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军,张 燚
(1.四川省南江县元潭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南江 636659;2.四川省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巴中 636000)
冬春季节猪场可发生一种呈区域性流行的,以腹泻为主的传染病,这就是猪流行性腹泻。据统计,猪流行性腹泻常发地区的部分猪场,该病阳性检出率达30%~50%以上。
猪流行性腹泻主要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和流行特点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该病常发于11月至次年3月,高海拔地区常发于10月至次年4月,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各龄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发病越重,死亡率越高。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I类冠状病毒,是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存在不同的基因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大部分消毒药物敏感,乙醚、氯仿等在短时间内可将其杀灭。本病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都能感染,以青年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较高,哺乳仔猪发病最为严重,母猪发病不规则。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存在于感染猪的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主要通过感染猪排出的粪便或被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运输工具、用具及饲养员的衣服、鞋子等引起传染。本病以寒冷季节或初春突然大幅降温时多发,猪常同时发生腹泻,大猪在数日内可康复,部分仔猪可因病而亡。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5~8 d。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灰白色,恶臭,其呕吐,消瘦,明显脱水。7 日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2~5 d,会因严重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严重的死亡率达100%。症状较轻的成年猪仅表现为厌食,精神沉郁,呕吐,一般3~4 d可自愈,应激反应较强的猪死亡率较高。
病死猪消瘦、脱水,皮肤暗灰,皮下干燥,胃内有数量不等的黄白色凝块。病变主要在小肠,其小肠膨满、扩张、透明,充满黄色液体,液体稀薄,呈泡沫状,肠壁变薄,无弹性,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萎缩、变短。
镜检可见空肠段上皮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脱落,肠绒毛萎缩、变短。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经口和鼻感染后,到达胃内,耐过胃内的消化液进入小肠。病毒在小肠和结肠绒毛上皮细胞浆中进行复制,从而造成肠道上皮细胞、肠绒毛损伤、萎缩和脱落,使肠道吸收面积减少,导致肠道内环境紊乱或破坏,小肠黏膜碱性磷酸酶含量减少,电解质平衡被打破,肠道内渗透压增高,大量水分集聚肠道,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继而导致剧烈的腹泻和脱水,病猪可因严重腹泻、脱水而死亡。
诊断时需注意本病与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大肠杆菌病等进行区别。确诊需依据实验室诊断。
6.1 预防
6.1.1 加强免疫 预防可采用猪腹泻胃肠炎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腹泻胃肠炎病毒二联活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接种。
经产母猪进行跟胎免疫(产前35 d、15 d各免疫1 次),发病季节前1 个月加强免疫1 次。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两次(免疫间隔3~4周),发病季节前1 个月加强免疫1 次。种公猪每年普免2次。新生仔猪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剂量进行口服或肌注。
已发病的仔猪采用弱毒疫苗,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开展紧急免疫接种,以降低仔猪的死亡率。
6.1.2 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从外地引进种猪须依法办理检疫审批手续,核实种源地的生猪疫情信息。外地引回的种猪隔离14~21 d,隔离观察期满,经检疫合格,方可混群饲养。
加强饲养管理人员、圈舍、产房、保育舍及饲养环境的消毒,禁止非饲养人员、车辆进入养殖场,产房做到全进全出。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疫病监测,随时掌握疫情动态。
6.1.3 加强饲养管理 供给猪清洁卫生的饮水,寒冷季节供给温热的饮水。做好产房和保育舍的保温、降湿工作,及时检修产房和保育舍的保温设施,修复破损的门窗,保持产房和保育舍清洁、干燥。
冬季将产房、保育舍的温度提高到18~25 ℃,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加强营养,喂给猪高品质的全价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中草药制剂,提高机体抵抗力。
6.1.4 返饲 可将无重大动物疫病的腹泻仔猪的粪便(或死亡仔猪的小肠及其内容物)兑生理盐水搅拌后静置0.5~1 h,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如青霉素杀菌后,拌料或饮水饲喂即将生产的母猪,进行人工感染。
人工感染后2~3 d 母猪也会腹泻或呕吐,被感染母猪所产的小猪会产生抗体,基本不会发生死亡。若返饲母猪不出现呕吐和腹泻,则表明返饲不成功。
6.2 对症治疗 病猪隔离,采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口服补液盐溶液(1 000 mL水中加20~50 g葡萄糖、3.5 g 氯化钠、2.5 g 碳酸氢钠、1.5 g 氯化钾)加黄芪多糖饮水。断奶前的仔猪用黄芪多糖或阿托品注射后海穴。可应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防继发感染。患猪可口服杨树花口服液或白头翁口服液,减轻发病症状。应激反应强的猪,可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