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2023-01-06 02:52:39张银银郑应红韩文哲李祖滔李新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筋脉麻木肝肾

张银银,郑应红,韩文哲,李祖滔,李新华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垫江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继发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相应临床表现,典型的症状为肢体远端的疼痛、麻木和其他感觉异常[1]。DPN的患病率、致残率均高[2],若不积极干预,病情迁延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增加患糖尿病足的风险,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社会、经济负担。根据DPN的症候特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其命名为“消渴病痹证”[3]。

李新华教授是全国基层名中医,兼任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垫江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载,致力于内科杂病的中医论治,尤其擅长消渴相关疾病的辨析处方,其对DPN的治疗见解独到。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对于DPN的认识由来已久,多本医学古籍中有迹可循。《灵枢·五变》言“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气血循行不畅,血液郁滞化热,进而伤耗津液对消渴病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灵兰密藏》论及“消渴病人四肢痿软”,提示DPN在消渴病基础上发展而来,可有四肢痿软的典型表现。《普济方》指出“消肾口干,眼涩阴痿,骨节酸痛”,《王旭高医案》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冷如冰”,客观阐述了消渴病迁延日久会出现神经损害的相关症状。

随着医学发展,DPN的本质剖析逐渐丰富,总属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脉络痹阻不通所致[4-5]。

DPN由消渴一病发展而来,其致病因素广而复杂,恣食肥甘、劳欲过度,或五脏不足等多个因素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本病患者以老年多见,《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人之脏腑盛衰与年岁推移有关,女子七七天癸竭,男子七八肝气衰,八八肾脏衰,则“五脏皆衰,筋骨解堕”,故而本病患者多系肝肾阴虚,泉源枯竭,肾水不涵肝木,筋脉失于濡养;阴津愈虚,燥热愈盛,互为因果,耗气伤阴,日久气阴两虚,所谓“久病入络成瘀”,气虚则行血无力,阴虚则血涩难行,血行不畅而停留为瘀,瘀滞脉络,气血不通则拘孪疼痛,气血不至,筋脉失荣则麻木不仁、萎软无力。因此,DPN病机实为肝肾阴虚,瘀血痹阻脉络,其病位在脉络,与肝、肾密切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

2 治法方药

2.1 紧抓疾病发生之根本——肾肝同治

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骨骼的强健与肾之作用休戚相关。倘使肾精充盛,肾阳充沛,肾阴盈满,骨骼、筋脉荣养有余,则四肢百骸强劲有力、活动自如。如若肾阳不足,肢体失于温煦,或肾虚封藏失职,精微外泄,阴精亏损,髓化乏源,骨肉筋脉失于濡养,则为病为痛,坐卧仰伸皆有所碍。肝为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筋脉的柔韧与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肝阴、肝血充足,能够荣养筋脉、润泽枯槁,肢体关节灵活有力;阴津、血液不足,不能充养筋脉骨肉,则表现为疼痛麻木,甚至痿弱不用、疮疡坏疽等。肝肾二脏在DPN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研究表明[6],重视肝肾作用,合理补肾调肝能够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同时抑制NF-κB活化,起到确切治疗作用。

肝主筋,肝阴亏虚,则筋脉不荣;肾水不足,水不涵木,筋脉亦不荣。肝肾亏虚是DPN的根本病机所在,且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肾肝亦同源,论治本病应紧抓根本,“肾肝同治”。谨守病机,重视调补肝肾,以六味地黄汤化裁,方中山茱萸平补阴阳,熟地黄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山药补益肺、脾、肾三脏,牡丹皮专清相火,泽泻、茯苓淡渗利湿,防熟地黄过于滋腻,又可泄肾脏湿浊。六药合用,补泻合宜,肝肾得补,根本乃治。若阴虚内热,口干喜饮加知母、石斛、天花粉滋阴清热、养阴生津;燥扰心神,烦躁失眠加栀子、牡丹皮、酸枣仁清热除烦、养心安神;遗精早泄,尿浊如膏脂加黄芪、桑螵蛸补气升提、涩精止遗。

2.2 畅通气血循行之要道——络以通为用

消渴病迁延日久,气阴内耗,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阴虚则血液黏滞循行不畅,血留为瘀则脉络痹阻不通,气血不达四末则肌肤筋脉失养。瘀血阻络是DPN发生发展的一大病理基础[7]。研究显示,紧扣血瘀这一关键因素治疗DPN,无论以温经活血化瘀、祛湿活血化瘀,或是益气活血化瘀之法,皆有良好疗效,因其畅通气血循行之道,复通脉络,气血之至,筋脉复荣,则痹证自除[8-10]。因此,治疗DPN不单补益肝肾,同时也要化瘀通络,临床常佐桃红四物汤以奏其效。方中地黄、芍药养血滋阴,川芎、当归行气活血,红花、桃仁活血通经,增强化瘀通络之效力。全方有祛瘀生新、活血通络之用。

用虫类药治疗DPN,诸如土鳖虫、水蛭、蜈蚣、全蝎、地龙之类。概因本病“久病入络”,而虫类药性善蠕动,走窜力强,有搜剔经络之功,方能深入病所,祛除顽邪。《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病邪留滞经络,必须施用搜风剔络、走窜效速的药物。吴鞠通评价虫类药“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对其化瘀通络的药效给予了高度肯定。《本草问答》载“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强调虫类药善行蠕动的特性,相比植物药,走窜攻逐的效力更为显著。鉴于虫类药特质,虽为化瘀散结、通络除痹药,但其药性峻猛,恐伤正气,正愈虚则瘀愈积,用时注意用量,不宜过大,以6~10g为宜,病久体虚者注意匡扶正气,祛邪与补虚并举。

3 验案举隅

董某,男,61岁。2020年11月6日初诊。发现血糖升高10余年,双下肢麻木半年。刻下症见:双下肢麻木,行走乏力,上下楼梯时加重,无明显疼痛,无蚁行、虫爬、脚踩棉花等异常感觉,夜间口干,渴喜冷饮,时有头晕,耳鸣如蝉,纳可,夜寐欠安,多梦易醒,夜尿2~3次,大便偏干,1~3日/次。舌淡黯苔白,舌下络脉紫暗,呈蚯蚓状迂曲,脉沉涩。曾住院治疗,完善肌电图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为消渴病痹证,辨证为肝肾亏虚夹瘀证,拟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之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黄18g,泽泻10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山药18g,茯苓15g,川芎18g,当归15g,红花10g,桃仁10g,土鳖虫8g,全蝎6g,水蛭3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火麻仁15g。14剂,水煎,日服1剂,分3次温服。2020年11月25日二诊。下肢麻木症状有所缓解,偶发头晕,耳鸣频率减少,口干症状已无,夜寐转安,梦仍多,夜尿1~2次,大便质软,1日1行。舌苔如前,舌下络脉迂曲减轻,脉沉涩。原方去火麻仁,加鸡血藤30g,桑螵蛸15g,黄芪20g。10剂,服药方法同前。2020年12月9日三诊。下肢麻木之状明显减轻,偶有头晕耳鸣,纳寐、二便基本正常。舌淡红,脉涩。二诊方去柏子仁,水蛭量易为5g,继服7剂。2020年12月28日四诊。诸症得缓。双下肢麻木症状几无,耳鸣时有,头晕未作。舌下络脉暗红,迂曲不明显。三诊方去水蛭,再服14剂巩固药效。

按:患者消渴日久,肝肾之阴已亏,肝者,主筋,肾者,主骨生髓,肝肾既亏,筋骨不荣,清窍失养,水不涵木,阳亢于上,则表现肢软麻木,头晕耳鸣;肾虚固摄无力,津液直趋向下,故而夜尿频多;阴虚肠道干燥,大便干结难于通下;虚热扰乱心神则寝寐难安;病久正气亏损,血伤入络,可见舌淡黯,舌下络脉迂曲,瘀血阻络深矣。辨证求因,方药百变当不离其症结,灵活运用经典名方六味地黄汤与桃红四物汤,加柏子仁,与酸枣仁奏养心安神之效,与火麻仁揽润肠通便之功,夜尿多加黄芪、桑螵蛸补气升提、缩泉固精,巧用全蝎、土鳖虫、水蛭以破血逐瘀、通络止痛,“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

猜你喜欢
筋脉麻木肝肾
麻木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2:40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4
知足常乐
宝藏(2021年6期)2021-07-20 06:12:02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42
浮生一记
鹿鸣(2018年1期)2018-01-30 12:20:08
无题(2)
南方文学(2016年3期)2016-06-12 13:54:34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一统天下(龙首)
中华奇石(2015年6期)2015-07-09 18: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