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文洁 曹 珂 王金权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或者突然大量出血不止,或者出血淋漓不尽。主要表现为月经量、经期、月经周期发生严重紊乱[1]。“崩”始见《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而“漏”始见《金匮要略》中。《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有关崩漏的治疗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塞流、澄源、复旧的治疗大法”。西医中排卵障碍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AUB-O)可参照本病治疗[2]。崩漏病情复杂,病势缠绵,虚实夹杂,容易复发,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病病位在胞宫,与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关系密切[3]。病机主要有脏腑失调(脾虚、肾虚、肝郁)、气血失和(血热、血瘀、气虚)、冲任损伤。
1.1 脏腑失调《傅青主女科》云:“经本于肾”[4],肾者为先天之本,主封藏;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的本源,且脾主统血;女子以血为本,而肝、脾、肾三脏与血关系密切。崩漏属于出血性疾病,故王氏妇科流派治疗本病重点在肝、脾、肾三脏。
1.2 气血失和
1.2.1 气虚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妄行则可发生崩漏。
1.2.2 血瘀七情伤及五脏,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机不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感受寒邪,寒凝胞宫,可致脉管挛缩,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若感受湿热,阻遏脉道,阻滞冲任,与血相搏,形成瘀血;若大病久病,因虚致瘀,都能使瘀血内生,阻滞冲任,而导致崩漏。
1.2.3 血热如果感受温热,或体内阳盛化火,火热煎熬津血,伏于冲任,迫血妄行,可致崩漏。
1.3 冲任损伤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两者均起源于胞中。若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致崩漏。
王氏妇科治疗崩漏在临证时强调从经血的期、量、色、质结合舌苔、脉象及其伴随症状等方面,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擅用家传验方,治疗上一方面注重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用药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注重活涩并用,妙用药对,巧用炭类药,用药炮制精当,药简力专,每获良效。临床常将崩漏分为6个证型[5]:阴虚血热证、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肾阴虚证。阴虚血热证予王氏滋阴清热汤(药物组成为女贞子、墨旱莲、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仙鹤草、茜草、紫草、地榆炭、陈皮、炙甘草)加减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气滞血瘀证予王氏逐瘀汤(炒小茴香、炒干姜、肉桂、生蒲黄、炒五灵脂、没药、醋延胡索、坤草、赤芍、通草、酒当归、酒川芎)以活血化瘀,逐瘀止崩;肝郁气滞证予王氏疏肝解郁汤(当归身、炒白芍、醋柴胡、茯苓、炒白术、薄荷、炙甘草、川楝子、醋郁金、醋香附)以疏肝解郁,清热止血;气阴两虚证予王氏益气生津汤(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炙黄芪、党参、炒白术、升麻、醋柴胡、紫草、茜草、芥穗炭、陈皮、当归、炙甘草)以益气养阴,固冲止崩;心脾两虚证予王氏养血健脾汤(太子参、炙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身、远志、龙眼肉、炒酸枣仁、百合、广木香、芥穗炭、陈皮、炙甘草)以健脾养心,益气固冲;肾阴虚证予王氏滋阴抑火汤(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知母、黄柏、地榆炭、灯心草、白蒺藜、陈皮、炙甘草)以补肾滋阴,凉血止崩。
患者,女,46岁。2020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主因“经水淋漓不净15 d”就诊。现病史:患者末次月经2020年11月5日,持续至今未净,量约15片卫生巾,色鲜红,腰困,伴乳房胀痛、小腹隐痛。MC:13岁初潮,7/25~27 d,量中,色鲜红,无痛经。生育史:1-0-0-1,既往史:2020年9月5日月经来潮后服用中药调理高血压病,最高血压165/90 mm Hg(1 mm Hg≈0.133 kPa),服药后出现经期延长,9月16日就诊服用独一味胶囊后血止。刻下:月经已淋漓15 d,量约15片卫生巾,色鲜红,腰困,易烦躁,伴乳房胀痛、小腹隐痛,纳可,寐欠佳,口干、咽干,头晕耳鸣,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诊断:崩漏(阴虚血热证),病机分析:阴虚失守,阴虚生热,虚热扰血,热迫血行,冲任不固,故经血非时而下。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拟方:王氏滋阴清热汤加减:熟地黄30 g,炒白芍12 g,当归身15 g,川芎6 g,炒白术15 g,黑芥穗9 g,山萸肉12 g,续断6 g,三七6 g,仙鹤草10 g,女贞子30 g,墨旱莲15 g,陈皮10 g,甘草5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嘱夜寐宜早,注意心情调摄。
2020年11月27日二诊。服药后出血止,小腹隐痛明显缓解,耳鸣减轻。继续予王氏滋阴清热汤加减:熟地黄30 g,炒白芍12 g,当归身15 g,川芎6 g,炒白术15 g,山萸肉12 g,续断6 g,仙鹤草10 g,女贞子30 g,墨旱莲15 g,陈皮10 g,党参15 g,甘草5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0年12月4日三诊。末次月经2020年12月2日至今,量约3片卫生巾,色鲜红,伴有血块,经前腰困、乳房胀痛。刻下:头痛、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舌下络脉瘀紫,脉细数。拟方:处方①王氏逐瘀汤加减:炒小茴香1 g,炒干姜1 g,醋延胡索6 g,五灵脂10 g,没药5 g,生蒲黄10 g,肉桂3 g,川芎6 g,当归15 g,赤芍9 g。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处方②王氏滋阴清热汤加减:女贞子30 g,墨旱莲15 g,熟地黄18 g,炒白芍12 g,当归身15 g,川芎6 g,太子参15 g,麦冬12 g,五味子10 g,仙鹤草10 g,黑芥穗10 g,黄芪15 g,三七9 g,甘草5 g。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0年12月11日四诊。服用处方①后血止,末次月经:12月2日—12月8日,量约卫生巾4片,色鲜红,有血块,无痛经,经前乳房胀痛明显,腰困明显,月经来潮后缓解。刻下:咽干,口腔溃疡,精神可,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拟方:王氏滋阴清热汤加减:熟地黄30 g,炒白芍12 g,当归身15 g,川芎6 g,炒白术15 g,黑芥穗9 g,山萸肉12 g,续断6 g,三七参6 g,仙鹤草10 g,女贞子30 g,墨旱莲15 g,陈皮10 g,甘草5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如此治疗2个月,重在滋阴清热,凉血止崩,月经恢复正常。
按:由于经血不能正常循经必有停积瘀滞现象,“久病多瘀”,瘀血占据血室,阻遏脉道,反作用于胞宫,导致血不归经,离经之血时瘀时流,故经血时流时止。因此并非见血止血,因此要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分别采取不同的治法。如炒小茴香、炒干姜小剂量温经散寒止痛;延胡索、没药活血行气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使得活血化瘀不伤正;蒲黄、五灵脂温经散寒止痛;肉桂为引经药,温通冲任;赤芍助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功,寓止血于活血之中,而且全方活血之品均小剂量,作用温和,并非破血之品,活血不伤正,标本兼治,同时体现“审证求因,通因通用”之理论。
崩漏属中医妇科疑难杂症,其病因多端,病情复杂,气血同病,累及多个脏腑。在崩漏的治疗过程中:①要明辨开合之度,正常女子按时行经,皆因阴阳调和,冲任调和。崩漏为病,开合失宜,因血遇热则溢,开泄太过。临床辨证血热之崩多见;②要分清标本缓急、注意把握补清之度,鉴于阴虚是本,火热为标,因此治疗时以滋阴为主,清热为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经血暴崩时,临证当“塞流”,止血治其标,待血止后,还须“澄源、复旧”去除病根,防止复发。③权衡通涩时机:通是指因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致崩漏时,应当采用通因通用之法,活血化瘀,瘀去而血自归经;涩是指正虚为本或病久不愈,不能固摄血液时,滑脱不禁,而致崩漏,当配以收涩之品,扶正补虚,增强摄纳阴血之力。因此治疗崩漏时权衡通涩时机非常重要。崩漏病久首当化瘀,化瘀血自归经,若崩漏较久,正虚较甚,投以收涩之品,可解决滑脱不禁之势。④明确气血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属阳,血属阴,一阴一阳,相互维系,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血与气,互相依存,不可分离。治疗崩漏时,在气与血的关系上,应理清血病及气还是气病及血。血病及气,重在治血而兼顾气;气病及血,出血是标,当以补气为要,而兼顾血。⑤重视澄源、塞流、复旧:崩漏治疗首先分出血期与血止后,按标本缓急灵活应用“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止血。澄源即正本清源,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切忌不问缘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一味固涩。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但复旧并非全在补血,而应资血之源,安血室,调周固本。及时临证止血,只是塞流,不是治疗崩漏的全部,待血止后,还须“澄源、复旧”,去除病根,防止崩漏复发,恢复正常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