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滔
(乳源瑶族自治县环境监测站,广东 韶关 512700)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能够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此需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全面优化环境监测水平,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下,提升环境监测信息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除此之外,还要科学分析各种监测信息,借助监测结果准确把握环境质量,合理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打造适合的生存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于经济发展需求的持续提升导致整个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这不但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人类健康。为此需要做好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更好地维系生态平衡,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进行有效协调。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主要涉及环境质量分析、监测调查等内容。环境监测主要是借助各种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专用仪器设备全面监控环境变化,并进行准确测定,帮助深入了解环境发展状况,选择有效管理方案以及保护措施,进而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属于其中的基础任务,也是环境决策以及环境规划中的主要参考依据。在针对生态环境实施全面监测中,需要准确把握各种污染物质的特性和容易影响环境的各种因素,并针对相关污染物质实施准确检测,并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指导选择有效方法,控制环境进一步恶化。
环境监测信息能够为国家地方政府合理制定各种生态保护法规以及环境管理政策提供有效参考,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各种基础监测信息的支持。有序实施环境监测以及相关质量控制作为环境监测站的基础任务和具体要求,能够为各级政府作出环境管理决策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监督落实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是各级政府更好地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信息来源和环境状况信息发布的基础。为此,需要提高生态环境管理重视程度,加强环境监测,提升各种监测信息的精确性和全面性,也是 实施环境监测的基础要求[1]。
环境监测主要是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针对整个环境状况实施全面监测,深入分析处理各种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因子,判断环境指标是否满足具体要求,是否符合管理范围。环境监测技术本质上是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针对自然环境内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质实施全面监测和规律性控制,涵盖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等内容的监测,联系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环境评测结果。环境监测技术同时也是保障环境质量的核心,是对环境保护的有效支持,可以辅助环保机构搜寻污染源,达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关保护目标[2]。
我国的环境监测在质量控制方面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因为国内实施环境保护的时间相对较短,人们尚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由于国内当前的环境保护技术以及监测设备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导致环境监测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国内市场经济起步和发展的时间相对较晚,到目前为止仅经过四十年的历程,而在短短四十年发展中,国内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尽管我国近几年逐渐提高了环境保护的地位,推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方案,但尚未达到环境保护标准,需要持续发展。某些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因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通常会将环境保护放置脑后,对于环境监测以及相关质量控制缺少重视,导致相关工作流于表面,未能得到有效落实,而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明显冲突的情况下,通常需要环境保护作出让步,地方政府这一暧昧不清的观念增加了质量控制隐患和环境监控负担[3]。
完善的环境监测机制是相关环境监测部门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参考和重要指导。完善的制度指导能够支持监测机构于特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组成含量进行不定期监控和定期监测,细致观察整个环境状况和污染物浓度,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制定科学应对策略。但国内大部分地方依然存在制度缺陷,尚未形成科学、专业、完善的监测制度。例如部分地方政府机构单纯构建环境监测框架,缺少相应的质量控制部门,或部分地方机构尽管设置了质量控制部门,但未能对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以及质量管理职能和责任进行合理划分,导致各项管理工作流于表面,无法充分发挥出各种环境监测和质量检测技术的功能,进一步降低了环境监测的质量。
因为国内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监测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进一步延迟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所用监测技术相对落后。在相关因素影响下,环境监测结果通常无法将实际环境状况准确、全面反映出来。因为环境监测普遍是以单因子分析为主,所以导致最终的监测结果不够透彻和准确。相关环境监测指标存在指向性和针对性不足等问题,降低了整个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加之设备技术投入不足、人员配置短缺以及监测频率等方面的影响,削弱了环境监测信息的准确性,无法达到质量标准要求,不能将整个环境质量状况准确反映出来[4]。
环境监测以及相关质量控制工作属于一种较为复杂的活动,在技术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科班出身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能充分把握各项专业技术,对各种环境监测设备仪器进行熟练操作和准确把握,达到质量标准要求,促进环境监测的顺利实施。当前在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中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也是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具体原因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未能及时创新和跟进,导致人才供应后劲不足,出现人才乏力现象。此外,因为地方政府缺少充足重视,使得人才供应不足,导致环境监测部门出现基础职责重叠以及职能交叉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一人同时兼任多种职责的状况,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人才短缺问题也进一步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无法有效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影响生态保护效果。
提升重视程度,创新监测机制。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为此需要环境监测人员立足于思想层面提高重视,合理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想要进一步改善这种环保意识不足的问题,需要激发政府人员和环保机构等各方力量,进一步提升其环保意识,形成科学环境监测理念,促进相关机构有序实施环境监测。例如,政府需要从环境监测方面进一步扩大财、物、人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改善环境监测效果,需要环境监测机构对现有的环境监测机制进行全面创新优化。针对环境监测站实施定期审核管理,将工作重点放到监测室外生态环境方面,提升环境保护效果和动态监测质量,保证相关环境监测工作和质量管理按照标准规范实施。因为环境监测结果会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和社会生产,为此需要相关环保机构注重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将质量管理放到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中。为了对环境监测有效实施质量控制,需要监测机构针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规范管理,做好过程控制和人员管理等工作。在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需要相关管理者合理应用各种专业工具设备,并做好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质量控制人员需要针对各种设备仪器实施定期抽查、检测、保养和校准工作,以进一步改善各种环境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仪器操作精密性,使其能够长期维持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需要针对各种设备仪器配置自主检测校准装置,确保仪器设备在无人状态下实现自主检测,提升仪器设备的自主校验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针对相关仪器设备做好更新替换工作。随着科技水平的持续发展,只有提升环境监测设备的先进性,才能保障监测质量全面提升。
健全管理控制制度,全面优化监测质量,相关制度的建立是环境监测以及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专业环境监测部门实施环境监测的基础参考依据和重要行为准则。没有健全的管控制度,将降低环境监测质量,影响质量管理效果,无法发挥出环境监测的价值。为此,在日常环境监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人员管理状况、详细制定环境监测内容,保障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除此之外,在环境监测中,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审查监督机制和结果抽查制度,保障环境监测以及质量控制得以规范操作。环境监测中创建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能够保障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提升相关数据的规范性。落后的管理制度无法有效保障监测质量。当前,各种环境监控部门都是刚通过资质检验不久,部分机构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证以及计量检验,并初步针对环境监测创建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其中某些监测机构依然停留在监测业务层面,忽略了质量管理机制的实效性,导致所创建的质量管理制度只是单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监督和外部评审工作,进而在具体机制运行中一些工作转化成了少部分质量管理者的工作。想要从根本提升监测工作效果,保障环境监测质量,需要联系现实状况,创建满足自身发展要求的质量控制机制。从环境监测初期方案设计、样本采集、监测分析、信息处理以及报告撰写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技术文件和规定要求实施相关工作,做好管理体系综合评审以及内部审核工作,对现有质量管理机制实施全面优化创新[5]。
环境监测中离不开现场采样工作,为此相关质量监督人员需要做好不定期检查和定期监督工作。正式开始采样前,需要深入现场开展实地勘察,通过全面审查采样点,保障采样点的设置时段和设置空间的代表性与合理性。从环境要素层面合理制定相应的样品管理制度以及采样技术标准细则。采样工作中,需要对采样人员的实践操作进行全面监督,保证各项设备操作的合理性,针对相关设备仪器实施全面校准,保障设备仪器的稳定运转。提升吸附剂实效性,保障吸附剂容量满足基础要求,对采样器高度以及分布位置进行合理设计,满足基础采样要求,进一步降低污染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针对采样过程实施全面记录。在正式开展采样前,需要把实验室内放置的采样管以及滤波等所需元件直接运送到现场监测区域,并在结束样品初期采集后重新送返实验室,针对采样实施综合分析研究。运输过程中,需要保障采样管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倾倒问题,产生吸收剂溢流现象。通过专门的密封袋储存滤膜,保障封装袋的洁净性和完整性,避免滤波进入采样器之前被污染。在样品采集结束后,还需要对各个样品粘贴对应标签,妥善填写采样单据,对于其中各种不稳定样品,需要选择合理措施进行科学储存保管,比如冷藏保存或是添加稳定剂等。样品采集结束后,需要即刻送入实验室,并有效办理具体的交接手续,做好签字确认工作,假如未能对样品进行及时测试分析,则要考虑到样品的稳定性在冰箱内合理储存样品。方法控制中,需要充分考虑污染物质整体变化规律以及在特定时空内的分布特点,优化选择有效的监测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以利用最少的监测点收获更加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除此之外,为了减少其他外部元素对于环境监测结果的影响,相关监测人员应该坚持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地科学组织环境监测,加强质量管理,全面监控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针对具体的技术方案以及监测方法,需要组织专人进行控制管理,从组织管理层面保障各项技术方案和监测方法的全面落实。
环境监测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质量,因此要注重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假如相关环境监测人员存在技能水平不足的问题,那么不管怎样提高环境监测力度都是无用的。为此需要环境监测机构重点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注重提升监测人员整体实力和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监测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处理环境管理中的新问题。创建专门的教育场所,面向技术人员开展定期学习活动。还要做好培训考核工作,对最终考核结果进行严格把关,保障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对于那些未达标以及不合格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培训,对于多次考核未达标人员,需要进一步考虑其去留以组建优秀的环境监测队伍。正式采样前,环境监测人员需要针对所用样品瓶做好基础准备,对各种器具进行精心选择,针对相关固定剂实施科学检测和充分确认,针对其中所用各种仪器设备实施全面校准,提升采样时间以及采样地点的代表性。如外部影响因素较多,则要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合理增加采样点位,提高采样频率。在样品交接和运输环节,需要对样品交叉污染问题进行严格控制,做好不同样品的分类管理以及储存运输工作。在样品交接中,充分结合采样要求和采样记录,针对样品类型、采样数量等信息实施科学分析和全面核对,预防样品出现错位摆放问题。在样品分析过程中,要合理选择对应考核标准,如果选择国际评价指标,首先要对具体使用方法进行检测和认证,在对采样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中,需要加强实验室检测中的质量控制。相关信息数据处理中,针对监测数据有效位数量实施科学取舍,并针对各种异常故障值进行准确判断和有效剔除,相关计算误差需要满足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在对测定值实施综合计算的过程中,要按照部门制定的近似计算规则实施相关操作,针对数值修约,按照标准数值修约规则实施各项操作。在质量监测报告的编写过程中,要提升具体报告格式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确保环境监测报告可以将环境监测中的人员信息、监测方法以及参考依据、操作原理等准确反映出来,针对对外发布的报告,需要形成完善的审核机制,提升监测报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综上所述,现代化背景下,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合理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在提升环境保护效果的同时满足国内环境建设发展的各种需求,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稳定、持续发展。为此在环境保护环节,相关监测部门需要坚持质量控制指导理念实施环境监测,保障生态环境相关工作的有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