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刚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畜牧兽医站 742100)
畜牧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生产的根本需要,也是农户们实现增收增效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求广大农户们在生产中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转变生产观念,不断推进畜牧结构调整的科学与合理。
近年来,我国更是狠抓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畜禽良种繁育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等,扎实推进畜牧业绿色、健康、稳步发展,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收入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此外,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于规模化养殖场来说,其指标具体包括猪出栏大于或等于500头;奶牛存栏大于或等于100头;肉牛出栏大于或等于200头;蛋鸡存栏大于或等于20000羽;肉鸡出栏大于或等于50000羽。就当前实际来说,我国规模化养殖一般依托于养殖合作社,而个人养殖多为家庭散养户,其数量并不多,这也符合农村经济的基础和生产力水平。但是这种较小规模的养殖数量,也阻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家庭散养户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在较差的市场行情下极易产生较大的亏损,而且其还会受到饲料资源、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养殖效益越来越低。因此,在畜牧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实现饲养数量规模化。结合我国畜牧养殖实际,制定统一的畜牧产业发展规划,从养殖场地的建设、养殖场的布局设计、防疫设施的建设、屠宰加工的流程等等各方面出发,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在实现其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保障畜牧生产的健康稳定[1]。
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实现饲养管理正规化,并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模式,不断提高畜牧产业的发展质量。一是要积极调整品种结构,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的思路,确保我国畜牧产业发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规范市场销售环节、屠宰加工环节等等,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二是要科学设计畜牧产业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我国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比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坚持“山地为主,城郊为辅”的原则,开展规范化的畜牧产业发展,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型畜牧产业的高水平发展;三是要求广大养殖户树立科学养殖的意识,不仅需要提高养殖管理的正规性,在饲料、兽药的采购以及市场销售、屠宰加工上,都要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全面为确保饲养管理的正规化,从而为畜牧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绿色”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底色,“生态”也是现代畜牧产品的重要标签,实现绿色养殖、生态养殖也是当前畜牧产业从业人员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畜牧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饲养方式生态化,进一步提高畜牧养殖的绿色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前的消费市场,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虽然近几年在绿色养殖上也提高了重视,但是长期形成的传统饲养方式,仍旧影响着畜牧产业的绿色发展,因此在当前畜牧结构调整中,还应该实现饲养方式生态化。一是要转变养殖思想,改变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倾向,以绿色发展引领畜牧产业发展;二是要创新饲养模式,可以借助我国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降低能耗高的生猪养殖规模,扩大肉牛、肉羊、生态家禽的养殖比例,要重视地方特色品种的养殖,突出我国的品牌优势;三是要重视环境保护,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粪便污水,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元凶。除了还田以外,还应该通过堆肥发酵、肥料化利用模式和厌氧发酵、气肥利用模式等来提高其利用率,使其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走种养结合、生态发展新路,实现养殖与种植、生产与生活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畜牧养殖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2]。
产业化发展是促进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实现畜牧经营模式的产业化也至关重要,主要是需要依托于我国龙头企业,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助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现代畜牧产业的建设要求下,其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促进畜牧业产品加工的进一步发展,以便可以促进我国畜牧加工业及相关企业的发展,从而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求政府及农业部门严格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要求,重视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开展,结合我国畜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健全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干部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够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群众的联系,以便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不断提高农户们抵抗风险的能力。
要深入贯彻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不断强化畜牧业“政策供给”,推动资源要素向畜牧业有效流动,从而可以为我国畜牧业的机构调整,注入更多的动力。同时相关人员还应该深入一线,了解农户们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帮扶措施,从而促进畜牧结构调整的力度[3]。
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明确畜牧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加强资金投放的力度,为其结构调整给予充足的资金保证。同时,还应开放金融抵押模式,增加对畜牧行业的贷款,确保其在畜牧养殖中可以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畜牧结构调整是发展畜牧产业的必由之路,通过促进饲养数量规模化、饲养管理正规化、饲养方式生态化、经营模式产业化等,可以有效提高畜牧结构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需要夯实畜牧业结构调整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与资源保障机制,从而不断推动畜牧结构调整的效果,为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