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谭春波
(1.青岛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2.徐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实现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对共同富裕也经历了百余年的艰苦探索。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复杂的国情,要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灭贫困,让广大劳苦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之路可谓是艰辛至极。回顾这段历程,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阶段继续为人民谋幸福,开创共同富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无论是古代《礼记·礼运》中的“小康”“大同”,还是近代以来洪秀全、梁启超、孙中山等无数仁人志士对未来社会和国家图案的设想,都体现着人民对于富裕生活的向往。然而,他们的设想存在着极大的时代局限性,并没有通过实践让广大的劳苦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只是随着一次次实践的失败,逐渐成了历史的烟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贯穿于整个奋斗历程中,让人民感受实现共同富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百年来,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如今逐渐“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践行与坚守,更离不开中国人民的顽强拼搏与艰苦奋斗。人民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征程中始终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1]不断满足人民对富裕与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人民的力量。试想,中国共产党未能领导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人民幸福又从何谈起。人民不幸福,怎能充分激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可以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遵循。
“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超越其他政党的建党特征和政治信念。”[2]党领导一切的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3]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美好理想和热切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和奋斗的目标。自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较大范围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已有90余年的执政历史。[4]在90余年的执政实践中,党带领人民在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和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和蓬勃的生命力。但是,共同富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丰富与发展,并且实现过程十分漫长、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不断增强执政能力,确保党对共同富裕的全面领导。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实现共同富裕相互促进。一方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执政的原则,不断增强执政能力,这是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另一方面,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要求人民群众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的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这就为党的长期执政奠定了群众基础。
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梦想。但是,实现这一梦想却极其艰难。历史上来说,实现现代化的就是发达国家,[5]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至今共同富裕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贫富差距反而愈演愈烈。中国共产党章程革命战争年代诞生起就把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方向,并为之展开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从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到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到江泽民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习近平提出新“两步走”战略,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蓝图与规划逐渐清晰,而其每一步从来都是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为导向,[6]每一次实践都是以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为前进方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两步走”战略,即第一步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步是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与实现现代化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是包括实现共同富裕等目标在内的现代化,没有共同富裕就无法真正地建成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顺利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把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百余年间的近代中国饱经苦难,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让中国广大的劳苦大从摆脱剥削与压迫的悲惨命运,过上富裕的生活是1921—1949年28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的主线任务。一方面,农民占当时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土地又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让农民拥有土地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也是获得农民支持与拥护的关键。对此,中国共产党先后在1927年、1931年、1942年、1947年开展了四次土地革命,让绝大多数农民获得了土地改革带来的益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有效保障了军粮供给,而且改善了解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诸如: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生产竞赛,将“贫瘠”的陕北变成了让大家赞不绝口的“好江南”。另一方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超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利用历史提供的舞台,率领亿万群众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后,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年10月成立新中国,为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私有制与建立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7]换言之,只有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彻底使无产阶级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富裕和社会主义是一枚硬币的两面”[8],要想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就应尽快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对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共同富裕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党还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用以促进国家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城乡人口都享有某种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障,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升,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为中国提前带来了人口红利。[9]在社会主义建设后期虽然出现了“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干扰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新中国在1949—1978年间还是取得了过去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成就,[10]167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体处于一个贫穷的状态,社会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邓小平意识到这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指出“我们要的是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10]231。具体来说,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国家工作的重心,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最终实现中国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顺利推进共同富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中国实际出发,带领人民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途径,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1]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邓小平1978年领导改革开放时算起,直至1997年逝世,他用了近20年时间基本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失调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成为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难题。以江泽民、胡锦涛等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共同富裕事业,不仅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等重大决策,而且对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作出了新探索,开创了共同富裕在新世纪的新局面。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物质生活,开始期待政治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文化更加自信繁荣、环境更加清洁美丽,同时,人民所向往的富裕生活也不再仅是追求经济的发展,还在于精神境界的提升,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都富裕。由此来看,人民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与“富裕生活”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提倡让14多亿中华儿女共同享有中国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果,这体现的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2]
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顶层设计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策略,强调要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而这个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202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提高,但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造成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如若“三大差距”得不到解决,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主动解决“三大差距”问题,虽然当前贫富差距仍然存在,但是,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13]正在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起就逐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在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可以说,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就无法从理论走向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会停留于理论层面难以发挥其蕴含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落地生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断丰富、道路越发清晰、理论与时俱进、制度日趋成熟、文化感召力不断增强。由是观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害。[14]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任何政党一样,在领导国家工作中难免会犯错误与碰到难题,但是,党面对错误与难题敢于自我纠正、批评与完善,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利,从来不代表任何党派的特殊利益,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一心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还未实现,在新发展征程中国共产党章程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推进自我革命,在探索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在2035年取得更多、更新、更明显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就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富裕与幸福的百年。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深刻认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无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牢记于心,把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进步力量定位为亿万人民群众,将人民至上确立为自身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最高的价值取向。正是一价值取向,使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将为人民谋幸福规定为党的初心,也作为了党一切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开展土地斗争帮助人民脱贫,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努力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逐渐富起来,新时代更是通过精准扶贫等策略带领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引领共同富裕进入扎实推进阶段。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章程有继续站稳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继续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不断满足人民对富裕的美好生活向往,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深厚的人民基础,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其最鲜明的特征和生命力的真谛在于它是因时因地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20世纪末发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究其本质,造成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改革的指导理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改革的方向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这方面分析,无疑证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引下,党才能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取得了前所未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人类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回望百年历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亿万各族人民,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自身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实践不会停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脚步也不会停止,未来中国共产党要不断结合新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并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思想,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