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军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杏园畜牧兽医站 743019)
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感染引发的以呼吸系统与繁殖系统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以及带毒猪,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繁殖系统进行传播,成年育肥猪患病后影响不大,但仔猪患病后病情较重,致死率较高,妊娠期母猪患病后易发生流产、死胎等症状,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在养猪过程中,随着生长阶段的不同,猪机体对于营养的需求也有所区别,若饲养管理人员未使用科学的饲料配方或者未根据生长需求更改配方,容易引发猪群机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若饲料中混有霉变饲料,则易引发霉菌毒素中毒以及其他病症。
养殖场的选址与养殖区域建设均应遵循科学的建造方案,保障养殖区域远离垃圾站等污染源,确保养殖区域保持干燥清洁且利于通风。若养殖区域长期处于潮湿、空气流通性差,则易于导致蚊虫滋生以及病原体增殖。
部分养殖户由于追求效益,降低成本,未雇佣具有管理经验或者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导致养殖企业管理混乱,无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或制度无法贯彻,导致养殖管理效率低下。
养殖管理者应遵循科学的免疫接种流程,若未按照要求进行接种或者在接种过程中由于接种人员的失误导致免疫效果较差,可能导致机体无法获得足够的免疫抗体水平。
在秋冬/冬春换季时节或者天气剧烈变化时,猪群机体用于引发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引发疫病流行传播。
猪蓝耳病对于成年育肥猪影响不大,但是对仔猪与妊娠期母猪影响较大。其中初生仔猪患病后主要呈现以下病症:呼吸困难、步态不稳,在耳尖以及猪尾尖可观察到发绀症状,死亡率超过80%;断奶仔猪患病后主要呈现为可视结膜发绀,呼吸苦难、体温升至40℃以上,眼睛周围水肿,咳嗽、腹泻、食欲下降,随着病症加重日渐消瘦,且易于引发继发性感染,具有较高致死率;妊娠期母猪患病后体温快速升高至41℃左右,呼吸困难,耳尖以及腹部可见发绀症状,出现厌食、精神萎靡等症状,腹中胎儿易流产,或者出现早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等,若未得到有效治疗,死亡率高达80%以上;种公猪患病后无显著临床症状,但是会影响精液质量,导致母猪受孕率下降;育肥猪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微的呼吸困难,耳尖以及腹部、尾尖等部位发绀。
若养殖企业具备相应条件,则建议采用自繁自育的方式建立种猪群,降低从外界引种带来的风险。若养殖企业不具备相应条件,必须从外引种的情况下,需要提前了解引种场是否曾发生疫情,是否处于疫区,在引种路途中是否经过疫区以及是否按要求接种疫苗,结合引种猪的血清学检验检疫,确定未携带病菌才能决定引种。在引种后还需要隔离饲养1个月左右才能混群饲养。
母猪产仔时数量不一,且不是一天产仔,在仔猪管理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分群管理制度,根据仔猪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身体情况进行分群管理,分别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充分保障营养供应,在分群转群时还要注意避免应激反应以及外伤。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还应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原则,尤其是在产房与保育过程,避免与其他生长阶段的猪群混养引发疫情传播。
卫生环境差是导致该病发生的诱因之一,养殖管理人员应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殖区域的清洁卫生管理,严禁外来人员进出养殖管理区域,运输车辆需要出入时应经过消毒池,若人员必须进入也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消毒液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成分的消毒产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清洁处理,保障场所以及器具卫生。此外,若养殖过程中发生病死猪(包括死胎、流产胎衣以及剖检猪),应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体的传播流行。
强化饲养管理,实行科学化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疫病的传播流行。首先,养殖人员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定制科学的日粮配方,保障不同阶段猪群的生长需求,必要时,适量添加矿物质以及维生素,不仅能够保障日常生长发育,还可以有效提升机体免疫能力,降低疫病的感染率;其次,养殖人员应保障饲料以及饮水的洁净卫生,严禁食用已经霉变的饲料以及被排泄物污染的饮水,尤其是炎热夏季应保障饮水充足,有助于避免热应激;第三,养殖管理企业应在圈舍配制相应数量的保暖防寒设施以及通风换气装置,有利于维持圈舍内温湿度的相对稳定状态;最后养殖人员应根据猪群不同生长阶段设置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不能因追求利益,降低成本而增加饲养密度,容易导致通风差以及增加因争斗导致外伤的发生几率,增加病原体感染患病的概率。
养殖企业应在驻场兽医的建议下制定符合条件的疫苗免疫接种制度,若无驻场兽医,则应寻求外部资源,请专业兽医根据当地流行病学情况,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定制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来讲,猪蓝耳病常常与猪伪狂犬以及猪瘟等传染性疫病伴发,因此,在加强该病的防治同时也要注意以上疫病的预防。
现阶段养殖管理过程中,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传播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的免疫接种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提升猪群对该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根据免疫接种制度,每年应对种公猪、母猪以及断奶仔猪进行两次免疫接种。但是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疫苗品类选择、接种剂量、接种方式、接种目标以及接种时间等因素,避免因选择不当或者操作失误导致免疫失败。目前常见的疫苗主要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弱毒苗以及灭活苗,但是弱毒苗具有一定的返祖现象,会导致毒力返强引发感染,因而安全性较差;灭活苗安全性相对较好,较少出现感染情况,但是抗体存在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在免疫后,管理人员还要定期进行免疫水平检测,对于免疫效果差的猪群进行补免。
猪蓝耳病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仔猪与妊娠期母猪患病后症状较重,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因目前针对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养殖企业应在专业兽医以及管理者的建议下制定科学的养殖管理、消毒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疫苗免疫接种制度,避免该病的传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