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宁
(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2)
组 成:黄芪15 g,川芎10 g,葛根10 g,毛冬青10 g,细辛3 g。
功 效: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 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
用 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现已制成院内颗粒剂,10 mg/次,3次/d。
方 解:方中黄芪味甘性温,入脾肺二经,“为补气之要药”;川芎味辛性温,善走散,活血祛瘀,兼有行气作用,乃“血中之气药”,具活血与行气双重功效;葛根味甘辛、性凉,升举清阳,使脾之清气上达,充填胸中宗气,与行气之川芎相配,补而不滞;毛冬青、细辛活血通脉止痛。全方标本兼顾,共奏气血并治、补通共行之功。
加 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瘀血明显者,加紫丹参、三七等;心悸阵作、心神不宁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莲子心等;夜寐不安、梦多者,加百合、合欢皮、首乌藤、紫贝齿等。
张某,男,68岁。初诊日期:2019年9月16日。
主诉:反复发作性胸闷、胸痛3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2016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无气喘,同年9月胸闷明显,活动后加重,并出现胸痛,放射至左肩部,数十分钟后缓解,外院住院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植入支架3枚。近1个月来诸症有所加重。刻下:常感胸部憋闷,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时发胸痛,痛有定处,伴心慌气短,全身乏力,不耐劳累,夜寐欠佳,胃纳一般,小便尚调,大便偏干难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血压最高达168/105 mmHg(1 mmHg≈0.133 kPa)。查体:血压(BP)132/78 mmHg,心率83次/min,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舌黯淡苔少,脉细弦。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状态,高血压2级(很高危);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病机:气虚血瘀,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治以宁心痛颗粒方加味。处方:
炙黄芪15 g,川芎10 g,毛冬青10 g,葛根10 g,细辛3 g,丹参12 g,参三七6 g,郁金12 g,莲子心6 g,百合15 g,茯苓12 g,白术15 g,火麻仁10 g,瓜蒌仁10 g,炙甘草3 g。14 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9年9月30日二诊:胸闷胸痛较前有所缓解,心慌气短、乏力症状减轻,仍心烦不宁,夜寐不佳,梦多易醒,二便渐调。BP:139/86 mmHg。初诊方去火麻仁、瓜蒌仁,加酸枣仁10 g、首乌藤15 g、煅紫贝齿15 g(先煎),细辛减量至2 g。效不更方,叠进14剂。
2019年10月14日三诊:胸闷胸痛明显改善,乏力好转,稍感心烦,偶有体倦,无心慌气短,纳谷欠香,二便已调,夜寐渐安。二诊方去首乌藤,加炒麦芽10 g、炒谷芽10 g、焦神曲10 g、炒鸡内金10 g,细辛减量至1 g,续服14剂。
2019年10月28日四诊:患者活动后偶有胸闷,胸痛已不显,自觉体力稍充,胃纳觉馨,夜寐亦安,二便自调。随症加减,又进14剂后,胸闷消失,胸痛未再发作,遂予院内制剂“宁心痛颗粒”口服。
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语:患者胸痛反复发作时间较长,疼痛明显,痛处固定,劳累及活动后易作,舌黯淡、脉细弦。此系久病心气亏虚为本,瘀血阻络、心脉痹阻为标,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宁心痛颗粒方中炙黄芪为补气之要药;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川芎、郁金活血行气;丹参、参三七、毛冬青、细辛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葛根升举清阳,使脾之清气上达,充填胸中宗气;百合、莲子心清心安神;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全方共奏气血并治、补通共行、标本兼顾之力。二诊时加入酸枣仁、首乌藤、煅紫贝齿,增加宁心养心、镇惊安神之功。三诊时加入炒麦芽、炒谷芽、焦神曲、炒鸡内金,消食和中、健脾开胃。方证合拍,收效甚好。患者进药2个月,胸闷胸痛症状未再发作,继以医院制剂“宁心痛颗粒”口服,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