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童 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育指的是审美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强调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促使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高校艺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性,促使审美行为和教学实践之间保持着紧密联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应当把美育的教育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美育弱化或美育缺失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美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美育作为促进学生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教育举措。因此,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做到教学与美育紧密结合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一般较为重视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从而导致美育在施教过程中被严重忽视;如此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逐渐失去了接受美育的兴趣,进而不利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美育的紧密结合,使得专业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就实际情况来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的结合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专业课程的教育,而涉及美育的相关课程很少。课时划分不均匀,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也缺少关联性,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学生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难以将美育的相关内容和专业知识及综合素养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美育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外,高校在开展美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加之美育的相关内容属于意识与情感方面的知识,由此很难采用具象的讲解和表述,使学生形成具体而清晰的认知。这样就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之间难以实现紧密结合,严重忽视了美育的重要性。而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来说,想要有效解决和美育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就必须重视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
现阶段,随着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说,专业知识需要持续地改革与优化,而与此同时,美育和专业课程的结合模式与教学方式依然维持原状,这就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的相互结合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难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效果。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美育的结合在模式方面主要侧重于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老师单向地将自身所具备的美育理论、实践能力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美育理念及审美教育。而如果将学生仅仅作为美育的客体,教师的教学模式又相对过于单一,并且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的结合模式过于一成不变,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充分激发,从而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教育教学的效果普遍不够理想。
高校所设立的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把艺术和设计进行融合,形成一系列专业课程。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不但应当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应当具备较高的艺术美感,这样就对学生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及价值观念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够重视自身所设计的作品的审美价值及艺术属性,只关注作品对于人们是否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这就恰恰说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与美育的结合不够紧密。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美育。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专业教学与美育的结合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只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就能获得理想的专业教学效果,不必过于看重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在开展美育的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过于传统单一,使得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渗透和贯穿。
对于高校的美育来说,其对象是学生,而学生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主体。艺术设计专业所具备的特点使得学生具备独特性,学生所具备的特点包括:大脑灵活、思维敏捷、个性突出,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彰显自我,以及渴望被他人关注,对新鲜事物及高新科技产品有浓厚的兴趣,崇尚另类潮流,但思想不够成熟,易冲动,不愿循规蹈矩,他们普遍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有相关学者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对于“为什么不读书”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选项是:因为教师会讲解。由此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根源在于学生的想法、需求及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根据学生的现状持续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与思想,将审美教育作为出发点,有效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逐渐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情感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具备感受、欣赏、创造及辨别美的能力 。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课程内容主要以艺术设计教材作为中心。与此同时,教学实践活动大多重视的是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及传授专业技能。而基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材内的许多知识,诸如艺术设计案例等过于滞后,而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由于相关辅助类的设计软件的版本升级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来说,应当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针对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思想,将美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应当符合审美规律,如此才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综合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及特点,尤其要重视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情绪变化及兴趣点,严格遵守“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着重对学生的心灵实施审美教育,不断拓展学生的眼界。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一定比例的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以及和专业相关的国内外高新科技与新理念。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创新讲解的环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时,应当注意当课程相同,专业方向不同时,课程内容也应当具备不同的侧重点,并且美育也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
以专业课程“设计素描”为例,如果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工业产品的设计,那么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产品造型能力,课程内容要侧重于训练学生的结构素描,为学生展示产品的构造美,使他们能够对技术美感有更深入的体会。而如果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视觉传达,那么就应当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课程内容侧重于训练他们的创意素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练习。积极为学生营造直觉美感的情境,不断拓展他们的视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从而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及美育夯实基础,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重为学生营造轻松、高效的氛围,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当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专业课程“建筑设计史”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个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可以运用诸如讨论法、参观法、演示法、训练法、探究法及陶冶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深入到本地区的民间,针对我国传统建筑开展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最直观的审美体验,同时还能够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他们基于审美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的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学生也可以在互联网及书籍文献当中查找和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积极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通过PPT 的方式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从而使课程内容得到系统化的整理、归纳,最终完成学习任务。随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行讲解,有效补充课程细节,积极评价课题内容与学生表现。还可以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在新时代的再生问题作为主题开设讲座,以讲座为基础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调研成果作为基础,以古为今用为原则完成建筑设计作品创作。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中需要依靠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辅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审美情境中掌握知识,强化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审美创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怀,从而保障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得到了极大的进步,而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依然过于落后、单一,所以,丰富的教育模式才能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应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融合美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审美体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场所应当更加多样,其中不但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画室、实验模拟室及实践活动室,同时还应当建立校外写生及实践基地,以及与校外其他机构展开合作等。比如:河南省潢川县逸夫小学一直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培养,近年来通过与地方高校合作,确立了艺术化、书香型校园的办学思路。在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该校的美育师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美育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学校开设了儿童创意美术、建筑模型简易手工、手绘、国画、书法等特色课,通过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引领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2018年度河南省校园文艺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本着培养新时代合格接班人的教育宗旨,亟需对现有的美育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探索出能与学校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有效美育途径。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教学与美育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艺术专业教学的质量。而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课程内容的重构,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严格遵守“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从而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现与美育的紧密结合,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