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氧对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的意义及增氧方式

2023-01-06 03:43柴成举张明盩靳玉楼
甘肃畜牧兽医 2022年4期
关键词:蜕壳溶氧增氧

柴成举,张明盩,韦 燕,靳玉楼

(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1 中华绒鳌蟹的生物学习性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属软甲壳纲,十足目,是一种水产人工养殖的重要经济类动物,又称河蟹、大闸蟹。其肉质鲜嫩,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味食品。它的食性相对复杂,水生植物、冰鲜鱼、螺蛳、有机碎屑、虾、蚯蚓都可作为河蟹的饵料。人工养殖一般用配合饲料、玉米、黄豆等作为饵料。中华绒螯蟹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全身共21节。头胸部具有一对很大的螯足,用来夹取食物和抵抗敌害生物。螯足掌部长有浓密绒毛,绒螯蟹因此而得名。成蟹背面墨绿色,头胸甲平均长7 cm、宽7.5 cm。腹部形状雌雄各异,雄性腹部呈三角形,雌性腹部呈圆形。中华绒螯蟹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等水质清爽的泥岸,常以夜间活动为主。每年9月份左右会顺流而下,到海水与淡水的交界处产卵,下一年的4月左右孵化,经过发育成幼蟹后,再逆流回游[1],在适宜的环境中摄食生长。

目前,中华绒螯蟹已经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其人工养殖对保障重要水产品有效供给、丰富水产品结构、促进渔民增收有重要作用。我国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安徽、辽宁等省份。随着养殖水产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呈逐年回升状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中华绒螯蟹养殖的规格小和产量低,影响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2 中华绒鳌蟹人工养殖存在的问题

2.1 水草易挂脏、过早上浮和腐烂

中华绒螯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水草丰茂的隐蔽场所。在中华绒螯蟹养殖中,水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见的水草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菜和水花生。水草可以为中华绒螯蟹提供隐蔽的栖息场所。中华绒螯蟹在休息或蜕壳时,需要依附于水草,水草提供的隐蔽环境可以避免中华绒螯蟹蜕壳期间遭受同类、敌害生物的侵袭。水草也可以净化和调节水质,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水中有害代谢产物、饲料溶解物等。水草还可以作为食物供中华绒螯蟹食用。在中华绒螯蟹养殖中,经常会出现水草挂脏、过早上浮、沉底腐烂等现象,使水草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2.2 蓝藻容易爆发

在中华绒螯蟹养殖中后期,很容易爆发蓝藻。蓝藻水华的形成,表明池塘生态系统已经失去平衡,甚至面临崩溃的风险。其带来的最大危害是,死亡之后产生的藻毒素影响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中华绒螯蟹发病或中毒死亡[2]。

2.3 易发生细菌病和寄生虫病

中华绒螯蟹纤毛虫病主要病原为聚缩虫、钟形虫、单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纤毛虫喜欢生活在有机碎屑丰富、底部环境差的池塘,大量繁殖后寄生在中华绒螯蟹的体表及鳃部,导致中华绒螯蟹体质下降,蜕壳困难,甚至出现死亡。此外,感染纤毛虫的中华绒螯蟹体表脏、品质差,影响销售。中华绒螯蟹细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有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河弧菌等。常见细菌病有烂鳃病、甲壳溃疡病、红腿病、肠炎等。细菌病在全国各养殖区都会发生,尤其饲养管理不当时,会影响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2.4 饵料系数高

影响中华绒螯蟹养殖饵料系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哪个因素,饵料系数越高,就意味着饲料带来的污染越大,养殖成本越高。

2.5 易出现缺氧泛塘、中毒的现象

在夏季高温、暴雨、低压等多变的气候条件下,池塘水质指标变化大,极易引发缺氧泛塘的情况,尤其是高密度、疏于管理的池塘更容易出现,常给中华绒螯蟹养殖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 增氧的优势

环境的恶化往往是从缺氧开始的,保持较高的溶氧和相对良好的水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达到养殖中华绒螯蟹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目的。

3.1 改善水质底质环境

光合作用强时,增氧机的搅动能够将上层富氧水体输送到水体下层,有效缓解池塘底部有机化、还原化、酸化、毒性化等“四化”问题,减少氨氮、亚硝酸、硫酸氢、生物毒素的积累,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同时,避免藻类光合作用产生过饱和的氧气溢出水体,固定的碳留在池塘中,形成“氧债”。增氧也有利于多种有益好氧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的繁殖和种群稳定,清除氨氮、亚硝酸盐、生物毒素等有毒物质,抑制厌氧菌和病原菌的繁殖,维持良好稳定的水质;有利于绿藻门、硅藻们、金藻门中有益藻类的繁殖,提升池塘污染物质的转化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可以加快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提高对污染物的分解速度。总而言之,增氧可以提升池塘养殖承载量。

3.2 保护水草

当平均溶氧量相对较高时,水质清爽,有益菌大量繁殖,水草不易挂脏。机械增氧可以增强水草下部和根部水体的流通性,延长水草的生长周期,避免水草过早出现烂根、烂叶和烂茎的现象。如增氧机附近的伊乐藻往往会有很多的白根,而远离增氧机区域的水草则很少有白根,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这说明流动的水体带来了较为充足的溶氧,能够促进水草生根,提升水草净化水质的能力,有益于中华绒螯蟹健康快速生长,从而增加养殖产量。

3.3 抑制蓝藻生长

蓝藻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蓝藻水华容易在静水、强光、高温、透明度低、高磷低氮的情况下发生,尤其当这些条件全部具备时。增氧机的搅动可以消除高温、静水引起的水分层问题,促使底部的营养物质连续不断地向表层提供,同时将因具有伪空泡而占据表层的蓝藻通过水流带到底部,让所有藻类获得同等光照条件和适宜生长的营养条件,从而有效避免蓝藻水华的发生。抑制蓝藻生长有利于其他藻类的正常繁殖,为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提供利好的水质生态环境,从而使其加快生长速度,达到增产的目的。

3.4 减少发病率,降低病死率

几乎所有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原微生物都是兼性厌氧菌,尤其是投喂量大的池塘,如果没有增氧机的搅动,池塘水体流动差,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底部污染物逐渐增加,大量消耗池塘底部溶氧,使池塘底泥处于还原状态,此时病原微生物、部分寄生虫很容易滋生。增氧可通过促进水体流动从而有效改善底部环境,减少一些病原菌和寄生虫的产生,起到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作用。此外,机械增氧可以减少因水分层造成上层溶氧过饱和,减少或防止气泡病和气泡病带来的继发感染。气泡病造成养殖动物机体组织的机械损伤,很容易引起细菌继发感染。尤其对中华绒螯蟹蟹苗来说,气泡病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放苗成活率。

3.5 减少特殊天气死亡

如果平时不增氧或增氧次数较少,光合作用产生的高溶氧水质流动到底层,污染物质的分解缓慢,好氧物质及其他有害物质逐渐积累,在遇到暴雨、连阴雨天气时,水质强烈对流,光合作用弱,耗氧物质、有毒代谢产物进入水体后,溶解氧快速下降,氨氮、亚硝酸盐上升,最终导致泛塘或中毒,或者是两者叠加。日常使用增氧机可以减少或避免中华绒螯蟹在特殊天气死亡。

3.6 降低饵料系数

对中华绒螯蟹而言,顺利蜕壳就是正常生长。中华绒鳌蟹的生长过程需要蜕壳10~12次,体重的增加随着蜕壳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会从最初6 mg/只左右的大眼幼体长至150~250 g/只的成蟹[3]。每次蜕壳是对中华绒螯蟹生理机能的一次极限挑战,其在蜕壳过程中不仅需要足够的能量,更需要充足的溶氧。充足的氧气不仅能够保障中华绒螯蟹顺利蜕壳,还能缩短蜕壳后硬壳的时间,使其快速恢复体质,利于蜕壳后的成活率。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像在空气中那么稳定,因此溶氧量是影响水生动物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因子。通过加大增氧可以有效提升池塘平均溶氧水平,降低饵料系数,加快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速度,从而达到降本增产的目标。

4 增氧的方法

4.1 及时正确清塘

有些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多年不清淤,池底沉积的淤泥很厚,且清塘方式过于简单,只用茶饼清除野杂鱼,不能有效氧化和修复底泥,底质“四化”现象逐年加重,有害病菌增多,生物活性降低,导致下个养殖周期问题频发且不易处理。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淤泥过厚的池塘应适量清除淤泥,然后同其他池塘一样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干塘晒塘,对上个养殖周期消耗的氧库进行补充。池塘底部能够直接被空气氧化的物质并不多,很多的有机物质、还原性物质需要微生物的参与才能被氧化。通过干塘晒塘把空气能氧化的物质氧化后,及时补充适当水分,并保持土壤的透气状态,提高好氧微生物的活性,进行有机物质、还原性物质的有效分解矿化和氧化,必要时进行池底翻耕,这样做能减少底泥在下个周期的耗氧,相当于间接增氧。

4.2 加大机械增氧能力

目前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增氧偏低,可以通过逐步提升增氧能力来增加产量。从实际养殖情况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增氧能力每提升15 kW/hm2,养殖产量增加750~1 875 kg/hm2。应该根据池塘大小和不同增氧机的功能对多种增氧机进行合理搭配使用,来提升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的产量和规格。使用增氧机要坚持“三开、两不开、一随时”的原则,晴天中午、阴天清晨、连续阴雨天半夜要开,傍晚、阴雨天中午不开,缺氧趴边、上草时随时开。

4.3 科学调控藻类数量和光合效率

养鱼先养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养好藻类。池塘藻类的种群结构是由水质属性和气候条件决定的,藻类的调控主要是生物量和光合效率的调控。藻类的生物量不是越高越好,必须与池塘消费藻类的能力相匹配,否则容易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和功能紊乱。常见的藻类生物量调控方法有总碱度的调控、滤食鱼类的调控、机械调控。通过总碱度的调节,可以改变光合作用的效率,总碱度越高,藻类的光合效率就越高,其生物量越大,种类越丰富。相反,总碱度越低,藻类光合作用的效率就越低,生物量和种类数量就越小。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水质要求“活、嫩、爽”,要维持这样的状态,就必须确保藻类的周转率,也就是维持藻类生长与分解转换之间的平衡。人工养殖池塘可套养150~250 g/尾的滤食性鲢鳙鱼300~450尾/hm2,以供藻类周转平衡的需要。此外,在晴天时,可以使用耕水机、增氧机来促进水体流动、高溶氧向底层输送和营养元素向上扩散,提高藻类的光合作用。总之,可灵活使用以上方法维持藻类生态平衡,确保藻类稳定和适宜的光合产氧效率,保持池塘较高溶氧水平,保证池塘物质循环与转化的正常进行,为中华绒鳌蟹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

4.4 适当使用水质改良剂

应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促进污染物混凝、沉淀、氧化还原、络合等,减少或消除耗氧物质,间接增加溶氧,从而改善水质环境,促进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发育。

5 小结

增氧对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来说,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池塘承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提高中华绒螯蟹的产量,最终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在水产养殖中,可以充分运用增氧方法推动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蜕壳溶氧增氧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蜕壳的歌唱家
蜕壳的歌唱家
增氧灌溉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螃蟹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7月增氧有学问,如何在对虾养殖中后期做好溶氧管理?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