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珊珊
(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乡村振兴与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共存共生。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以如何进行乡村振兴成为了相关部门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而在实践中发现,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问题对乡村振兴的实施造成了制约。因此,相关部门需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效果当做入手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为共同富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鉴于其涉及到较多内容且具有复杂性强的特点,所以下列就生态环境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启发,使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效果得到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是城乡发展两极分化严重背景下由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大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与民生有关,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所以想要推动我国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将解决“三农”问题当做我党工作的重点。
1.1.1 实施原则
想要使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出最大效用,想要借助其推动乡村发展,就要遵循一定原则。即: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1]。
1.1.2 实施意义
我国是由乡村、城镇组成,两者互相促进、共生共存。与城镇相比,乡村具有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等功能,隶属于地域综合体,所以可对国家发展造成直接影响。此外,我国目前的矛盾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且其在乡村最为突出,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一定必要的。其实施意义如下:①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起来。②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保障。③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④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构建健全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⑤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保障[2]。
1.1.3 实施关键
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时,相关工作人员需抓住关键点:①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②需做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确保农民可以跟上共同富裕的步伐。③脱贫攻坚战打胜之后,需将重点放在乡村振兴上。④需建立相关管理体系,并重视现代化管理,加强对农民的引导、示范,减少命令、强迫,从而使广大农民真正具备乡村振兴能力和致富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问题频发,且对国家发展造成了直接影响。因此,生态环境管理应时而生。其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环境保护机构根据国家及地方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为自然资源管理,二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具体包括:①对生态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且在识别过程中,需将敏感性因素、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当做重点。②基于识别内容找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③基于相关要求及管理对象特点进行管理目标、指标的制定。④基于目标、指标制定管理方案,其应当包含管理方法、管理时间、管理经费等内容。⑤落实机构和人员编制,实现职责分工,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⑥建立相关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污染重大事件报告制度、环境污染问题问责制度、生态档案管理与查询制度等。⑦制定科学可行的生态环境监测计划并予以实施。通常情况下,监测计划需涉及以下内容:时段、点位、项目、频率、仪器设备、人员、报告等[3]。
土壤与农业息息相关,而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土壤污染现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土壤污染的途径有化肥污染、塑料污染两种。化肥污染通常是指氮磷肥长期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微元素失衡导致的污染。其可对土地造成永久创伤。即:土壤板结、酸化、碱化等。塑料污染是大量使用地膜等新技术导致的。凡事都有两面性,新技术也是如此,虽然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进步,但也在土地上留下了大量塑料垃圾[4]。由于塑料垃圾具有稳定性较强的特点,所以不容易降解,即便相关工作人员采用有效手段进行了降解,也会对土壤成分造成危害。同时,固体污染常与塑料污染共存,所以加剧了土壤问题的复杂化。
农村城镇化是国家当前采取的一种乡村振兴策略。但城镇化虽为乡村居民带来较多便利,但也带来一些挑战。比如,城镇化使得人口较为集中,而人口集中引发了生活垃圾集中的问题。由于我国多数农村在垃圾处理方面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体系,未建成相关队伍,所以使得农村普遍存在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即: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在某一地方,每到雨季便会滋生病菌,且普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5]。
水是人们生活、生存、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农村地表水污染现象。造成地表水污染的问题有:①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导致的地表水污染现象。②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农村地表水,使得水污染现象扩大。③企业图方便将污染物排入地表水。④农药残留使得地表水受到污染[6]。
想要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落到实处,就需要一定资金支持。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其存在资金短缺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起步较晚,且农村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为:①农村欠缺环保基础设施,如垃圾回收点位较少、统一的垃圾处理点数量稀少、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大量农村垃圾随意乱放,污水排放不规范、处理不及时等,对农村土地和地表水造成严重污染。②家禽粪便随处可见,雨季会将其冲入地表水,增加污染范围。③缺乏垃圾处理中转站[7]。
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主体,其意识、行为可对生态环境管理效果造成直接影响。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普遍存在农民积极性不不高的问题。通过探究、分析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有:①农村发展较为滞后,使得人们将重点放在了生活物质上,对生态环境作用了解不多。②相关部门及机构缺乏宣传意识,未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8]。
制度、政策可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起到导向作用,可为其落实提供保障。但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所以制定的规章制度存在一些漏洞,无法将其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此外,相关部门、机构之间在职责职能方面存在冲突,所以其执行力度也与理想存在较大差异。
资金、政策、技术是落实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而当前在此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所以相关部门、机构需通过加强资金、政策、技术支持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首先,国家相关部门需明确生态环境管理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并基于实际情况投入资金、技术、政策,为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层面需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问题制定科学性的政策,并投入相应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技术支持。又如,可将PPP模式利用起来,将社会资本、政府、村民引入,实现多方共同管理[9]。
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农民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其意识到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自主自发的进行环境管理,才可提高管理效果。在此方面,基层干部需将自身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基层干部是开展农村相关工作的领导核心。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需做到以身作则,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使农民树立相关意识。考虑到农民的文化层次较低,所以在此方面,基层干部需选择多样化手段[10]。比如:以普法活动的形式进行宣传、以文明汇演的方式进行宣传、以宣传手册的方式进行宣传、以横幅的形式进行宣传等。如此一来,便可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态意识形成,采用正确方法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其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保氛围,实现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绿色家园。为确保基层干部将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并基于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实施,需将其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范畴。
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与乡村振兴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农村需将其重视起来,通过建立相应小组,做到专项管理。在此方面,农村需做到:邀请综合素质较强的人员为小组成员,并通过有效培训使其了解自身职责、范围,从而做到责任落实到个人。如此,才可做到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科学指导。同时,要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鼓励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再借助其力量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引导力度,发挥其沟通协调广大群众的作用,从而提高领导小组的影响力和执行力,让领导小组更好地发挥基层生态保护先锋作用。
在实践中发现,奖惩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营造良性竞争,使村民主动积极地参与环保。所以,相关部门需将科学合理的环保奖惩机制建立起来。即:给予在环保方面起到带头作用、榜样作用的村民激励,通过经济奖励、精神奖励使其树立环保意识,并使未获得相应奖励的农民产生做好环保工作、争当带头人的意识。针对违反相关政策的农民,当地需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惩罚,而对于起榜样带头作用的村民主体,则要及时慰问奖励。
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涉及到较多方面,且具有复杂性、持续性较强的特点。也就是说,想要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实效性,光靠行为规范是行不通的,只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推行才可解决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才可为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但在此方面,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制定了一定法律法规,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针对性不强、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等问题。所以,相关部门、机构需将法律法规的完善、健全重视起来。在进行法律法规的制定时,需遵循解决当前问题的原则。比如,相关部门需借助互联网征求社会意见,需走进农村了解当前问题,做到依法制定法律法规、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具体而言,相关部门需将土壤治理法、农村企业排污法、畜牧业养殖污水整治条例以及相关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制定当做入手点。而各农村需基于自身情况将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但在进行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时,需做到乡村与城镇的公平、公正性,需确保其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变形。
随着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任务越发繁重,尤其在农村地区,其面临的生态污染问题是多元的,如果单纯依靠人工方式进行管理,必然难以面面俱到,且管理效率不高。因此,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也应从技术层面入手,加快自身的技术化转型。首先,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投入部署更多基础设备设施,使得环境监测可以更好地覆盖到辖区内的各个农村,以便日常监测到农村生态数据的变化,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和整改措施。此外,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还应积极争取各类环境治理设施的建设与覆盖,让每个乡镇都具有处置垃圾、污水的相应能力。再者,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人才结构调整,对照现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化转型,积极引进具有先进技术能力的年轻人才。要做到这一点,生态环境部门必须改变自身的用人标准,将计算机类、数字化、网络信息类人才纳入到选人用人的标准中,面向社会大量吸收技术型人才,以利用人才来强化基层生态环境管理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此外,对于已有干部职工,也应通过必要的培训来不断提升其技术素养。对于年纪较大的干部职工,单位应通过老配新的方式,让年轻人指导其技术学习,而年长者则可为其普及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政策和基本思路。从而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对于农村自身而言,基层部门和乡镇政府也都应该努力培养出各村庄的管理人才,确保每个村庄都拥有掌握一定技术的人员可以配合政府做好现代化的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有着密切联系,而目前我国在此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农村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环保意识宣传不到位,农民积极性不高;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政策、技术支持,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开展提供保障;需帮助农民树立相应意识,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需成立领导小组,做到专人负责;需将奖惩机制建立起来,营造良性竞争氛围的同时帮助农民树立环保意识;需发展生态经济,健全农村环保法规。如此,才可真正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效果,才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但相关部门需注意,在实践过程中可能还会暴露出新的问题,想要使其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想要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就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