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的实践路径*

2023-01-06 06:38:40吴宝发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贤乡土培育

吴宝发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出现了一种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新乡贤文化。这种文化在借鉴吸收传统乡贤文化积极成分的基础上,突出榜样教育和示范引领,以乡情为纽带,使新乡贤的“贤德”“贤能”内化为村民的情感认同,外化为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新乡贤文化不仅蕴含了乡村儿童成长的积极教育因素,而且在教化村民、引领乡村文明风尚、涵养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乡村精神意志的象征,亦是乡村社会文化符号的标识。新乡贤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相契合、相对接的产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应发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职能,积极融入新乡贤文化教育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习近平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总目标,让新乡贤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使乡村变得更加美丽。

一、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的合理依据

乡村教育与乡村新乡贤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新时代乡村出现的新乡贤文化教育现象,决定了乡村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他们不能对新乡贤文化教育活动袖手旁观,他们除了做好课堂中的识文断字、服务学生成长外,还要主动承担“育好人”的社会责任,并慎重思考乡村振兴中的一些问题,为乡村文化教育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村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实践才能尽到“育好人”的社会责任呢?叶澜教授说:“人的一切活动,都内含着具有教育性的影响力。”[2]3-10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的新乡贤文化教育活动能促成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教育性影响力”。毋庸置疑,作为新乡贤文化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法律观念和礼仪行为习惯,以及教师所展现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新乡贤文化教育因素,在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提升村民综合素质、打造村民的精神家园等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乡村教师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意识到自己的新乡贤文化教育责任,能反思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在做好乡村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能参与到新乡贤的培育活动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文化教育性影响力,应该基于特定的乡村地域环境,以乡情为纽带,积极将新乡贤文化融入乡土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中。对新乡贤文化教育性影响力的评价,要看教师拟订的教学计划、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蕴含了乡村教育价值和浓郁的乡土文化元素;要观察其思想品行、学识能力等产生的实际教育效果,以及对乡邻及乡村儿童产生的实际影响。除了考察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外,还要考察教师的道德修养、言行等是否为乡邻及乡村儿童所推崇和效法,是否能彰显新乡贤文化精神和现代性活力,是否重视并实施了务农爱农教育,是否着力培养了乡村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教育情怀。

二、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的价值意蕴

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既体现了教师的乡村教育价值,也促进了教师“教然后知不足”的发展。在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丰富与发展自己的乡村教育情怀。

(一)增强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传承责任感

新乡贤是传统文化的接续者,是村民见贤思齐的榜样,是乡村嘉言懿行的代表,是乡村文化与乡村精神的化身[3]236-237。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以其道德力量引领乡风、教化乡民,他们不仅能为美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汇集资源、躬行实践,还能以自己的见识及生活方式垂范乡里、传播文明、改善乡村风气。教师的教师身份与乡土身份是融为一体的。在乡村生活中,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知识的传播者和礼仪习俗的解释者。按照晏阳初先生“要化农民,首先要农民化”的观点,新时代乡村教师要了解新乡贤所在乡村的深厚历史文化,要能与新乡贤对话,能与新乡贤一起感受乡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精神,乡村教师应秉持服务乡村、支持乡村发展的理念,“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4]156-158。教师要和新乡贤一样重视亲情和乡情元素,弱化家族意识,强化公共意识,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新时代乡村教师若带着乡土情感去整合乡土教育资源,用丰富的新乡贤文化元素开发乡土特色课程,延续和发展乡村文化,从关注乡村现实需要的角度,用新乡贤文化教育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则可滋润、丰富乡村儿童的成长。在此基础上,教师个体新乡贤文化的社会教育性影响力就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

(二)增强乡村教师的社会道德教化义务感

乡村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职业属性决定了教师有“为人楷模”的特质要求。在村民眼里,教师应该是道之代表、礼之化身、德之典范。乡村教师与新乡贤是带动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乡村中最受人尊敬的群体,他们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乡村教师大多具有智慧、仁厚、诚信、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富有创新精神,行动力强,注重自身形象,拥有乡邻推崇和效法的道德基础。就乡村教师来说,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职业社会属性(育人功能),决定了他们承担着乡村社会教化义务。而新乡贤们的崇文兴学、嘉言懿行,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润乡里、垂范乡里。乡村教师与新乡贤引领村民道德风尚的理念和行为具有一致性,两者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素养,同样广为村民所推崇和效仿。乡村教师凭借自身的学识涵养,为推进村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唤醒村民新乡贤身份的自觉意识与奉献行为,开拓乡村发展新思维,凝聚民心、净化民心、淳化乡风,一同用心加强乡村文化传承、推进基层自治。他们优秀的文化礼仪与道德行为,为乡村社会诗书传家、淳化风俗、和睦乡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文化支撑。

(三)增强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人身份荣誉感

乡村教师是乡村的“文化人”“知识分子”,他们与新乡贤一样是乡村儿童的“教化者”,是乡村事务和各种礼俗活动的“顾问”。相较于村里的新乡贤,乡村教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拥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事务,内在也是对教师自我的一种精神满足。乡村教师与村民分享文化知识带来的快乐,做好对乡村儿童的教学工作,积极参与乡村各种文化事务都成为分内之事。如过去塾师帮村民“看个好日子,合合婚,择个时辰,写张表文”“立张契约,检读由单,填张借单,订张合同,起篇卜文”等等[5]36。乡村教师与新乡贤都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他们认同乡村长期积淀的文化传统,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乡村教师为实现村民心中“文化人”“知识分子”的新乡贤“圣人”情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自然也会把乡村生活的礼节习俗、禁忌规范、人情交往方式等新乡贤文化元素,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如通过“家塾”“族学”“村学”等教育方式,让乡村儿童接受知识的启蒙与文明的教化。村民之所以推崇乡村教师,皆因乡村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这与新乡贤的贤德一样都能以乡规民约为准则,利用其公共身份调节各种村民矛盾,规划协商乡村发展的各种重大活动,参与协调村里村外各种事务。乡村教师用崇德向善的精神引领乡民,维护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体系,从而让村民受到影响或鼓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圣人”情结也更加深刻,教师的新乡贤“乡村道德引领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也得到充分彰显。

(四)增强乡村教师的文化教育振兴使命感

因城镇化发展导致的乡村学生生源流失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近年来新乡贤们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积极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通过对新乡贤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乡村教师进一步思考诸如“融入乡村发展的社会意义、价值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憧憬自己服务乡村、发展乡村能带来的社会价值。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教育、参与新乡贤培育,如同新乡贤那样,也会产生“执伦践常、崇德尚贤、敬宗睦族的伦理诉求和热心地方公务、推行社会教化的实践表达”[6]69-74。他们会积极谋划村民的幸福人生,千方百计融入乡村、改造乡村、服务乡村。在追求乡风文明建设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在培养乡村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不仅乡村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得到提升,而且新乡贤文化的特定内涵也能得以深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公职人员,若能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乡村的精神气象融合并使之共振,不仅做到“教好书”更能做到“育好人”,就会自觉维护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文化人”身份的尊严,积极加入新乡贤培育队伍,积极传承、改造、创新乡村文化,不断践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在此基础上,乡村教师可以在乡村文化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教化乡民的同时,与新乡贤一起担负起乡村文化教育振兴的使命。

三、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的实践路径

乡村教师的新乡贤文化教育实践能力涵盖思想品行、学识能力、智慧勇气、良知信仰和人格修养等诸多方面。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必须基于其新乡贤文化教育实践能力。因此,提升乡村教师的新乡贤文化教育实践能力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培育乡风文明的教化意识

新乡贤的“贤德”是指新乡贤在诗书传家、淳化风俗、和睦乡邻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就应在乡村振兴中从新乡贤精神文化构建的角度出发,促进乡风文明,淳化社会风尚,促进道德教化。乡村教师不仅自身要体现应有的教化价值,更要为培育乡村振兴新乡贤后备力量做好服务。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不仅要针对村中的能人,更要重视乡村儿童。这些村中能人和儿童能否成长为新乡贤,与教师能否延续或创造性地表现乡村的人文价值密切相关。因此,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应从社会道德的教化意识层面来具体展开。

第一,提升新乡贤文化素养。新乡贤文化素养可使新乡贤增长相应的乡土知识,提高乡村社会道德教化能力。新乡贤植根于乡村社会,蕴含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基因,富有民主法治理念、开放竞争意识和幸福平等精神。他们可通过新乡贤理事会、新乡贤参事会、乡风评议会、新乡贤议事会等平台和载体来汇聚精神、锤炼品格,也可围绕乡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新乡贤事迹展览室、文献资料库,建设新乡贤文化视频、案例、实验项目、数字教材、数据集等新乡贤文化教学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满足新乡贤成长需要,强化爱农、务农的专业素养和新乡贤文化教育服务技能的培育。

第二,学会融入乡村社会所需的生活技能。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习惯是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要使乡村教师掌握融入乡村社会为村民服务的技能,如传统文化习俗、现代信息技术、农产品电商直播等技能。要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今日头条、快手等新媒体,让乡村教师参加相关研学体验,使他们感悟儒雅、通达、仁爱、诚信、礼让、朴实等新乡贤文化元素,对乡村振兴产生憧憬和预期。这些措施有助于乡村教师形成“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品质,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恭俭持家、诚信有为、乡邻和睦的善举”[7]3-12。具体来说,可借助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让乡村教师感受节日中的乡村民俗元素,感受田园牧歌式的诗意和理想主义,最终增强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的自信心。

第三,增强培育新乡贤的能力。培育新乡贤的文化教育能力,需要借助地方乡村社会历史人物、重大乡村历史事件所蕴藏的民俗教育资源,如地方新乡贤文化的相关素材、身边优秀乡村教师的事迹及其人生感悟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讨论、分享,新乡贤可以不断发现、总结、提炼新乡贤文化蕴含的本质属性,不断激发、提升新乡贤的个人感悟,从而达到认同新乡贤文化且逐步内化于心的目的。

(二)培育扎根乡土的情怀意识

乡土情怀是新乡贤热爱家乡、反哺家乡的内在动力,也是新乡贤积极回报乡村、支持乡村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具有浓厚乡土情怀的人,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饶有兴趣,对乡村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乡村教师的新乡贤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应该重视对新乡贤乡土情怀的唤醒与培育。

第一,要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新乡贤理事会、新乡贤参事会、乡风评议会、新乡贤议事会等形式的讨论活动,邀请优秀新乡贤探究新乡贤品格美的内涵和价值等,通过引领、点拨把新乡贤的嘉言、品行、善举、成就、贡献等归纳为“美在内心有大爱,美在点燃乡村儿童的梦想和希望,美在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度体验”[8]24-26。要联系乡村实际,走近优秀乡贤人物,感受新乡贤文化的教育真谛,深化新乡贤对“贤德”与“贤能”的理解与领悟,提高其振兴乡村的服务实践能力。

第二,要发挥新乡贤文化品质的教育价值。通过查阅地方文献资料、访问乡邻等方式,引导乡村教师搜集与整理地方乡土“贤人”“名人”事迹、优秀品质。传统乡贤有注重名誉、坚持礼智忠直的为人准则、勤笃于乡里事务等“贤能”品质[9]84-96,有助于丰富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坚定他们扎根乡村的信念,激励他们不仅要“教好书”“育好人”,更要服务好这方乡土。通过对传统乡贤的探究、体验活动,乡村教师可以对本土的人文历史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传统乡贤的乡土情怀是其建设乡村、奉献乡村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乡村教师一旦拥有了这种情怀,就会突破自我的世界,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团队,成为乡村社会的智库,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乡村文化建设要以传统乡贤的事迹和精神去激励、鼓舞有志于成为乡村建设能手的新乡贤,使他们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和障碍,坚定理想,充满信心,不懈努力。就如著名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样,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具有执着的理想和坚定的追求。

(三)培育热衷乡村事务的公共精神

乡村教师与新乡贤一样,绝大多数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有着深厚的服务乡村社会的意愿。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文化的解释者,可以通过对新乡贤文化的挖掘整理,积极向村中贤人、能人进行宣讲,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关心村里公共事务的态度和行为(公共精神)。

第一,在显性层面涵养新乡贤的公德意识。首先,可借助乡村文化的物化环境,从新乡贤物质文化建设角度考虑,树立乡村先贤塑像,或设计地方名人文化墙等。新乡贤若能沉浸于这样散发着乡村文化教育气息的环境中,不仅能时刻感受乡村先贤人士的精神陶冶与鞭策,而且能时刻感受自我内心深处那种依恋乡土情感的召唤与激励。其次,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习俗在广大乡村尤为突出。可举办新乡贤礼仪训练班,指导村里成立礼仪队,用传统礼俗规则教化新乡贤,提升其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积极性。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育,可激发新乡贤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憧憬,增强其对新乡贤文化教育的认同感。

第二,在隐性层面涵养新乡贤的人格精神。拓展乡村新乡贤文化教育主题,烘托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文化教育活动有关乡村意趣的情怀。国学经典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能培养新乡贤的宽广胸怀。乡村教师除了与新乡贤对话、与新乡贤一起感受乡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外,还可以全方位、深层次地涵养乡村儿童成长所需要的德性和灵魂,用经典中的乡土文化元素沁润乡村儿童的心灵,促使他们形成对乡村美的审美能力,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乡村教育情怀。还可选编乡土优秀诗文读本,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新乡贤文化教育活动。这样,久而久之,一些表现乡村美的诗歌和散文就会深深印在乡村儿童的脑海,而乡村的传统文化魅力与社会价值,则有可能成为他们逐梦美好乡村的内在动力。

发挥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活动的积极性,对乡村新乡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那些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会因乡村教师的参与而更加坚定对新乡贤文化的认可和参与,也会更加自觉树立、增强新乡贤的义务与责任意识。随着岁月的磨砺,饱含浓郁新乡贤文化气息的教育活动,也会使乡村教师生成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积极情愫,加速融入新乡贤队伍。

四、结语

乡村教育与新乡贤文化在乡村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乡村教师与新乡贤为促进乡风文明所承担的乡村社会道德教化责任与义务基本一致。乡村教师无论是作为乡村的文化人还是乡村儿童成长的引路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主动融入乡村社会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既契合了乡村社会需要有贤德、有文化、有威望的贤达人士这一需求,也满足了乡村教师自身成长为新乡贤的内在要求。基于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与新乡贤一致的道德教化意识、乡村情怀意识及公共精神等新乡贤文化教育素养,乡村教师参与新乡贤培育,不仅会促进新乡贤的成长,也会使自己的生活植根于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之中。这使乡村教师在引领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能融入乡村生活,引领乡村的文化和价值,从而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乡贤乡土培育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5:00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0
乡土中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芬芳乡土行
南安乡贤再发力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