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澄劼/文
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不断刷新着上海的高度。第一高楼的名字在更迭换代,不变的是始终坚守在这片区域的安全守护者——上海市浦东新区铜山消防救援站。
铜山消防救援站辖区面积12 平方公里,面积虽小,消防难点却不少。这里坐落有200 余家消防重点单位,隧道、水域、综合体、居民区等一众消防“疑难杂症”聚集在此,其中给人最直观印象的还数陆家嘴这片高层密集的区域。
铜山消防救援站的前身是东昌救火会。1951年,一座8 层、24 米高的瞭望塔在东昌救火会内拔地而起,弥补了通信设备落后的问题,也一度成为当时陆家嘴地区最高的建筑。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建设速度迈上了快车道,瞭望塔从大高个变成了小不点,逐渐失去了瞭望功能。1999年,东昌消防中队搬离了浦东南路的驻防点,瞭望塔也被爆破拆除。
瞭望塔功成身退,但更多高层建筑树立了起来,如今的陆家嘴地区已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其中数座超高层写字楼群更是被当作浦东经济发展的重要象征。据统计,在铜山消防救援站的辖区内共有高层建筑超150 幢:上海中心高632米,环球金融中心高492 米,东方明珠高468 米,金茂大厦高420.5 米,均位居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这是游客眼中的繁华,但在消防词典里,它们另有一个名字:超高层建筑。
为了守护这些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铜山消防站主动跨前一步,成立了上海第一支高层救援专业队。根据高层建筑火灾救援的特点,铜山消防站加强专业训练,深入研究高层、超高层救援战术,针对辖区内的超高层建筑开展实地演练。2015年,铜山中队在制定百余条战斗要则、开展数十次实战演练的基础上,首创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操”荣获总队2015年度创新项目一等奖,并推广应用。
10 层负重登高、20 层徒手登高等针对高层救援的训练科目是铜山站消防员每日必练的基本功。消防站的建筑楼层有限,消防员就利用周边可借用的建筑进行训练。“在外面的楼训练也更贴合我们的实际,左转弯、右转弯的扶手还不一样,所以每一种建筑我们都要去做尝试。”站长孙敏捷介绍。
日常针对重点单位开展消防调研,每人每月8 家是站内规定的硬指标,目的是让铜山站的每名消防员都能熟稔掌握辖区内每一幢建筑的情况。除了大楼内部的消防设施,建筑周边的道路、市政消火栓等情况也必须了然于胸。辖区内61 条道路、471个市政消火栓,地图上的每一个点位都是铜山站的消防员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份信息在一代代消防员的手中更新、完善。
铜山消防站里传承下来的除了有辖区消防地图,还有高层救援包。所谓高层救援包,是一个存放有水带卡箍、水带短绳、牵引绳等器材的包裹。根据救援经验,消防员把在高层救援中会使用到的小件器材整理进一个包裹内并随车配置,提升了出警速度与现场处置效率。
近年来,铜山消防站已逐渐构筑起与陆家嘴地区消防安全需求相适应的素质能力和战斗机制,靠苦练内功擦亮高层救援这块金字招牌。
2007年8月14日16 时35 分,正值夏日酷暑,完成了一下午训练任务的铜山中队消防员正准备收起器材休息吃饭,突然,急促的警铃声划破了营区的宁静——正在建设中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发生火灾。
消防员着装登车,3 辆消防车和1辆云梯车向环球金融中心急驶而去。车刚从银城中路拐弯,就能看见滚滚浓烟从大厦多层楼面喷出,且不断有破裂的玻璃从空中坠下。
车辆抵达火场,只见大楼上下有五六处着火点,大火殃及多个楼层,最高着火点位于83 层约357 米处,火情危急。“内部有水源,带好45 毫米转65 毫米的接头……”在有序的指挥下,消防员迅速开展行动,一场与火魔争抢时间的比赛开始了。
消防员分成4个战斗小组,分别去往充烟楼层引导疏散施工人员,前往着火楼层利用临时固定消防设施出水灭火,迅速消灭局部着火点,初步控制了火势。
与此同时,总队指挥中心迅速调集庆宁、龙阳、金桥等9个中队、20 余辆消防车、200 多名消防员赶赴现场处置。铜山中队指挥员通知增援力量,抓紧登高布控,在83 层、98 层设置水枪阵地,控制火势蔓延。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特性,火势和浓烟在电梯井一直往上蹿,导致整栋大厦都弥漫着黑烟,在现场施工的3000 名工人需要救援。火场指挥部果断决策,制定了疏散被困群众、分段分层施救、定点灭火、内外合攻的作战方式。一方面利用4 台工程电梯对着火层和充烟层的被困工人及时疏散,另一方面利用2 台电梯组织登高灭火,控制火势蔓延,同时沿途对无火无烟层的工人派消防员进行安抚,组织工人通过大厦楼梯徒步疏散。一声号令,各中队奔赴各自担负的战斗段展开行动。17 时26 分,大厦内的6 处明火的火势得到控制。
铜山中队作为辖区主管中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又与前来应援的其他中队战友奋战拼搏,克服了“火点多,通道少,现场乱,供水难”等诸多不利因素。17 时46 分,大火被完全扑灭。在当年的上海第一高楼发生如此严重的火灾,消防员能在1 小时11 分钟内成功扑救,且无人员伤亡,可谓是创造了上海消防历史上扑救超高层建筑大火的奇迹。
2010年东方明珠电视塔遭遇雷击起火,铜山中队作为第一到场力量,迅速成立侦察、搜救、排烟、警戒小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后与龙阳中队一起扑灭火灾,又一次创造了国际超高层建筑火灾扑灭的经典案例。
2016年,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完成,替代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了中国第一高楼。如何在这位居全国第一高的超高层建筑中开展灭火救援战斗,成为了铜山中队当时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为此,铜山中队根据总队的部署,开展超高层管网供水能力测试,但从测试结果来看,当时的消防车通过水泵接合器加压供水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对铜山中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队消防员又继续实地调研20 余次,翻阅专业书籍30 余本,记录相关数据100 余条,在多次测试中损耗水带1000 多米……最终,方才取得最佳成效。
某日半夜,警铃声响彻铜山站,叫醒了正在熟睡中的消防员。有市民报警称上海中心大厦内冒出烟雾,疑似发生火灾。消防员迅速到现场核实后,发现冒出烟雾的原因系楼内锅炉房正在进行调试。
类似的误报警情况在几栋超高层建筑中时有发生,在凌晨或冬季尤为常见。较低的云层会让超高层的外围看似烟雾缭绕,加之夜晚影响视野,导致周边市民误以为产生火灾。虽然绝大多数的“火警”是虚惊一场,但也足以说明了市民对几栋超高层建筑的关注。
“哪怕接到同样的报警一百次,也要出动一百次,我们就是要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孙敏捷说。有时,在出警中途已知晓是误会,铜山站也会利用这次出警机会,进行实警实训,不“浪费”每一次实战训练的机会。
根据辖区特性,铜山消防站成立了一支高层救援专业队,日常加强专业训练,研究高层救援战术
上海中心大厦是陆家嘴几栋代表性超高层建筑中最新建成的,硬件设施配置标准相对更高。上海中心主楼共设置了11 部疏散电梯,分别服务于4个不同的避难层。疏散电梯设计有防火、防烟、防水功能,两路供电,且在电梯机房设置有火灾报警系统。火灾发生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使电梯迫降于建筑的首层和二层,然后由工作人员将其驶往需要救助的避难层实施人员疏散。负责操控电梯的是大厦内的专职消防队队员,他们除了发挥火灾初期的第一到场力量,日常还负责防火巡查、二装检查和闭店复查等工作。
上海中心的专职消防队采用准军事化管理,分四班运转,担负大厦24小时不间断备勤值班任务。休息期间的工作人员也不会回家,而是在大厦周边的备勤基地进行休整。这样,一旦大厦突发情况,他们就能作为后备应急力量进行支援。
随着一些新商家入驻上海中心,大厦要求每家商家需要建立一套内部的消防系统。与商家进行有效配合是上海中心的新课题,各类应急预案也在不断完善中。专职消防队与铜山消防站经常开展联合消防演练,两队人马时常一起登楼比拼高下。
不仅如此,上海中心还积极投身消防宣教活动,在针对员工、租户开展消防安全宣教外,还不断拓宽外延。去年119 消防宣传日,全球最高的消防体验基地——上海中心消防体验基地正式揭牌,成为了上海中心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的主阵地。
从铜山消防站大楼的窗户向外望,是一片正在建设中的工地,也是陆家嘴区域最后一块规划建设用地。预计5年后,这里将建设完成,填补陆家嘴地区的最后一块空白。回首站内,看到的是消防员们挺拔的列队身姿、矫健的训练身影。构成陆家嘴独特风景的不仅是鳞次栉比的超高层建筑,更是在这背后的消防人的奋斗与坚守。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浦东新区铜山消防救援站提供。)
“确认发生火灾,前往消控室配合疏散联络。”随着一声指令从监控室发出,一场无脚本、无预案的消防实战演练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拉开序幕。
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总建筑面积381600 平方米,拥有地上101 层、地下3 层,包含商场、餐厅、办公区域、酒店等场所,人流密集,用电负荷大,内部情况复杂,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伴有各类风险隐患。如何利用大楼的固有消防设施确保战斗人员快速地抵达指定位置,是火灾发生时救援的关键。
为进一步加强超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准备工作,9月2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消防救援支队联合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开展无预案灭火救援实战拉动演练,以实战化的模式记录战斗人员情况,为修改战斗方案提供现实依据。
20日0 时,演练假设41 楼租户单位内部正在实施装修,因工人电器使用不当,发生“火灾”,迅速引燃周边可燃物,火势蔓延扩大,烟气迅速弥漫。监控室发现火情后按照处置预案,出动微型消防站先行疏散楼内人员,同时拨打119 报警。
0 时05 分,消防部门到达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全面收集火场信息,绘制火场态势图,确定进攻、搜救、排烟方案。各救援力量依次携带灭火、破拆、救生、照明等装备,开展灭火、搜救以及疏散行动,并安排人员做好清点工作,确保楼内人员全部安全撤离。
根据指挥部要求,消防员乘坐消防电梯到达18 楼和41 楼,分别向上和向下铺设水带,于35 楼会合。另一组人员直接从1 楼向18 楼铺设400 米干线水带,铺设水带人员背负约100 斤的空气呼吸机等装备,从消防车起始点到铺设终点约300 米。十多分钟后,水带铺设完成,1 至42楼的水路完成连接,全程重要操作节点都被指挥部一一记录。消防员模拟火场无视野的情形,低姿进入火场,最终找到起火点,火势被扑灭。
演练共出动20 余辆消防车,130 多名消防人员。区别于以往有脚本的演练,此次参战的消防员是到场后才了解具体“起火”情况,根据现场指挥开展行动。这样的模拟能更好应对实战时的现场情况。
此次演练针对超高层建筑扑救通道多、结构复杂、楼层高、救援力量到达难等难点,对消防员铺设水带的路线,消防电梯的使用以及各组人员体力分配方案一再细化,旨在通过实战强化超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处置应急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筑牢高层建筑“防火墙”,为辖区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消防救援支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