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 师 | 介 | 绍
焦文林 /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靓丽的标题犹如惊鸿一瞥,让人眼前一亮。
怎样的标题才能快速攫住阅卷老师的目光呢?
一要准确、精练。标题要嵌入作文话题或材料主题关键词,切合题意;标题语言言简意赅,概括性强。
二要新颖、形象。标题要独特,有创意,有个性;标题语言具有形象性、动态美,采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要典雅、厚重。标题要引入化用诗文名句、成语,标题含意深厚,文雅庄重。
下面结合实例给同学们讲一些实用技巧。
一、关键词拟题法
关键词法,就是将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词,或任务话题词嵌入到标题里,以关键词为核心表达观点。
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把握材料关键词,二是形成明确的观点。
如“材料+话题”类的作文试题,我们可以以“话题”为关键词。例如,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试题“双奥之城材料+跨越,再跨越”属于典型的“材料+话题”类作文题,采用“关键词拟题法”,嵌入关键词“跨越”,可拟写以下标题:
①腾飞奋进再跨越,青春不负盛世情
②华夏扬帆万里浪,跨越不止创辉煌
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再跨越
标题①以“跨越”为核心,着眼青年使命担当拟题,彰显当代青年责任意识;标题②以“跨越”为核心,着眼中华民族大业拟题,彰显当代青年家国情怀;标题③以“跨越”为核心,着眼时代进步拟题,彰显当代青年豪迈气概。这三个标题都具有紧扣关键词、观点明确、境界高远的特点。
【误区提醒】采用关键词拟题法,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只有关键词,没有思考拓展,境界狭窄,观点不明。如“理当跨越,再跨越”,此标题内容宽泛,不知所云;二是找错关键词,或误解关键词,偏离题意。如“跨越鸿沟,携手向前”,此标题撇开材料,误解话题,另起炉灶。
二、修辞拟题法
修辞拟题法,就是在拟题时采用比喻、对偶、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以此增强标题的形象感、生动性,达到新颖、形象的效果。
1.比喻法,采用比喻拟题,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比喻抽象概括的思想,形象鲜明。如以下标题:
①青春脚步莫停歇,跨越山海逐艳阳
②青年不负凌云志,鲲鹏展翅九万里
③今日脚踏实地,明朝妙手摘星
标题①“脚步莫停歇”比喻青年奋斗永不停息,“艳阳”比喻美好的未来,用“跨越”来连接,展现奋斗、跨越的前景;标题②“凌云”比喻高远的志向,“鲲鹏展翅”比喻有志青年在广阔的天地展施才华,奋斗创新,境界高远;标题③“脚踏实地”比喻埋头苦干,打好知识、技巧基础,“妙手摘星”比喻开拓创新,取得新成就,标题想象大胆、富于个性。
2.对偶法,就是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标题。对偶,要求上下两个短语或句子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语意相关;对偶句具有音节整齐、节奏感强的特点。
对偶式标题,根据上下句的语意关系,有三种拟题方法:
一是正对法。上下两句,语意相同、相近,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例:修身矫思明大义,奋楫扬帆展宏图
标题中“修身矫思”与“奋楫扬帆”相对,“明大义”与“展宏图”相对,共同表达的语意是:在青年成长过程中,修身、明大义与奋斗、展宏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整齐的句式表现辩证的思维。
二是反对法。上下两句,语意相反、相对,形成对比、对照,相反相成的关系。
例:本手强根基,妙手揽青云
标题中“本手”与“妙手”相对,“强根基”与“揽青云”相对,然而二者又统一于追求事物成功的过程中,亦即“本手”(重视基础)“妙手”(能够创新)二者看似对立关系,实则是统一关系。
三是串对法。上下两句,反映事物发展过程,或具有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逻辑关系。
例:跨越山重水复,方见柳暗花明
标题中上句“跨越山重水复”,是下句“见柳暗花明”的必要条件,“方”字其实是关联词“才能”的意思,所以,上下句之间隐含着“只有……,才能……”的意味。其间,还融入比喻法,“山重水复”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柳暗花明”则比喻战胜困难后的成功——表达了考生对“跨越”过程的理性思考。
【误区提醒】采用修辞拟题法,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生硬作比,拿来作比的事物与本体没有相似点,甚至语意相抵触,如标题“以谦冲为利刃”,“谦冲”是一种谦和、温情的人生品格,不可與锋利的刀刃作比。二是关系不明,对偶句的上下句之间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思维混乱。
三、引用(化用)拟题法
引用(化用)拟题法,就是直接摘取诗文名句、成语、歌词、广告语,或适当对其进行改动,作为文章标题。引用(化有)拟题法能化俗为雅、彰显考生的文化素养。
1.直接摘取法,就是直接摘取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思想情感相同、相通、相近的诗文名句为标题。比如下面两个标题:
①青山一道同云雨
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标题①摘自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浓厚情谊与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有相通之处,考生引用其表达疫情中的温情,可谓相得益彰。标题②摘自林则徐的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表达的主旨“开阔胸襟、超常气度”与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材料作文题“鲍叔让贤”故事的内涵高度一致,以之为题目,可谓立意准确、文雅厚重。
2.巧借化用法,就是巧妙借用诗文名句的关键词,或改变其个别词语后,让其成为作文的标题,这样可以使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更贴近作文题材料,更能彰显文章的主题。如下面的两个标题:
①积本手之跬步,至妙手之千里
②复兴鲲鹏扶摇起,跨越须乘六月息
标题①化用荀子《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将作文题关键词“本手”“妙手”分别嵌入名句中,以突出“话题”作用,彰显文章中心;标题②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将作文题关键词“复兴”“跨越”分别嵌入名句中,与“扶摇”“乘”相配,更显动感力度。
【误区提醒】采用引用(化用)拟题法,要正确理解名句的内涵,准确判断名句语意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思想的契合度,如果名句内涵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不一致,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这种引用(化用)则得不偿失。
采用以上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适当训练,你的作文标题也会更加精彩。
(责编 / 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