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艾莉,陈 蒙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山东 潍坊 262406)
20世纪以来,中国进入政党政治时代,国共两党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政党。两党同是以俄为师,但结局却截然不同,不能不引人深思。本文拟从两党组织建设比较的角度,探究两者不同命运的原因,并从中总结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组织是政党的力量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组织的强固与否直接决定着一个政党的成败。国共两党面临最大的时代背景,一是外部的民族危机,反帝成为政党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之一。十月革命之后,俄国成为世界范围内反帝“代言人”,受到众多先进中国人的追捧,以俄为师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二是内部的深刻社会变革。传统中国社会结构解体带来了中国社会上下层的分离,如何实现民众的有效整合,便成为近代政党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
国共两党均是以俄为师,但两者采用的模式却大不相同。中共自二大开始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自然全盘接受俄共的建党模式。国民党虽然也采用俄共建党模式进行改组,但更多是侧重组织方法上的学习,表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国共两党在学习俄共建党上的不同模式,也带来了不同的成效与结局。
国共两党都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中共“五大”明确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国民党“一大”也提出民主主义的集权制度。两党都依此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体系,但产生的效果却迥然不同。
中共将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以党内最高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其作为组织原则的重要地位。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中共始终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为确保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组织制度设计。一是巡视制度的建立。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长时间处于秘密状态之中,斗争环境恶劣。各苏区均处于偏远落后地区,交通闭塞,加上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包围封锁,与中央信息传递极为不便。此种情况下,各苏区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加强中央对苏区的领导,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建立各级党部的巡视指导制度,并于1931、1932年两次通过《中央巡视条例》,逐步实现了巡视制度的普遍化和巡视员的专门化,以及巡视员职责及工作方式的规范化。这一制度实现了各级党组织的上下联通,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二是明确了“四个服从”的原则。通过民主集中制在长期公开与秘密状态中的运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四个服从”的基本原则。这一内涵界定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党内组织纪律的重要保证。三是党的一元化集体领导体系的确立与完善。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共对党的组织领导体系进行了系统构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一切党、政、军、民的工作的领导,均统一于当地最高党部。”[1]为保证党的领导顺利落实,中共于1942年进行了党的组织领导机构调整,取消过去各地设立的党政军委员会,要求各根据地建立统一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中央局、分局、区党委、地委),明确了书记的领导中心地位,确立了少数服从多数及紧急状态下的书记独自决断原则。这些制度设计很好体现了民主与集中两大要素在党内组织运行中的辩证统一,既体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保证了党内决策民主化,从而在全党建立起一套从上到下组织严密且运转有效的组织领导体系。
从国民党一方来看,虽正式提出了民主集权制的组织原则,但并未将其写入党章,没有明确其最高组织原则的地位。国民党在党章中规定了总理至高无上的权力,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这完全违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也为后来蒋介石攫取党内独裁地位提供了法统支持。国民党通过改组,虽形式上建立起了党的各级组织,但其始终是一个内部松散的政党,从未建立起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系。在北伐期间,鲍罗廷在讲话中就曾谈到:国民党的各项政策中央没有确切的方法来执行,各省的省党部都是以自己的认识和意见来执行一切的事情。对于这一状况,国民党自身也有切实的认识,国民党“二大”曾指出:“各省区党部,对于中央多未能发生亲密关系;他们对所属县市党部,亦未能时常派员巡行指导。”[2]在整个大陆执政时期,国民党虽做过一些努力,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但终究未能改变党组织的松散状况。从党政军关系来看,国民党改组之时,按照苏俄和孙中山设想,是要最终造成一个革命的中心势力,建立起一个以党统政、以党统军的集中统一的领导体系。但孙中山去世后,伴随着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三方势力对国民党最高领导权的争夺,国民党党、政、军三者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从党政关系看,国民党最初确立了党政二者分离的平等关系;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确立了中央以党统政、省级党政联系、县级党政融化(即融党于政)的关系原则,进一步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地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重新厘定党政关系,将党放于政府的辅助之地位,根本上逆转了两者的关系。就党军关系看,依苏俄最初的建议,“国民党应准备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来健全和发展党的组织力量。待党权充实健全,并与民权结合,奠立一个十分稳固的政党组织基础之后,再出兵北伐。”[3]但此一建议并未被国民党所接受,羸弱的国民党组织难以抑制军权的过度膨胀,致使蒋介石凭军权坐大,并最终篡夺了国民党最高领导权。蒋介石凭借军权起家,自然依靠军队来维系其最高统治地位,武人地位抬升,造成国民党武主文从、以军控党的权力格局。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是决定一个政党事业成败的重要环节。中共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1931年《中央关于干部问题的决议》就明确了干部的重要地位:干部是党的中心枢纽,是实际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4]所以,中共历来重视干部的选拔、培养和教育。一是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在1932年《中央给湘鄂西党中央分局和省委的信》中就指出:“使支部成为党的干部来源,认清支部才是干部的正确来源,将‘面向上级’改变为‘面向下层’的口号,实现到实际中去。”[5]注重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培养干部。二是以政治标准为最重要标准。1937年在《白区党目前的中心任务》中提出挑选干部的两个标准:“第一,应着重于他的政治观点与政治面目。第二,还要看他的实际工作的能力。”[6]以政治标准为选拔培养干部第一位的标准。三是注重对干部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抗战期间,中共在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大、党校、马列学院等十七所院校,对(后备)干部进行马列理论和工作方法的培训,培养了大批的(后备)干部。在开展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整风运动和干部审查进行干部的思想教育,肃清了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由此,中共建立起了一套完整干部选拔、培养、教育、审查体制,实现了干部的“无产阶级化”,造就了一支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干部队伍。
从国民党一方来看,国民党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有与中共相似的地方,例如都注重在实际工作中选拔培养干部,国民党“二大”就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干部,要求每位党员都应该承担一点党的具体工作,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养成和训练干部。1945年国民党“六大”仍强调:“训练工作亦非仅恃短期之集中训练所能完全奏效,而必须注意在各种实际工作中训练干部,考核干部,并选拔干部,庶党内人才有辈出之机会。”[7]可以说,这种认识是完全正确的,如果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辅之以行之有效的举措,未必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国民党干部。但在实际中,因为党务干部与政府干部待遇差距过大,使国民党高层纷纷谋求政府职务,不看重党内职务。在基层,蒋介石为防止党员队伍官僚化,极力压缩基层党务办公费用,甚至各级党部委员也多以义务职为主,只能领取微薄的生活津贴,导致基层党务干部要么找门路进入政府谋职,要么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工作,造成了大量党务人才的流失。由此可见,国民党基层党务工作尚且难以维持,更遑论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干部。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列宁主义党组织的组织诀窍即在于基层组织能够实现对每一名党员的全覆盖。
中共成立之初,就设置了覆盖全体党员的基层党组织。中共“二大”党章提出:“凡有党员三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凡党员皆必须加入。”[8]中共“四大”党章进一步规定了党支部以下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小组,更加强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覆盖功能。经过不断发展完善,中共“七大”党章进一步专门设置了“党的基础组织”这一章节,对基层组织的设置、基本任务、选举等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在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同时,中共也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出了基层党组织功能任务。1924年通过的《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中初步提出,党小组的工作职责是教育党员,发展新党员,做群众宣传工作。1928年中共“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支部的组织任务:一是群众宣传,二是吸收工农参加革命斗争,三是教育新党员。这一任务界定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为对内教育党员和对外动员群众两个方面,实现了组织动员功能最大化。之后,中共对基层党组织组织任务的提法虽根据革命形势不同有一定变化,但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框架从未改变。依靠强大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中共在与其他政治力量争夺底层民众时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优势,并最终汇聚起最庞大的组织力量。
从国民党一方来看,国民党基层党组织同样是以俄为师的产物,在组织形式上与中共多有相似之处,但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国民党仿照俄共“支部”一级党组织设立了区分部,到1926年10月在全国设立区分部达八千处,1927年初增加至一万余处。[9]仅从数量来看,国民党基层党组织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国民党的基层党组织只停留于区分部(支部)一级,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区分部实际上无法实现对党员的有效管理。而且,国民党区分部多是有形而无实,实际开展工作的很少,大都呈现出一种散漫的状态。伴随着蒋介石以军权坐大,并逐步掌握最高权力,基层党组织动员民众功能被统制民众所代替。蒋介石曾经讲:“总动员最根本的重要前提,就是‘组织’”,“所谓组织的意义,就是加强统制”,“统制的方法完全与军人组织的精神相同。我们讲‘统制’,就是要使全国军事化”。[10]这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功能,走向了军事化统制的方向,这就使国民党背离了现代政党的发展方向。
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细胞。中共自建党之初,就特别重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问题,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要求党员必须与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大革命失败之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再次提出党员质量的极端重要性问题,“质量强健的党虽然数量不多,他必定比人数多过数倍而不活动的组织要强万倍!”“宁肯党员数量上比较少,但质量必须渐次达到布尔塞维克的组织。”[11]明确将党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这一建党思路,中共吸收并发展了预备党员制,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甚至在党员数量大发展的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也始终没有放弃这一原则,这对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在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多数的情况下,中共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举措,通过学习以提高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通过坚持党内生活政治化、科学化以提高党员政治意识与政治自觉,通过党内两条战线的斗争与共产主义教育以锻造愿意为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战士。通过这些举措,中共实现了党内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分子的无产阶级化,以及工农干部的智识化,打造了一支坚强的无产阶级队伍。
从国民党一方来看,国民党历来不够重视党员纯洁性问题,甚至在改组之后也未改观。何应钦在1928年就曾抱怨:各级党部只关心数量,不注意质量。党的精神日益衰败。[12]国民党在三大之后虽一度实行预备党员制,但其后又规定了特许入党办法,这一政策旨在吸收特殊人才为党服务,但随着征收范围的日益扩大,带来了滥收党员的弊病。1938年,国民党彻底取消了预备党员制,以三民主义青年团代替党员预备期的作用,培养新党员。但国民党内派系颉颃,以致三民主义青年团发展成为与国民党并立的政党,不但没有起到为国民党培养新党员的作用,反而与国民党争夺执政资源,徒增内耗。
“革命”是革命党最浓厚的政治底色,国民党通过革命获得执政地位,完成向执政党的转化,过早抛弃了革命属性,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中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建党之初,就坚定革命理想,运用革命理论,实施革命手段,夺得革命政权。因此,“革命”成为其基本底色。这一底色在其完成最终历史使命前都不应该褪色变色。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必须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以巨大的勇气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共历来重视党员质量,不仅在发展党员上始终坚持预备党员制,而且在不同时期都没有放松对混入党内异己分子的清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就把检举运动作为党的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委员会的第一等重要任务,防止阶级异己分子混入党的各级机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通过整风运动和审干运动,清除了党内的落后反动分子,纯洁了党的队伍,确保了党员队伍的战斗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而国民党本来就是由中国同盟会联合多个党派组成的,组织结构松散,党员队伍鱼龙混杂。加之,国民党发动“清党”,各种反动分子借机涌入党内,党内成分更趋复杂,使党变成党员争权夺利的工具,最终也葬送了党的前途和命运。以史为鉴,今天我们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期,要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有一支坚强的党员队伍。我们党的历史已经充分的表明,一支队伍战斗力的强弱从来不是依靠数量多少,更重要的是质量的优劣,正如鲁迅先生所讲:因为终极目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欲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所以,我们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绝不放松,坚决清除党内腐化堕落分子,还需要切实建立健全和落实党内落后分子的淘汰机制,始终保证党组织的先进性与战斗力。
中共很早就认识到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1928年就提出以“一切工作归支部”“支部起群众核心作用”[13]的原则来改造党的支部组织,并逐步建立起了严密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为革命胜利提供了最坚实的组织保证。国民党长期注重上层,忽视下层,造成了“上层有党,下层无党,都市有党,乡村无党”的局面,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国民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形象日趋腐坏,并最终导致群众对国民党的执政失去信心。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是革命胜利的关键要素,也是我们执好政、掌好权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树立鲜明的基层导向,不断健全建强党的基层组织,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担负起宣传执行党的政策主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的职责,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团结统一则兴,党纷争内乱则衰。中共最终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党的最高领导核心地位,使政府和军队成为党的政策的维护者和执行者,保证了政令军令与党的政策的统一。同时,中共逐步形成并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党中央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相反,国民党在党政军关系处理上陷入了误区,蒋介石以军权坐大,过分强调军队重要性,党的领导形同虚设,国民党“以党统军”变为“以军控党”。再者,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军队中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蒋介石没有足够权威统摄各方,其三次下野更说明国民党内始终未能形成一个领导核心,导致国民党内乱不休、纷争不止,最终在不断的内耗中丧失了执政地位。以史鉴今,党的十九大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进一步明确了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从严治党,使全党同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全党全国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