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国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 大同 037045)
山西省杨树林区山地造林主要分布于广灵县南山、北山,右玉县曹洪山、平鲁山等山区。区域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5.6℃左右,无霜期短暂;区域年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多集中于6 月-8 月;属典型的贫水区,地表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主要有桑干河、恢河、苍头河、壶流河等;地下水资源较匮乏,补给甚微;区域海拔介于1 100m~2 150m 之间,土壤主要有山地草甸土、栗钙土(淡栗钙土型土)、褐土(淡褐土)等,土层厚度25cm~60cm,属中厚土层;区域灾害性天气有干旱、风沙、霜冻等。
自2016 年以来,省杨树林区在以上山区累计实施人工造林4 966hm2,其中广灵山完成3 633hm2、曹洪山完成373hm2、平鲁山完成960hm2。主要栽植树种有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白榆、白蜡等,树种配置方式为针叶纯林或2 针∶1 阔或1 针∶1 阔,混交方式为行间或带状混交,栽植密度每公顷1 650株或1 110 株,栽植苗木全部为2+2 以上容器苗,整地方式为人工穴状和鱼鳞坑整地,整地规格深50cm,40cm 见方;造林时间为春、秋季,方式为人工植苗造林。涉及的主要工程项目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人工造林项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人工植苗造林项目、省级环京津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省级精品造林工程等国家和山西省重点造林项目等。
造林项目区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常常发生伏旱。项目区坡度介于10°~30°之间,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都有作业。阳坡十分干燥,土层较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石混杂,保水性差,部分小班岩石裸露,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客土造林,才能保证造林成活率;阴坡土层较厚,原有植被生长较好,尤其是虎榛子、绣线菊等灌木呈群团状分布,施工过程中需小范围割灌,降低原有灌木与幼树幼苗竞争水肥,提升幼苗幼树生长空间。项目区坡度较大,且没有机械运苗通道,大多数采用人力进行苗木运输,直接影响施工进度。综合分析造林地块地形、植被、坡度、坡向、土壤、畜牧等条件,山区造林施工、后期管护等难度较大,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营造林作业设计是造林施工的重要依据和直接指导,可行性和合理性尤为重要。坚持就地规划、就地设计的原则进行作业设计编制,但山区造林交通不便,由于设计人员、技术措施的限制,个别小班地块没有进行充分实地调查,土壤、现地植被等基础性资料掌握不全面准确,简单以明显地物和以往经验进行区划设计,一方面导致现地规划布局不准确,树种选择很难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林;另一方面,作业设计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难以于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地景观和治理效果不明显。
虽然各单位营林施工作业中安排都有技术人员跟班作业,但山地造林视野跨度较大,跟班人员很难时刻紧盯施工作业,尤其是沟底、梁脊等难以到达地段施工监管不足,导致出现极个别小班整地规格不高;苗木栽植不正,栽植后没有进行浮土覆盖;栽植密度不均匀;苗木分级把关不严等诸多问题,使项目整体质量达不到高标准要求。
一是山区造林地域跨度较大,交通不便,给未成林造林地巡护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以上山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村民生态意识淡薄;加之放牧养殖是区域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林牧矛盾突出,导致个别未成林造林地块牛羊啃食和践踏严重。二是后期资金投入不足,造林后抚育和补植补造不能及时跟进,导致苗木保存率逐年下降,严重影响林地郁闭成林。
一是从设计到施工,到自查验收,再到成林评估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虽然工程建设前、中、后期文字、表格等资料收集及时,重要时段、重要环节档案资料齐全完整,资料能够按照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并建立了电子档案,但影像资料趋于零散。同时,缺乏后期的逐年小班台账记录,导致逐年小班保存情况掌握不准确,严重影响后续成林补植措施等实施。二是档案管理制度落实不严格,虽然能够做到专人负责、专柜保存,但档案资料借阅制度不完善,存在档案资料丢失的风险。
一是强化作业设计编制人员责任意识教育,加强编制人员相关技术规程规定、最新营造林技术等培训,提升技术力量,从源头上保证作业设计合法、合理、合规。二是坚持现地调查、现地规划,做好造林小班现有植被、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立地因子调查,以此为基础进行造林树种、模式配置、混交比例等设计。同时,高度重视国土空间管控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红线,做好国土“三调”数据和年度营造林计划任务上图成果应用,坚决做到作业设计反映实地、立足实地、规划实地。三是采用“三审三修”方式做好作业设计评审、批复工作,要安排专人对局直各单位报批的营造林作业设计进行初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再由设计人员进行初次修改;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提出评审修改意见,由设计人员进行二次修改;修改完成后由专人进行第三次审核,第三次修改完成后装订成册。通过层层把关、严格审核,保证其合规性、逻辑性、准确性、可操作性。
一是全面提升集体决策制度执行力,加强项目管理,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工程建设质量、档案管理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不断规范工程招投标程序、施工过程监管和工程档案管理,推进工程规范化建设。二是在工程建设中要筑牢标准化造林意识,严格执行标准化造林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紧扣各项环节,严把各道工序,确保造林地类和面积、苗木质量和检疫手续、整地栽植密度和规格等合规、合理、合格。三是注重抗旱技术组装应用。加强顶凌造林、“三水”保活、径流整地、钵体覆盖、可降解容器苗造林等技术组装应用,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四是坚决落实跟班作业制,加强施工人员责任意识教育,同时在局级层面加强全过程跟踪督导,严格落实问题整改清单制。建立施工质量监督曝光台,对不合规、不作为、不整改人员通报批评,全面强化过程监督管理,彻底解决责任压力传导缺位的问题。
增强创新意识,在立法管护、人员管护、项目管护、市场管护等综合施策上下功夫,寻找适合区域特色的创新管护发展新思路、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方法。一是认真落实《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和《山西省未成林管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层层压实管护责任,完善奖惩机制,加强结果成效考核,保证管护成效。二是综合考虑当地牧民增收,将未成林管护优先安培给有管护能力的牧民,使其逐步转化为护林员,增强他们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小班逐年台账,做好现地保存调查,及时更新基础数据。积极申请未成林管护和补植项目,重点对不达标小班地块进行补植补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造林绿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