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宝
(南平市建阳区刘金宝建盏陶瓷工作室 福建南平 354200)
我国历史上很多瓷窑都会生产黑釉瓷器,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青瓷长期占据着瓷文化中重要地位。而到了隋唐时期,北方地区逐渐出现白瓷,并且烧制工艺逐渐成熟。从此形成我国“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布局。随着我国瓷器文化的不断发展,青瓷瓷器和黑釉瓷器也逐渐出现。工匠们逐渐对瓷器理念深入,通过对铁釉着色加重,随之产出黑釉瓷。而又因为地理环境因素使得黑釉瓷器飞速发展,而我国建窑黑釉瓷的发展历程主要包含晚唐五代、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1]。
唐代越窑产地位于现在宁波一带,今上林湖窑址密布。越窑至晚唐五代最为鼎盛,生产规模很大。晚唐五代时期越窑出产“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黑釉瓷器,被当时帝王所钟爱,《瓷话》中赞叹曰:“桥晚明月染春水,清学薄云黑釉云”可见,黑釉瓷器之说被人们所共识。清华大学周教授曾考证,生产黑釉窑瓷所用的匣体比一般瓷器的胎质好,所用的匣体为一次性用品。同时也体现出皇家追求精品而不惜工本。由此看来,黑釉瓷器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时确定着瓷器界的审美标准。晚唐五代的黑釉瓷产品胎较薄,表层釉色较薄,整体外观为灰黑色,表面有釉斑,釉色为黑褐色或酱黑色,瓷器整体光素无纹[2]。
黑釉瓷器在宋代可以与青釉瓷并驾齐驱,成为我国陶瓷领域内一支与青瓷争议的“奇葩”。黑釉瓷器及其文化受到皇帝、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黎明百姓的喜爱。北宋时期黑釉瓷器发展至鼎盛时期。全部窑厂都生产黑釉瓷器,并且南北方流通极为广泛。宋代黑釉瓷多表现口大底小,口沿有收敛,深腹,而宋代瓷器多为上乘之作。宋代建窑黑釉瓷文化与茶饮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宋代著名五大名窑为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在北方生产了以磁为主的的黑釉瓷器,而在南方有建窑的鹧鸪斑、油滴、土毫等较为名贵的黑釉瓷器和吉州窑的虎皮斑、木叶贴花等民间艺术的黑釉瓷器。各窑将宋代黑釉瓷器的墨绘、釉变颜色相结合,宋代山西省的浑源窑以生产黑、酱釉的瓷器为主,宋代黑釉瓷不仅盛行于国内,还出口于国外。宋代的建窑黑釉瓷引领全国上下以黑釉瓷器为潮流,称为黑釉瓷器的盛世华章。
元朝的黑釉瓷器在风格方面以草原民族为主,在黑釉瓷器表面形成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文化。元代著名的龙泉窑、磁州窑、景德镇都盛产黑釉瓷。整体釉色创造出单色釉,与之前青釉瓷器相比更加精美,元代独设烧制瓷器的部门,以白瓷最为甜美,釉色肥厚,最为圆润而黑釉瓷器外形圆状,吸收之前汉文化的特点。黑釉瓷器的足底有明显的不上釉,露胎体等特征,瓷器底部呈现钉状突起,带有螺旋纹。
明代黑釉瓷器真正地掌握了胎、釉、器的特征,在胎方面胎骨紧密厚重,整体呈现黑釉色。虽然质地粗糙,但十分坚硬,瓷器沿口部分较薄,腹部以下足底最为厚重。釉色为黑色而有光泽,釉色表面有小斑点,黑釉色瓷器外部釉色不及底,釉色层厚为7~18 mm。
清代黑釉瓷呈喇叭状口,长脖颈,下敛,形状类似凤尾鱼。釉色整体为乌黑色,质地较为细腻,胎体紧密厚实,釉色密集整齐,整体净亮如镜沿口又薄,且呈黄白色。清代黑釉瓷器是我国名贵的瓷器之一,为难得的佳品,主要在江西景德镇盛产。相比于其他瓷器,黑釉瓷器色泽深如水,贵重华气,更有气质。因为当时战乱频繁不断,手工艺品较为有限,黑釉瓷器产量小,烧制不容易,所以黑釉瓷器表面有微小瑕疵。
建窑烧制黑釉瓷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瓷器的化学组成有关。黑釉色瓷器与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所选用的材料中氧化铁含量的不同,才使得黑釉瓷器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在建窑黑釉瓷器的品种中,油滴釉与兔毫釉相比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使得产生不同的釉色,原因是当地的氧化铁含量不同。在烧制油滴釉的过程中所需温度超过1 200℃,从而实现不同釉面着色,在兔毫釉的烧制过程中,所需温度超过1 300℃,使黑釉瓷表面釉色处于流动状态,导致一些部位的含铁量会更高,出现条纹状等釉色,待釉面冷却后会有小晶体析出,从而形成兔毫釉。经过特殊手工艺的烧制时,黑釉瓷器与众不同。宋代时期,建窑中有剪纸露花的瓷器装饰,在当时瓷器烧制过程,将江南的剪纸文化与传统黑釉瓷器烧制内容相结合,从而产生剪纸露花的黑釉瓷器[3]。
传统黑釉瓷器的原料包括粘土、高岭土、红石、黄土、无名土子,草木灰、釉灰、木叶等。制作工艺为:①对原料进行开采和对各种土、泥类晾干备用;②通过手工将泥坯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分为拉坯、塑泥、利坯、拍坯等方法;③在黑釉瓷器文化中陶车是主要工具,制坯时将加工好的泥料放置于旋轮中间,推动旋轮快速转动,拉制成所需要的器型,用于修配和装饰;④将初步加工好的坯体,进入釉水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能力,将釉色依附于坯体之上;⑤荡釉是将釉浆倒入瓷器内,上下左右摇晃使瓷器内部釉浆均匀;吹釉是将一种色釉喷洒到另一种色釉上;⑥将坯体置于木板之上,工匠手持瓢,蘸取釉浆,坯体由上而下浇注坯体,如坯体过大,则由多人反复浇注,直至浇注均匀,釉色完整。而特殊的黑釉木叶纹是在前6步的基础上,在黑釉坯体上放置新鲜或晾干后的桑叶、茶叶以及其他叶子经过裁剪和重叠,再通过高温化为灰烬后与黑釉产生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剪纸贴花是在前6步的基础之上,在纸上先剪出镂空的图案,再将图案贴在装饰部位,然后揭掉剪纸,使剪纸的色纹融入釉内,形成鲜明的对比。
黑釉瓷器的发展历程正值人类历史的变革时期,根本目的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因此黑釉瓷器的出现是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为第一要素,不论时代如何变革,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不会改变的,黑釉瓷器是建立于人们物质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清代黑釉瓷器的造型上就可以看出其实用性,诸如碗、碟、盘、香炉、喷壶灯等,从造型结构看主体简约大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选取材料具有简单可行,便捷的优点。在烧制工艺中操作难度低,更为便捷。并且瓷器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发掘材料特点和提高工艺技术为主,因此在设计生产与制造过程中,主要方向是以创造适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瓷器为主,这就是黑釉瓷器文化的发展[4]。
随着我国黑釉瓷文化和黑釉瓷生产的不断的发展,使得黑釉瓷逐渐有了更大的应用范畴。也使得黑釉瓷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在瓷器文化提升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保留原有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保持着创新性研究。对于黑釉瓷内涵而言,最为重要的正是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可以发现黑釉瓷文化所具有的内涵要素。对于我国的瓷器文化而言,仅借助于传统工艺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在构建黑釉瓷文化的因素中,不仅包括传统的手工艺还要加入现代的材质、肌理、色感等因素,黑釉瓷在传统的物质生活中具有着一定的特殊含义。例如,宋代黑釉瓷技艺中充分结合了宋代人喜爱饮茶的文化习惯,借用饮茶文化来赋予黑釉瓷丰富的文化内涵。宋代时期针对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黑釉瓷文化的不断发展,由于当时宋徽宗十分钟爱黑釉瓷文化并在《大观茶论》一书中提到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所描述的就是建窑烧制的黑釉瓷兔毫瓷器。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文化中十分推崇兔毫瓷器[5]。
中国黑釉瓷器文化传递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它通过形态还有历史,给人以神韵与意境相结合的感受。黑釉瓷文化孕育着古人的文化艺术内涵,有益身心健康,并可以提高素养。各类黑釉瓷都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人以精神和品质的独特享受,焕发出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黑釉瓷文化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被不同朝代、不同审美、不同兴趣的人们所考证,其历史价值无可估量。单论黑釉瓷鉴赏,瓷器秀丽、端庄稳重,工艺考究,釉彩光泽含蓄内敛,色彩亮丽、沉稳,纹饰和化工挥洒自如、流畅,造就古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给人养眼的感觉。古代黑釉瓷所存有的历史、艺术、文化等气息需要用科学的观点去解读,寻找事物的本来样貌,并在寻找过程中探究无穷的乐趣和艺术享受。这正是黑釉瓷文化所留给现代人们的内涵。
综上所述,建窑黑釉瓷器是经过历史的洗涤所发展出来的瓷器品种,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实用性为黑釉瓷器文化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同时也离不开黑釉瓷器的胎体、质色和色感等重要因素,并且瓷器围绕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在具备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包含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其次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材料与生产工艺技术的革新,以及不断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精神品质,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工匠在制作黑釉瓷器中所倾注的热血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