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文,王瑞强,周洪刚,师新川,董科学
(天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0)
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致病病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属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该属病毒还包括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
患牛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皮肤出现结节,触碰结节处患牛疼痛,结节硬而凸起,界限清楚,其体表淋巴结肿大。随着病程的延长,结节扩散,结节主要出现在头部、颈部、四肢、乳房、生殖器和会阴部。病牛还会出现发热、病毒血症,母牛可出现流产、产奶量下降,公牛则可不育等。本病传染性极强,病程可达1个月左右,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之一。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粒子呈砖块状或椭圆形,直径约为260~320 nm,病毒基因组为双链DNA,大小约151 kb,由156个假定基因组成。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与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同源性较高,具有交叉保护性。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在寒冷冬季可存活较长时间。在病牛痂皮或结节中,病毒可存活1 个月左右。病毒在4 ℃组织中可存活6 个月之久,但在55 ℃条件下2 h或65 ℃条件下30 min,在阳光直射下可很快被灭活。病毒最适存活pH为6.6~8.6,对强酸和强碱耐受性低,对含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乙醚、氯仿、十二烷基硫酸钠均能有效灭活病毒,1%甲醛、2%氢氧化钠、0.5%季铵盐、2%苯酚、2%~3%次氯酸钠也可迅速灭活裸露病毒,但脱落痂皮中的病毒很难被杀灭。
牛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天然宿主,各品种、日龄牛均易感染,其潜伏期一般是2~14 d,最长可达28 d。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吸血蚊虫活跃季节为高发期。病毒可通过蚊、蠓、蜱等吸血昆虫传播,可通过病牛的唾液、眼鼻分泌物、精液、痂皮等排出体外,引起传播,此外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多是该病难以迅速控制的主要原因。
该病发病率为2%~45%,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0%,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成年牛。
本病需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鉴定和血清学的检测。病原鉴定可采用PCR、病毒分离等方法。
可选取患牛内脏组织或皮肤结痂等样品,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5混悬液,反复冻融3次,充分释放病毒。若用PCR方法鉴定,可直接用混悬液提取核酸,扩增后作出鉴定。若用病毒分离方法鉴定,可将混悬液高速离心后,提取上清液并过滤除菌,然后接种于易感细胞后观察病变,出现细胞病变后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鉴定,也可用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特征。病毒分离需要专业技术和实验室设备。血清学诊断方法中,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较为成熟,便于进行快速鉴定。
4.1 免疫 可用山羊痘活疫苗预防该病,因两种病毒同源性较高,山羊痘活疫苗免疫后有部分交叉保护性。山羊痘疫苗免疫程序为:
每年3~4 月份,牛普免5 头份山羊痘活疫苗,皮内接种,30 d后加强免疫一次。
犊牛出生后即免疫5 头份山羊痘疫苗,30 d后加强免疫一次。
周围牛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时,全群加强免疫5头份山羊痘活疫苗。
出现病牛时,未发病牛紧急加强免疫10头份山羊痘疫苗。
4.2 控制传染源 避免从疫区和危险区域引进牛只、购买饲草。引种后做好隔离、检疫工作,引进牛隔离30 d,确认无疫病后方可混群。提高牛场生物安全水平,到访人员、车辆做好登记、消毒工作。
4.3 切断传播途径 杀灭蚊、蜱等昆虫及除鼠。做好消毒工作,场内道路、办公区、生活区定期清扫,清除杂物,避免孳生细菌。生产区的圈舍、运动场、通道等定期消毒,不留死角,场内禁养猫、犬、羊等其他动物。
病牛使用黄芪多糖、双黄连等抗病毒药对症治疗,应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病牛皮肤结节破溃处涂抹广谱抗菌药膏,腿部出现水肿时还需使用镇痛消炎药。若无继发感染,病牛可在一段时间后自愈,但皮肤上会留有瘢痕。
发病严重,无治疗价值的淘汰处理。对牧场、圈舍、活动场、器具进行反复全面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