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博
(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组 成:党参10 g,丹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陈皮10 g,枳壳10 g,白芍15 g,白花蛇舌草15 g,甘草6 g,焦三仙(各)15 g。
功 效:理气调血,健脾和胃。
主 治:胃脘痛、胃痞(脾胃虚弱,气血失调)。
用 法:每日1剂,水煎,取汤液300 mL,分2~3次温服。
方 解: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胃脘处疼痛为主的病症,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胃病多表现为胃脘近心窝部位痞满隐痛而无规律,多由饮食失当、郁怒忧思或素体中虚等原因导致气机不畅、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引发。对于久病者,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往往是本病的重要病机环节。故运用气血理论,以理气调血、健脾和胃之法组方。本方由四君子汤、异功散、枳术丸、芍药甘草汤等配以丹参、白花蛇舌草、焦三仙合成。四君子汤、异功散、枳术丸、芍药甘草汤均为经典名方,具有益气健脾、理气和胃、化湿消食、解痉止痛等功效,配以丹参活血祛瘀止痛,“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为胃病气血同病之证常用之药;而白花蛇舌草能解毒、利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抑制幽门螺杆菌(Hp)、修复胃黏膜、抑制和逆转肠上皮化生等作用;更配焦三仙运脾醒胃、行气消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调血、健脾和胃之功。
加 减:临床使用可灵活化裁调整。首先是四君子汤的活用:寒热难辨者党参易太子参15 g,口干舌燥者易北沙参20 g,大便干结者易玄参30 g;大便溏软者用炒白术10 g,大便干结者用生白术30 g,湿气重者可将白术易苍术或苍白术共用;睡眠欠佳者可去茯苓改用茯神15 g,兼有舌疮或夹胃肠湿热者改用土茯苓30 g;甘草一般炙用,伴恶心呕吐者减量至3 g。其次是兼症用药:若气滞甚者加木香、砂仁;胀满甚者加半夏、厚朴、紫苏梗;胀痛甚者加延胡索、九香虫;血瘀刺痛甚者加莪术、五灵脂、蒲黄;寒凝冷痛者加高良姜、香附;脾胃虚寒者加桂枝、干姜;腹痛便秘者枳壳易枳实,加大黄、莱菔子;大便溏薄者加炒薏苡仁、怀山药;郁闷不舒者加绿萼梅、佛手;气虚甚者加黄芪,重党参;气血两虚者加当归,重芍药;反酸烧心者加黄连、吴茱萸、海螵蛸;烧心嘈杂者加半夏、黄芩、黄连;Hp阳性者加黄连、大黄,重丹参、白花蛇舌草。
马某,男,50岁。初诊日期:2019年11月21日。
主诉:胃脘隐痛痞胀间作近10年,加重发作2周余。患者多年来常感胃脘部痞闷胀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最近2周胃脘部胀痛明显,有针刺感,晨起轻微口苦,睡眠欠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质溏。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腹部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尖红、苔腻,舌下络脉弯曲瘀紫,脉细弦。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治则:理气调血,健脾和胃。予四君三仙和胃方化裁。处方:
太子参15 g,丹参15 g,炒白术10 g,苍术10 g,茯神15 g,陈皮10 g,枳壳10 g,炒白芍15 g,炒薏苡仁15 g,白花蛇舌草15 g,生甘草5 g,焦三仙(各)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汤液300 mL,分2次温服。
2019年12 月5日二诊:胃脘疼痛明显好转,口中清爽,大便前硬后溏,下腹部少许胀气。苔薄白腻,舌下络脉迂曲瘀紫,脉细弦。前方有效,守法继进。上方枳壳易枳实,加厚朴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汤液300 mL,分3次温服。
随访:服上药后,诸症缓解,食欲渐旺,精神转振。
按语:胃脘痛证候多端,但其发病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本案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就其症状而言,患者病程日久,胀痛明显,有针刺感,乃气血同病。脾胃为气机枢纽,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病必影响气血运行。其初期在气,继而气病及血,病久则虚瘀并见。本案患者胃脘胀痛明显且有针刺感,舌脉合参,当属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治拟理气调血、健脾和胃之法。遂予四君三仙和胃方,加苍术运脾醒胃,加炒薏苡仁健脾化湿。二诊患者胃脘部疼痛明显好转,但有大便前硬后溏、下腹部少许胀气症状,以枳实易枳壳,并加用厚朴,以增行气除满之功,与他药结合,亦可奏平胃散之效。服药后,患者症状均告缓解。综上,临床诊病辨证用药务必抓住病机关键,本案运用气血理论,针对患者胃脘痛气血同病的特点,施以理气调血健脾和胃法,并兼顾夹杂证候,在四君三仙和胃方基础上化裁用药,取得明显疗效,以供同道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