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式”行动者网络视域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PPP项目综述研究

2023-01-06 05:47任志涛杨浩张松浩第五云龙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行动者共生环境治理

任志涛,杨浩,张松浩,第五云龙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温室气体作为主要驱动力导致现代全球增暖呈现快速性和不均匀性,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距离公众对美好生活期盼还有一定距离,生态环境仍面临严峻形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参与环境治理项目成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发挥企业专业能力和提高供给质量的新模式。受环境治理拉力与自身诉求推力,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当前环境治理PPP 项目面临社会矛盾纠纷多发。我国颁布《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公众合力的全民行动体系。当前我国环境治理PPP 项目为政府推动,基于公众参与缺乏价值导向,导致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缺少良好反馈、激励制度和公开制度。鉴于此,概述国内外公众作为行动者从环境治理关系、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行为、行动者网络应用再到共生式行动者网络参与环境治理的研究动态,分析行动者网络视域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PPP 项目主体之间形成共生关系的内在关联,以系统性地开展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PPP 项目奠定基础。

1 国外公众参与环境治理PPP 项目现状研究

1.1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关系研究

环境污染为信息不对称、经济负外部性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衍生物,环境治理PPP 模式有效解决环境冲突。国外学者基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关系进行研究,公众参与将有效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矛盾,监督企业环境行为和克服政府单边决策弊端。Michael 对印度大气污染研究发现强有力的公众支持在弱环境规制下将有效实现大气减排和完成环境治理目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有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环境治理决策的合理性[1]。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仍面临障碍。Ambrus 指出在不完善的公共行政框架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广泛性受到政府约束[2]。基于环境治理复杂性,从业者和利益相关者若未达到理想效果,将影响环境可持续治理。De'Arman 发现政府缺少环境治理政策将制约公众参与[3]。

1.2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为全生命周期行为,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融合社会心理和参与过程,基于承诺、满意和信任等心理状态,对履约行为的当事人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善公众行为。针对公众行为动机,Kim 发现公共服务动机包括理性动机、规范动机和情感动机,通过相互作用将对公众行为产生驱动作用[4]。政策驱动将有益于公众完成个人决策,Aubert 指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呼声越来越高,可行性评估的摆动重量诱导,将有效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决策行为[5]。在环境治理中公众和相关主体形成互动关系,Spring 指出公众在环境、社会、经济和管理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公众向专家提供意见将改善信任程度,成为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果的关键[6]。

1.3 行动者网络应用研究

公众和相关环境治理相关者基于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形成行动者网络,其良性发展将推动生态环境高效治理。Szyrmer 定量发现内部成员产生相互作用,基于系统流通量、平均路径长度和循环指数将有效识别行动者网络的物质能量流动[7]。行动者网络在系统和秩序的相互作用下将相关利益主体分为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Van 探究行动者网络视域下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功能,将有效改善环境管理计划和促进不同参与者实现个人利益[8]。随着行动者网络功能和方式演化,Altabaibeh 进一步提出不同行动者之间通过动态协同作用,以开放和流动方式形成共同资源,共同能动地作用于建构新型生态环境,有效维持空间完整性和促进网络结构获得更大持续性利益[9]。

1.4 共生式行动者网络研究

共生理论强调共同适应、共同激活和共同发展,环境治理主体实现互惠共生为PPP 项目治理本质,行动者网络将多元主体作为共生单元通过关系纽带形成共生关系。国外学者Beierle 基于共生理论从公众个体到群体组织展开研究,将有效解决环境冲突和不信任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价值和减少环境压力[10]。Satoshi 探究城市固体废物回收能源系统,将共生理论嵌入行动者网络,即发电厂、能源密集型工业、过程工业、农业和住房之间建立共生网络,利用转废为能实现流动性和网络关系演变,将有利于低碳城市发展[11]。Vernay 从能源界个体脆弱探究,通过集中资源形成多元行动者,进而形成共生行动者网络,将促进地方能源社区的能力建设[12]。

2 国内公众参与环境治理PPP 项目现状研究

2.1 国内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关系研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新高度,PPP 发展已呈现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元治理,基于环境治理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合作治理成大势所趋。国内学者针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关系深入探讨,涂正革验证自下而上式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将有效改善政府自上而下的不足之处并推动多元共治[13]。当前我国公众在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的同时仍然面临众多障碍。赵素琴发现环境治理PPP 项目多由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缺乏价值导向并呈现无序化状态[14]。基于公众在环境治理中制约障碍,李翠英提出平衡环境治理参与主体分权、合作和相互制衡,有效解决环境治理碎片化和促进环境治理PPP 项目落地[15]。刘彩云基于环境治理效果受主体目标和诉求差异,保障公众、政府等主体协同目标和权责范围,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16]。

2.2 国内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研究

基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研究,从刺激、引导、识别和互动4 个核心环节获取公众行为将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研究提供新视角。感知是激发个体行动直接因素,对环境治理具有“形塑”作用,国内学者赵小燕探究发现公众心理和个体诉求成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和邻避冲突的重要动机[17]。在公众参与动机驱动下,潘爱玲指出媒体环境治理压力对企业行为产生驱动力,为政府颁布政策提供决策参考[18]。动机驱动下指引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王红梅指出提高公众参与广泛性对于政府提高环境政策可接受性和环境治理有效性起到推动作用[19]。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路径将形成投诉上访和建言献策等互动局面,胡天蓉提出环境合作治理通过协调关系和整合资源将增强整体意识,促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20]。

2.3 国内行动者网络研究

公众作为环境治理行动者,从网络整体反馈至网络内部节点,将促进行动者网络稳定上升,通过邻接特征和效用分析形成动态循环的运行系统。国内学者任志涛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实现异质行动者的资源互补以保证环境治理PPP 项目的供给效率[21]。谭少华运用行动者网络模型,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展开分析,提出全过程和多层次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方案[22]。在项目运行中,地方政府消极治理衍生多重次级风险和弱化地方政府公信力,陈渝通过协调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有效维持了空间完整性和落实了行动者的功能定位[23]。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方面,赵宇翔通过合适渠道号召公众作为关键行动者积极参与,促进行动者互相协作以获得相应利益,有效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24]。

2.4 共生式行动者网络研究

在行动者网络中相关利益主体形成共生单元,为构成共生主体和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单位。国内学者汪洁以行动者视角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并且构建适用于各层面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25]。王建民指出在差序格局背景下个人、群体和组织基于礼俗规矩、情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形成整体网络将呈现高紧密性[26]。在环境治理PPP 项目运行发展中,行动者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基于共生关系凝聚行动者,将有利于多元主体一体化发展。熊伟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PPP3.0 版本,提高公众在公共事务中的知情权与参与权,通过公众监督企业服务质量、干预政府投资决策和直接参与公共产品将对公众利益形成双向保护作用[27]。孟宪飞结合行动者网络,通过为行动者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公众自下而上式环境诉求形成交互效应对政府实施政策起到推动作用[28]。

3 结论

我国环境治理为政府主导,在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利益至上下,公众参与局限性和环保组织发育不良将导致环境治理呈现碎片化。从环境治理PPP项目“共生式”行动者网络为研究基点,结合国内外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出发,结合行动者网络与共生理论,满足公众多层次需求、契合发展规律和实现环境治理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命题;也是成为实现多元共治环境治理的理论支撑,为政府颁布相关政策和法律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提升治理策略改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公众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形成全民共治和源头防治的环境治理新体系,在实现行动者网络良好发展情况下,有效推动环境治理PPP 项目实现多元合作治理新秩序,最终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同共生。

猜你喜欢
行动者共生环境治理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社会网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