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思考

2023-01-05 18:25:55宋亚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历法文化

□文/宋亚培

(郑州工商学院 河南·郑州)

[提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传承面临一系列的困境。本文调研分析其传承困难的原因,并从政府、经济、社会、教育等四个方面建立其活态传承机制,使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契合折射出“中国式浪漫”与文化自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中国人民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二十四节气正是人们顺应气候来指导农耕的体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不仅能够解决脱贫攻坚的总难关,激活乡村发展新活力,也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途径。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农业文明,塑造农村新形象、展现农村新面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十四节气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期,先人们就开始关注物候、时令与太阳周年运动之间的规律。几千年以来,一直深受劳动人民的重视,尤其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嵩岳大地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上,“二十四节气”顺利通过审议,成为中国第3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更需要保护、传承这一文明,使其在新时代换发新的生命。

一、二十四节气溯源及内涵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萌芽于夏商时期,形成于战国时期,并于秦汉之时趋于完善和定型。夏商时期古人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和日照影长之间的规律,再到西周时期,《尚书·尧典》出现对春夏秋冬的记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二十四节气是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后来,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中,首次计算了日照长度,直至东汉时期的《汉书》呈现了具体的推演方法。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大体来说,二十四节气是先人根据天体运动并由之带来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加以总结,并顺应天时、辅之一定的生产、生活实践的总和。中国人民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二十四节气正是人民顺应气候来指导农耕的体现。

二、二十四节气传承中的困境

(一)历法变更,纪时意义有所下降。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的一种纪时方式。古人最初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来源于北斗七星斗柄的周期性转动,为一“岁”。天体运动带来了四季的更替,用二十四节气精准记载这一周期,能清晰反映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每个季节的开始,表示为“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但是,时间的推移及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历法也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采用的历法,包括公历和农历。其中,公历也称格里高利历(或格里历),是纯阳历,以太阳回归周期为年,一年包括12个月,具体的时间单位包括年、月、日、时、分、秒,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历法。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纪时,同时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平年和闰年。我国传统的节日如除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按照农历来算的。由于历法变更,二十四节气的纪时意义有所下降,虽然日历中也有体现,但其地位在历法中已不断弱化。

(二)内涵缺失,大众认知逐渐模糊。二十四节气有丰富的内涵,古人为了记录气候的变化,分别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其中,立春: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夏: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目前,由于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很少去留意身边物候、气候的细微变化,更多地通过天气预报来了解温度的升降。甚至,很多人连二十四节气具体是什么都不甚了解,更别提二十四节气具体是哪一天,或者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了。

(三)形式单一,民俗活动大量减少。古人有很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民俗活动。比如,立春时节,清朝民间的迎春活动热闹非凡,《燕京岁时记·打春》中有打春、咬春等活动的记载,其中所谓的“春牛”,就是用泥土塑成的土牛。春分时节,有竖蛋、春祭、粘雀子嘴的习俗。清明时有放风筝、蹴鞠、插柳、扫墓、踏青、吃青团等民俗活动。到了现在,一方面各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很少有隆重的且与节气有关的祭祀活动;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相关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但目前二十四节气融入传统节日的只有清明节,相对来说,清明节的民俗活动还比较多的,但其民俗活动的丰富程度也和古时相差甚远。

(四)气候变化,农时指导功能减弱。中国是农业大国,古人根据节气变化来指导农事,并总结了一套农耕生产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具体来说,比如雨水节气有“鱼肥而出,是为可耕之候”、谷雨节气“春雨贵如油,谷得雨而生”、小满节气“小满大满江河满,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芒种节气“收麦种豆不让晌,栽秧割麦两头忙”等,均可反映出古人对农时的精准把握。然而,现在由于气候的变化,加之全球变暖的趋势愈发明显,导致二十四节气对农时的指导功能有所减弱。同时,人工降雨、降雪、南水北调等技术也使农业对天气的依赖程度降低,更有一些反季果蔬的生产与二十四节气毫无关联。

三、二十四节气传承困境成因分析

(一)文化生态变化,地区差异明显。文化的产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文化生态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等多个方面。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否则就会被环境所淘汰。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的周期运动规律总结出的气候、物候等特点,并用于安排祭祀、指导农耕、调理饮食养生等活动。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生态来看,当今社会的历法纪时、科学技术、经济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上文已分析过历法的变更,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利用先进的物理、化学技术改进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并依赖科技手段调整温度和湿度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二十四节气的依赖。二十四节气要想很好地传承下去,就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才能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二)社会变迁加剧,时代需求转变。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象、历法、气候、物候、农事、食疗、养生、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它的产生与发展顺应了古人“天人合一”“敬畏鬼神”“尊崇自然”等理念,它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凝聚的智慧结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已经逐渐进入高度机械化阶段,我们的工业、医疗、科技也在快速发展,“快餐时代”使大众需求变得多样化,人门更加追逐效率和创新,随之带来的是浮躁和功利。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一边受益于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另一边逐渐丢掉了二十四节气中“风花雪月”“白露为霜”“造化阴阳”的底蕴与淡然。

(三)外来文化入侵,冲击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开放的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外来文化也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同时,这些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近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在倡导文化自信、不过洋节,2020年中国政府网也专门出台了一部没有西方节日的日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已经开始引导大众客观对待西方文化。不可否认,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推广方式落后,传播力度不足。在二十四节气的推广方面,目前各大媒体和平台的推广方式比较多,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二十四节气公益广告《春分篇》《谷雨篇》《立夏篇》《小满篇》《立秋篇》等,其中画面清晰,内涵生动,颇受大众好评。其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及各个地方电视台还会在对应的节气时播报与之有关的内容。另外,从网站宣传来看,中国天气网、中国农业博物馆设置有二十四节气专栏,新华网、人民日报、腾讯新闻、搜狐网等也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宣传。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信息量爆炸的今天,这样的推广方式已然落伍了,反观微信、微博、博客、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因其传播广、大众化、流量大等特点拥有了更多的受众。比如,我们看到在抖音平台上,带火了一个个网红城市,成就了一个个网红打卡地。因此,在宣传二十四节气的同时,如果一味墨守成规,不注重利用新兴网络,也很难使二十四节气真正推广开来。

四、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机制

(一)政府方面。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指导。为贯彻国务院精神,建立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机制,2019年6月27日,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该研究院旨在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文化传播研究机构等,为二十四节气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制定规划。在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方面,应树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建立专门的机构,构筑多元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以确保守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从历法制定来看,政府部门掌握着国家的时间制度,在二十四节气传承方面,政府可在我国现行的日历中加强其地位,并在一些重要的场合突出其时间标识,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时间框架,以加强大众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程度。

(二)经济方面。除了政府在政策方面、历法制定、传习场所开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外,二十四节气的传承离不开经济扶持。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官方网站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版块,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但是并没有明确的非遗传承人。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2020年培训工作规划》中,也没有看到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相关的培训。总地来看,河南省目前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培训、宣传还不到位。为了保证二十四节气单活态传承,政府经济方面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应通过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二十四节气”的宣传、非遗产品的开发、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等环节,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提供物质保障。

(三)社会方面。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快捷高效,也更加立体生动。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借助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带红了一批网红城市,如重庆、西安、成都、长沙等。如,郑州蝶湖森林公园的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2亿次,给该公园带来了48万余人次的客流,位居国内短途旅游热门景点排行榜第三名。从这个趋势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的热度和传播效果。因此,应创新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媒介,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比如,发布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小视频、节气故事、趣味图片、音频等各种作品,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节气活动等。这些媒介的使用,使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方式更加新颖,也更加接地气。

(四)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现有的教育形式来看,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有:《新华字典》附录有《二十四节气表》、小学的语文课文中有《节气歌》、高中的地理教材中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导游证考试中也要求学生掌握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同时,很多学校也开办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特色活动,比如手绘、故事比赛、民俗产品设计大赛等。另外,学校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研学活动也比较多样,比如春分时节“立蛋活动”、立夏时“称人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也使学生们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更有助于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

猜你喜欢
历法文化
遨游天地话历法 穿越时空访古台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3:18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发明新历法
谁远谁近?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语言与翻译(2014年2期)2014-07-12 15: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