”,手术沿肿物外侧缘约2 cm处行扩大切除术,切除肿物及部分上颌骨,缝合鼻底黏膜,碘仿纱包覆盖创面。病理结果(图1A)提示恶性多形性梭形细胞增生,呈束状排列,浸润邻近的黏膜下组织和骨组织,未见被覆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图1B—E):恶性细胞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呈弥漫强阳性,肌间线蛋白(desmin)、S100呈灶状阳性,平滑肌抗原(smooth muscle antigen,SMA)、p63、E-twenty six(ETS)相关基因(ETSrelated genes,ERG)、CD31、CD34、CK5/6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表达呈阴性。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右上SpCC(T1N0M0,Ⅳa期)。肿瘤虽侵犯骨骼,但未见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未进行辅助性放疗和化疗。随访至2021年5月,患者已获得27个月的无病生存期。
图1 口腔SpCC病理图像(×100)Figure 1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oral SpCC(×100)
SpCC是一种罕见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恶性上皮肿瘤,约占SCC的1%[2]。SpCC常见于咽喉部位,口腔SpCC较为罕见。口腔SpCC常表现为外生性息肉样,表面可出现溃疡,伴有不同厚度的坏死物或渗出物[3]。吸烟、酗酒、咀嚼槟榔等对口腔SpCC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2]。口腔SpCC是由未分化的鳞状细胞和上皮来源的基质组成,具有侵袭性较强、预后差的特点[4-6]。
为更深入地了解口腔SpCC,我们分别在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并分析了所有相关文献,其中SpCC患者有348例,而报道了患者详细病例情况的有40例[2,4-20]。通过分析该40例病例和本病例,我们发现口腔SpCC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5∶1[2,4-20]。患者平均年龄为56岁,与其他文献报道的年龄相近[1,21]。发病部位主要为牙龈,约占总病例数的1/3;其次是舌,约占总病例数的1/4;再次是口底,约占总病例数的1/8[2,4-20]。口腔SpCC临床诊断中Ⅱ期和Ⅳ期较为常见,Ⅰ期最少见[2,4-20]。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以疼痛最为常见,但该肿瘤在牙龈上的表现往往与牙龈炎表现类似,导致患者及医生常易忽视,所以加强该病的报道和学习,对该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4-20]。口腔SpCC的治疗方法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在汇总的41例病例中有3例未进行手术:1例未接受任何治疗,并失访[7];1例进行了放疗,随访66个月后出现了复发、转移[4];1例进行了放疗和化疗,随访3个月后因远处转移而死亡[8]。
口腔SpCC预后较差,需要密切随访复查。41例病例中,2例未写明随访时间,其余39例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4.7个月[2,4-20]。这39例中,只有5例未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其平均随访时间仅为15.4个月[2,4-20]。我们需要对该病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巩固治疗,定期检查,防止复发。
口腔SpCC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一种变异,部分SpCC因同时具备鳞状细胞癌和梭形细胞癌的特点,仅通过HE染色即可进行鉴别,但另一部分口腔SpCC须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才能进行鉴别,这为该肿瘤的诊断带来了较大难度。Viswanathan等[1]的研究发现,Pan CK[中分子量和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low molecular weight cytokeratin,LMWCK)]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具有诊断实用价值。但有报道称,上皮标志物的表达随上皮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并可能完全丧失[10]。因此,虽然上皮标志物阳性结果可以帮助诊断,但是阴性结果无法完全排除SpCC的可能。Viswanathan等[1]的研究亦表明,除非另有证明,即使所有标志物均为阴性,仍可诊断为SpCC。不论是病理诊断的验证,还是预后的预测,未来我们都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