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皓 邓晓雯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是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现阶段,我国针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采取了很多措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此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林业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保护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只有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整体生态平衡,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维护各个地区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措施,能够对稀有濒危野生动物和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进行重点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划分和管理能够使得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加细致的保护,通过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建设,保证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发展。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仅能够供人们欣赏、陶冶情操,同时还能够维持区域的生态环境,对于地区经济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林业资源保护利用是自然保护区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人类的生存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林业资源就无法达到整体的生态环境平衡,因此要十分注重自然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利用和保护[1]。
环境对人类的未来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长期不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造成生态环境失衡,进而威胁人类未来发展。面对当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现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意义,是各行各业发展的根本战略目标,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更是如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资源产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2]。因此,要积极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全面落实,从而依法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当下只有注重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才能够有效地保证人类未来生活环境不受影响。如果一味地对环境进行索取,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而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在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之下,人们也有了新的生活追求。植被品种方面有很多缺失,大量的植被遭到了破坏和砍伐,而人工种植的植被又非常有限,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品种在逐渐递减;在自然保护区中,很多珍稀物种可以自然生长,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影响,使得整个环境保护区的食物链关系失去平衡,动植物们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生长,使得植被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同时很多人喜欢亲近大自然,大量的游客涌入,虽然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但是游客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难免会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例如,乱扔生活垃圾,这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生长是极其不利的,这会导致植被遭到破坏,进而使得植被的总体面积减少,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文明[3]。
随着整体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自然保护区内也应该积极使用新兴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技术,但是现阶段很多保护区并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更新。一些自然保护区的植被面积较广、资源数量较为复杂,林业资源管理的工作难度很大,而由于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造成自然保护区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一些区域内甚至会出现重复管理的问题。一些林业资源管理相关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并且一些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有待提升,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力不从心,这些问题主要都是由于管理制度以及管理工作的落实不彻底所造成。在自然保护区内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影响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落实。在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自然保护区内林业资源系统被破坏,此时又很难联系到相关责任人,最终导致资源破坏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自然保护区内林业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采用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整体的环境进行监督,能够减少检测数据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同时完善的制度还能够有效减少人员的工作量,进而降低人为的干预对于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管理制度,明确划分责任范围,对当地的地理条件、天气因素进行监测,研究出最适合该保护区内生物生存的环境,在出现一些不利的因素时,及时进行干预,进而减少一些外部的危害,提高对自然保护区内林业资源的保护效率。
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而污染一直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污染的来源可以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生物入侵,一些保护区的外来物种由于缺少天敌,在保护区内大肆的繁衍泛滥,例如,如果一些绞杀植物入侵了保护区,这些外来入侵的植物会与保护区内本土植物进行竞争,会吸收掉保护区内部植物的大量养分,致使内部植物难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进而造成植被的死亡,而这也会使得外来入侵者大肆的繁衍,打压本土植物,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内整体的林业资源。另一类污染就是人为造成的,由于人们对于工业技术的过分追求,使得大气臭氧层被破坏,进而导致了地表的紫外线过强、温度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改变保护区内部植被的整体生存条件,而这些改变不能被植被尽快地适应,所以会对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造成影响,此外,水资源也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现阶段的一些工业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这会逐渐地影响到保护区内部的林业资源[4]。
各个保护区内也要对优良的树种进行引进,其他树种资源的引进能够展现出一系列的优势,例如解决树种单一、景观效果不佳、植被状况不良等问题,进而能够使得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达到带动经济的目的。要结合保护区内部的整体生态环境进行考量,不能够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首先,可以对引进的树种进行一系列测试,先进行一些较少数量的试种植,观测引进树种是否适合在此保护区内进行大面积培养种植,进而构建起相对稳定且多元化的生态系统,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其次,相关的技术人员也要加大科研力度,对保护区内整体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规划,进而不断提高林业的品质,为加强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5]。
林业资源的保护是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对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加以重视,并且不能停留在口头宣传上,而要采取实际的行动。且林业资源的保护不仅要对现有资源进行保护,还要确保自然保护区内林业资源的多样性。针对不重视林业资源保护的现象,要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接收信息的渠道,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林业资源保护的意识,进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得到保护与重视,进而提高后续保护工作的效率,达到促进自然保护区内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6]。
环境和时代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当前传统林区管理存在效率低下、质量差等问题。因此,要更新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转变粗放式管理模式。相关的技术人员要选择基础相对较好的区域进行工程改造试点,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管理好林区内的植被密度,合理地对林区内植被进行疏伐,以此来控制树木之间的距离,进而保证树木间的通风性以及透光性。
(2)进行品种的改良,可以通过高枝换头的嫁接方式来对树种进行品质改良。
(3)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定期地对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病虫害检查以及防治扑杀的工作,减少病虫害对于林业资源的影响[7]。
自然保护区内部要优化林业资源的保护形式,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保证自身的先进性。根据保护区内部不同的植被进行不同的保护,要注重植物的差异性,根据植物自身的性质以及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类保护管理,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采用一种保护模式,例如针对古树名木来说,其价值是十分宝贵的,因此会存在很多不法分子想要盗取的情况,如果发现对古树名木进行破坏、盗取,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加大打击的力度会使得不法分子不敢觊觎,减少名木古树被盗取的可能性。此外,针对保护区内部的林业资源要建立资源管理系统,将实际的植被与信息数据相结合,进而形成共享机制,以此来促进林业资源的数据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这种保护模式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也更加的便利、高效,能够促进林业资源的保护以及利用,进而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8]。
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林业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也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可以带动附近居民参与到林业保护工作中,并开设知识讲座,向附近居民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与法律制度,由此来更好地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自觉遵纪守法,并积极参与到林业保护工作中。林区工作人员也可以定期在学校和居民社区等机构发放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手册,帮助公众深刻了解环境对国家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由此实现林业资源保护。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内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效率,还要制定相关的林业资源保护评价体系,体系的建立要保证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对于可持续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因此要结合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现阶段的林业保护工作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进行重视,对林业资源的保存形式进行优化,合理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建立科学的林区森林资源评估体系,利用新的保护理念进行整体的林区改造,要对保护区内各个林业资源的区域进行划分,不同区域配备专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其次,对各个区域的管理工作进行评选,对于工作较好的人员要进行实质性的奖励,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效率,进而达到提升整体林业资源保护以及利用的效果,将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以此来提高保护人员工作的效率,将环境资源保护的目光放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竭尽全力的做到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之下,实现经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