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源 黄胜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速全球大变局,中美战略竞争迈向新常态,甚至有滑向进一步“新冷战”的危险。中美全面战略竞争日趋升级再次将东盟推向大国竞争的前沿。东盟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东盟不仅是中国自然资源进口来源地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而且还是中国实施周边优先外交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国在与东盟的对话关系中已发生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的转变,中国未来还在朝着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努力,向着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其中,经贸合作被认为是双方关系持续深化的“压舱石”。尤其是在中国最高领导人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合作质量持续提升,彰显出足够的合作韧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将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更大空间,东盟国家也已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合作区。因此,后疫情时代,实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双方寻找合作共赢的新的增长点,提升双方互联互通的能力,推动双方朝着共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近年来,关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研究已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文发现,当前中国学界关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视角分析深化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重要意义。范祚军(2021)认为,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关系健康发展需要发挥双边经贸合作的“压舱石”作用,中国可以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协调合作机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夯实贸易投资、抗击疫情等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1)范祚军:《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前景》,《当代世界》2021年第8期。翟崑、王丽娜(2021)认为,未来5至10年,中国发展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创中国-东盟第三个奇迹为愿景,其中一个主要举措是应以东盟的现代化为内核,带动其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2)翟崑、王丽娜:《印太秩序背景下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再发展》,《东南亚纵横》2020年第4期。二是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宏观背景分析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李鸿阶、张元钊(2021)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顺应国际宏观形势需要,又能满足国内需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扩大开放领域与层次的叠加效应。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未来中国与东盟在产业链、供应链、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将进一步释放。(3)李鸿阶、张元钊:《全球经济形势新变化与中国新发展格局构建》,《当代世界》2020年第6期。刘主光、程仕杰(2021)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了发展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根本遵循与主要途径。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向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深入发展发起了挑战,但另一方面,为构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机遇。(4)刘主光、程仕杰:《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现实逻辑与策略》,《价格月刊》2021年第4期。三是探讨地方政府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刘凯、吴崇伯(2020)认为,后疫情时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香港“技术性衰退”以及东盟营商环境复杂等内外部挑战,香港应持续深入践行“一国两制”方针,与东盟共同落实区域自贸协定,利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平台优势,推动双方经贸合作提质增效。(5)刘凯、吴崇伯:《新时期香港与东盟经贸合作升级研究》,《亚太经济》2021年第1期。李再强(2021)从广东-东盟升级合作的战略背景、合作现状、相关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广东-东盟升级经贸合作提出了新的思路。(6)李再强:《广西与东盟升级经贸合作新思路》,《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8期。张灿(2021)以重庆为例,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与东盟经贸合作现状,提出重庆应从扩大贸易规模、拓宽产业合作领域、深化产业合作层次、加快完善物流通道建设等方面,促进重庆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提质升级。(7)张灿:《“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与东盟经贸合作路径研究》,《经贸研究导刊》2021年第25期。刘家凯(2021)从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从平台开放功能、放宽外资准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推动金融门户开放等五个方面,提出广西全面升级的政策建议以及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点。(8)刘家凯:《广西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着力点》,《广西日报》2021年6月4日,第10版。
综上所述,业内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开展的相关研究,为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是很多文献主要针对的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情况,或者是主要针对具体地方政府与东盟经贸合作问题,忽略了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中国与东盟开展高质量经贸合作问题的研究。
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学界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研究文献基础上,总结“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而提出推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从理论意义上看,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研究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创新价值。从实践意义上看,研究成果有助于明确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的作用,为中国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从而避免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误解和抵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智库支持和决策参考。
一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量呈稳定的增长态势。2013年到2019年期间,除2015和2016年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稍有下滑,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4436亿美元。到201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6846亿美元,增长超1.5倍。(9)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对外经贸统计》2021年第1期,第46页。2020年,东盟超过欧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1年前8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5539.2亿美元,增长33.3%,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约14.5%,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总值占比超过60%。(10)《我国与东盟贸易发生巨大变化》,光明网,2021年9月12日,https://m.gmw.cn/baijia/2021-09/12/35157077.html.
二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持续改善。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农产品比重稳步提升,机电产品从以进口为主转变为以出口为主。在双边产业合作方面,战略对接和机制顶层设计落地走实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稳步推进,国企和民企在产业合作中“双驱动”力量显现,第三方合作助推具体项目落地实施取得成效,合作方式更趋多样灵活,合作成果惠及多方等。值得关注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拉开序幕,双方加强了在数字化抗疫和数字化基建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双方在电子制造产业链的对接,促进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持续改善。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东盟通过简化投资批准手续、建立一站式投资中心、出台外资购地享有所有权、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投资上的便利化,加快了双向投资。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2013年至2020年,中国-东盟双向投资金额累计超3100亿美元,(11)《商务部:截至6月底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互累计投资总额超3100亿美元》,光明网,2021年7月29日,https://m.gmw.cn/baijia/2021-07/29/1302442002.html.是2003年至2013年十年总额的3倍。2020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达143.6亿美元,同期增长一半,东盟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投资目的地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东盟双向投资更均衡。2003至2013年,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900多亿,居世界第二,东盟在中国累计投资550亿美元,中国在东盟累计投资50亿美元,(12)《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2015年2月,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fzdongtai/201502/20395_1.html.中国在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明显高于东盟,这种不平衡性会影响双方的合作。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和东盟不断加强合作,发掘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到2018年,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000亿美元,基本实现双向平衡。2020年疫情爆发,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逆势上涨,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143.6亿美元,同比增长52.1%,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为7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同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6.2%。(13)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简况》,中国-东盟信息港网站,http://dmxxg.gxzf.gov.cn/sytt/t7926202.shtml,2021年2月10日。
四是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合作不断提速。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正在积极对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各项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实现互利共赢,不断拓宽双方互联互通的合作范围。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方面,中国积极与东盟各国在港口基础设施、通关、港航物流、临港产业园区等领域合作,共举办了13次中国-东盟海事磋商机制会议。中老铁路、雅万高铁、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均在稳定推进。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全面提速,目前已建成3条国际通信海缆、12条国际陆地光缆、13个重要通信节点。(14)《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提速》,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2020年12月1日,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lingyu/jsmyi/202012/111838.html.此外,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不断突破。2019年11月3日,中国和东盟发表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指明了方向。(15)《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2019年11月4日,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lhg_682518/zywj_682530/t1712945.shtml.2020年6月,双方宣布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正式开启。2020年11月,双方正式签署《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简称《倡议》,下同),《倡议》从数字技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数字基础设施合作、数字素养与创业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推进双方数字经济合作举措的政策。(16)《东盟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国际视点)》,人民网,2021年8月11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0811/c1002-32188589.html.
一是地区合作层面。中国与东盟在地区合作层面建立了多种政策沟通协调机制,主要有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及其衍生机制,包括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及其衍生机制、东亚峰会机制及其衍生机制、东盟地区论坛(ARF)等11个重点合作领域的定期合作机制,这些机制为双方协调提供了机制保障。二是次区域合作层面。中国与澜湄五国共同建成了“领导人引领、全方位覆盖、各部门参与”的独具特色的澜湄合作模式。此外,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立,推动了双方港口在基础设施、通关、港航物流、临港产业园区等领域合作持续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经过10多年发展,从共识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共赢,深化了中国-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建成了中国-东盟重要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的建设作为双方共同努力的重要尝试,在突破区域内海洋治理困境,构建新型区域内海洋秩序,改进区域内海洋治理框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关系日益走向战略层面。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层面,目前中国已与越南、柬埔寨、缅甸三国签署了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政府协定。(17)王明国:《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构建路径》,《当代世界》2020年第7期,第34-40页。中国与东盟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为双方建立起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可靠的法律框架和协调机制,有利于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推进双方经贸关系的密切化发展,有利于夯实双方的合作基础,巩固拓展贸易合作,为实现双方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平台。例如,2004年开始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通过展现两国经贸成果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双方企业市场空间的拓宽,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为双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创造出了更多机遇。
东盟10国共有6.4亿人口,是全球第三大人口地区,仅次于中国及印度,预计到2030年整个东盟区域人口将增至7.1亿。目前东盟区域六成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到2030年,中位数年龄只有33岁。可见,东盟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目前东盟国家的总体城市化率超过50%,每年增长率高达6%,预计到2030年达到60%,到2050年接近70%。大量年轻人口带来的持续劳动力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东盟未来中长期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是,东盟国家中产阶级的崛起并由此带来的消费意识觉醒和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这为中国的优势产能输出以及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为双方经贸合作高质量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新冠疫情触发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进而促进了区域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增值贸易越来越集中于区域内部贸易伙伴,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贸易相互依存度和产业链紧密度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将向区域化方向演进,为产业链重构提供了特殊发展机遇。东盟发展中国家在传统产业分工出现重大变局的背景下,寻求突破产业链低端锁定困境,主动寻求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释放了大批劳动力,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客观上为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深化经贸合作提供机遇。(18)《抓住全球价值链调整期的新机遇》,新华网,2019年10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9-10/16/c_1125109125.htm.此外,全球供应链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幅降低距离对生产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数字化转型正成为东盟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大多数都致力于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它将助推中国与东盟发展中国家资源和数据共享,深化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为深化产业链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双循环”战略重塑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新格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且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市场规模、创新能力和技术通信领域有较为突出的技术进步。(19)《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多个领域表现突出》,中国经济网,2019年10月9日,http://intl.ce.cn/sjjj/qy/201910/09/t20191009_33288590.shtml.中国提出“双循环”战略,立足点是利用中国14亿人口(包括4亿中产阶级消费者)来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市场的弹性,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也是为东盟创造了一个潜在的广阔市场。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呈现“双循环”格局。主要体现在:当前东盟向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钢材、手机、船舶等工业制成品为主,占东盟向中国进口产品比重的75%左右。中国向东盟进口的产品主要以农产品、橡胶、石油、天然气、煤等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品,意味着双方互补性的贸易结构形成,说明这对中国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由此观之,“内循环”夯实了双方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外循环”进一步明确双方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中国提出的“双循环”战略更加强调全球贸易体系的良性互动,中国要实现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相互促进,关键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东南亚将成为“一带一路”下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先行融合区,东盟或者部分东盟国家将会成为双循环的首选。中国国内区域发展纷纷聚焦东南亚,如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的对接以及亚蓉欧的海陆突破等。“双循环”战略的提出,助推了中国与东盟跨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深度关联,为彼此的进出口增加了更多发展渠道,拓展了更大的合作空间,实现了互利互补,共赢发展。
二是中国实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激发双方经贸合作发展新动能。目前中国在地方层面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已经实现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民族沿边地区和内陆腹地的全覆盖,形成共同推进全域发展、多地联动的发展合力。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国际经贸规则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设立的,其建立之初就肩负着为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压力测试的历史使命,具有新时期开放试验田的性质。通过实施对外资进入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优惠性政策,为培育国家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促进生产要素更加合理流动,以及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契机,也为促进中国-东盟区域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进程,对接全球高标准经贸规则、构建风险防控机制、提升高水平双向开放注入了新的动能。
三是打造中国与东盟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锚定双边贸易合作的新方向。中国与东南亚陆海相连,文化相近,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经贸关系有优良的发展条件。中国与东盟关系涉及中国与东盟整体的关系、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关系、中国与东盟十个成员国的关系。(20)张蕴岭:《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回顾与前瞻》,《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9期。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关系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是首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21)马孆:《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动力》,《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11期。自此以后,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互利共赢的黄金发展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的实施,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发展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虽然近年来存在着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南海岛屿争端问题,以及美国等域外大国对该区域事务强势介入与密切干预,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与东盟亲密关系产生了干扰和阻挠。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展示出了巨大的韧性和强大的活力。2021年是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开局之年,双方推进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推出造福地区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战略,中国与东盟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既是对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定位的新提升和新要求,也是对推动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高质量发展、丰富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内涵的再次“加持”。推进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既是其直接推动因素,又是其具体展现,应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地理相近、经济互补、文化相通的优势,结合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现实与特点,创新双方经贸合作机制,加强双方在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建设,加快双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共同打造重点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合作平台,促进双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及时抓住中国与东盟打造更高水平战略伙伴关系这一重大历史契机。
四是RCEP的签署为双方经贸合作创造新机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缩写为RCEP,下同)是由东盟主导发起,整合了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与东盟分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五国共同参与,形成的一个“10+5”高水平自贸区。RCEP是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统一市场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经批准生效后,“各成员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10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因此,RCEP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水平,推动双方区域经济融合迈向新台阶,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和构建中国-东盟经济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RCEP缔约国均承诺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减少标准壁垒。同时,RCEP缔约国均同意对所有产品采取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取代了现在区域内各国贸易协定复杂的原产地规则,有助于降低中国和东盟企业的遵循成本,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致性。统一的原产地原则实现累积加值,有利于中国与东盟供应链增强弹性。此外,RCEP也在原产地声明制度中强调,允许各缔约国或制造商自行出具声明书,这一制度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报关成本,提升出口作业流程的效率。RCEP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优势互补。RCEP所带来的将不仅是短期内的互利,更是长期的共同繁荣发展。此外,RCEP的缔结也能提升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对外部风险和波动的抵御力。在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局势动荡加剧及黑天鹅频发的当今世界,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进一步深化,有助于彼此之间的风险收益共担,形成相对优越的地区环境,有效地提升中国和东盟发展中国家抵抗外部金融风险的韧性。
五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充当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提质升级”的重要载体。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中国西部内陆地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投资、旅游等合作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支撑。随着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建设与形成,对中国经济优势,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经济“双循环”互动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通过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借助通道建设,发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产业产能优势,寻求与东盟提出的《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等领域优先对接,与沿线东盟国家积极主动开展合作,提升双方贸易合作质量。此外,通过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立全方位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与通道沿线国家在通道运行机制、通道畅通机制、解决争端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创新和实现新突破,从而可以提升双方经贸合作互联互通水平。
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结构较单一。东盟出口到中国产品主要是以电子设备及其零件、核反应堆等部件、矿物燃料及衍生品、铁路机车外的车辆及其零附件、光学等仪器设备,占到中国自东盟进口货物约52%。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存在不均衡发展态势,2020年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五国的贸易额占到了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贸易总额约88%,与缅甸、老挝等五国的贸易额比重较低。主要原因是东盟内部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各有差异,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较大。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基础相对较好。(22)邓光娅、陶雪梅:《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农业经济》2009年第2期,第93-94页。其中,越南经济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增长,成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翘楚。老挝、缅甸、柬埔寨三国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双边海洋经济领域合作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虽然福建、广西、海南等中国沿海省份参与东盟国家海洋经济合作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广西提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海南省提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等,但是当前中国中西部合作热情不高,参与度有限。同时,广西、海南等省份的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例如,广西、海南等省份的海洋第一产业,在产业竞争力和规模上与广东、山东和江苏等海洋强省有着较大差距。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方面,广西重点扶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这些产业在广西海洋产业部门中占的比重较小,竞争力弱,且缺乏足够的资金和高端技术人才,这些因素从根本上限制了广西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空间。在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广西、海南等省份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发达省份差距明显,用于科研、教育等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合作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东盟海洋国家对中国与海洋经贸合作缺乏足够的规划,产业支撑力度不够,域外不和谐因素影响了中国与东盟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合作的持续性,海洋环保合作机制不完善,海洋经济合作层次较低,缺乏合作机制的协调统筹,造成同质化,低层次竞争普遍存在,影响海洋经济合作整体水平提升。
三是中国与东盟双边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偏低,相比货物贸易而言,服务贸易对双边促进经济的发展作用较小,这与国家发展水平和其在全球货物贸易领域中的地位非常不匹配。此外,双边的服务贸易结构有待优化完善,根据《中国服务进口报告2020》统计,旅游贸易、运输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占到中国总服务贸易额的80%,贸易结构极度不合理,除了新加坡,东盟在生产服务贸易领域发展落后,特别是在通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数字金融服务等领域,东盟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发展最好的是旅游服务。
“西部陆海新通道”自建设以来,主通道和重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班列班车开行规模与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带动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作用进一步凸显,但也面临着诸多短板和瓶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基础设施能力亟需提升,港口分工协作需要进一步提升,集疏运体系建设能力不足,物流枢纽缺乏统筹规划,加上中南半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贸易畅通对接和推进,交通技术标准不一,口岸通关便利化不符合多式联运的需求,难以满足通道快速发展现实需求;二是通道跨区域协同不足,政策沟通渠道单一,缺乏长效机制,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快速运输通道,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跨境协作水平有待提升,跨境监管标准不一,跨境运输标准不统一,AEO国际互认合作有待增强,这些短板制约着通道互联互通水平提升。三是通道沿线相关产业支撑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协调创新不足,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力有限,进而导致通道沿线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完全顺畅地运行。
一是大国博弈加剧增加双方经贸合作不确定性,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稳定发展。中美竞争凸显东南亚战略地位重要,使得拥有近7亿人口、位居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东盟自身的战略经济价值也使其成为中美必争之地。美国拜登政府将深入推进“印太战略”作为其实施全球大战略的重点内容。拜登政府倚重地缘政治竞争,优化升级“印太战略”的基石—“四边机制”,通过构建双边和多边盟友伙伴关系网络,采取各种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对中国形成战略压力,遏制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防止中国成为该地区的主导者。美国打造小多边同盟压制中国的发展,以及更趋复杂的中美战略竞争局面,增加东盟对外政策的难度和加剧东盟国家的“选边站队”的困境,也势必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平稳发展带来不小的干扰和负面影响。
二是东盟各国政局不稳和经济衰退,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东盟双方经贸合作的质量。首先,部分东盟国家相继迈入政治转型期,国内政局不稳,稳定与发展的矛盾突出,政府需要重点解决好国内矛盾问题,例如,2021年2月,缅甸突发军事政变后导致国内政局动荡不安以及泰国频发的政治危机,都延缓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严重影响中国投资者的信心。与此同时,由于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反华势力对中国“污名化”影响,部分东盟国内政治力量借中国-东盟关系为其提升国内影响力造势,频频制造反华情绪。例如,菲律宾国内的反华势力大肆炒作2021年3月的中菲牛轭礁事件。其次,德尔塔毒株引发的疫情席卷东南亚,导致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制造业陷入停滞期,这些国家的大多数工厂关闭、运输成本飙升、部分零部件短缺,严重拖累经济复苏。此外,尽管近期这些国家疫情形势明显好转,多国已放宽疫情防控措施,企业生产正在恢复,但复苏进程中还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例如,面临劳工短缺,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成本明显增加,外资流入趋缓,部分跨国公司对供应链的重新布局等。东南亚国家出现的经济衰退会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质量和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三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对中国-东盟区域价值链重构产生巨大冲击。区域价值链是指同一经济区域国家之间的跨境生产。在区域价值链内部,由于其地理因素的相关性和由此形成的经济利益的相关性,再加上一个地区内部的文化相近、传统密切等原因,区域价值链各国均有强烈彼此合作的意愿,互通有无,碰到问题更容易解决,合作起来就比较容易。因此,区域价值链很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处于深刻转型,欧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吸收制造业回归本土,进一步巩固其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地位。在中美经济全面竞争,疫情全球大流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势必对中国与东盟构建的区域价值链产生负面影响。
一是基于比较优势,结合中国与东盟双方在自然禀赋和劳动禀赋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特点,实现优势互补,拓宽双方贸易合作深度和广度。首先,由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工信部等国家职能部委牵头,广西政府协助,与东盟建立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交易信息数据库,及时向中国和东盟进出口企业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帮助企业获取市场洞察。其次,优化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比重,提升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层次。建议加大对东盟的医疗服务、通讯与信息服务业等领域投资,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二是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推动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商合作。一方面,中国应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主动推进电子商务的五年发展规划(比如,电子商务“十四五”规划)与《东盟数字总体规划2025》有效对接,应从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企业和政府应用程度等方面寻求深入合作的切入点。在中国—东盟合作多边合作机制下,完善中国与东盟电商合作机制和制度规则。落实《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精神,加快推进中国深圳、南宁、成都、昆明等城市,与东盟智慧城市网络相关城市建立互惠互利的城市伙伴关系,鼓励双边电商企业和相关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合作、技术创新、合作平台、知识分享等领域加强合作。另一方面,提升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商合作的智力支持。建议成立中国与东盟电商合作联合专家组。围绕双边电商合作可行性开展研究,规划发展路线,加快推进双方电商合作具体领域行动方案,加强对具体领域的政策指导;在巩固现有合作机制下,拓宽中国与东盟电商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机制。比如定期举办各种专业论坛,为双边电商合作提供丰富的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中国与东盟电商合作智库峰会,共同就电商合作的发展趋势、机遇、挑战等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并形成可行性建议;加大对中国与东盟各国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专业型、管理型和实务型人才。
三是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深化双方产能合作。加强境外贸易合作区建设既能稳定以中国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又能规避欧美国家对华贸易壁垒,还能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资保障,推动境外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要从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出发,建立包括规划机制,投融资机制、招商机制、商业模式优化机制、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海外投资风险保障等运营机制。
一是以发展“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为基础,推进陆海新通道扩容增效。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通道经济,首先,以提升物流效率为导向,建立物流效率枢纽为导向,建立物流产业集群,提高物流分流能力,带动国际商品贸易发展;其次,积极开展国际关际合作,围绕陆海新通道扩量增效,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积极促成“中新(新加坡)”关际合作,支持重庆—东盟班列服务网络延伸,实现通关一体化改革全覆盖;再次,海关部门牵头推动通道沿线互联互通,海关管理要求顺势嵌入国际物流运转链条;最后,实现海关监管与国际物流各环节有机衔接,依托现代物流技术实现海关顺势监管。
二是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顶层规划设计,谋划布局,突破通道运输的瓶颈,弥补交通运输中的短板,打通交通运输末端“最后一公里”,重点强化与通道相配套的交通道路、港口码头、信息网络、通关便利化等项目建设,建议如下:首先,加快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骨干通道建设,主要是优先推进兰州、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西部重要节点城市经南宁至北部湾的陆海联通主通道。其次,加快推动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考虑以成渝两大城市为出发点并作为综合交通枢纽,对接云南,构建泛亚铁路运输网络。加快成都至昆明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成都经宜宾至昆明的高速铁路通道,推进成都至自贡、自贡至宜宾的铁路建设,为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提供支撑。加快建设成都至丽江的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西昌至乐山的高速公路建设。再次,进一步提升北部湾港口基础设施能力。加快推进钦州港东站集装箱办理站、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北海铁山港进港航道和防城港40万吨级码头等工程建设。同时,加快提升港口设施和服务能力,重点是强化港口智能监管、智能服务和自动装卸能力,包括加快推进钦州大榄坪等5个10万吨级及以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城港自动化散货码头、智能闸口、港口对外统一服务信息化平台、大数据中心、客户服务平台等一批重点智慧港口项目建设。
三是军民融合,打造国防交通建设新格局。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军民融合发展是富国之策、强军之本、发展之要。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国家重大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应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融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其服务保障能力。这就要求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要牢固树立科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一盘棋”思想,克服本位思想,打破“条”“块”“圈”的界限,进行统筹规划和推进,实现“强国梦”与“强军梦”的统一。通过加快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纳入未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展规划中,我国将逐步完善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机制的成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调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军民融合发展项目,引导资源向有利于融合的方向配置,从源头上减少重复投资、分散建设。
四是加快推进新型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新基建机遇,加快智慧交通一体化建设,主要通过实施跨境运输服务示范,实现跨境虚拟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网络通信、物联网、北斗导航、区块链、大数据等应用功能,以便利服务,提高新通道枢纽和门户的竞争力。
一是鼓励更多中资企业赴东南亚国家投资,提高中国投资的技术外溢和融入本地市场的结合度,尤其是在数字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推动企业融入本地区域生产链,发挥业态模式和应用场景等优势,谋求投资结构优化和经营方式转型,在东南亚地区实现高水平走出去。
二是积极开展与东盟的产业合作,将云南、广西等邻近东盟的省份打造成为与东盟对接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基地,在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合作性综合开放试验区并扩大对东盟的合作授权。
三是强化重庆在“一带一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关键节点城市的地位,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RCEP和CAI将强化中国在东亚区域价值链构建中的关键枢纽地位,有助于“一带一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立。同时也意味着,作为关键节点城市的重庆需要充当连接中国本土经济与东盟区域价值链的“中枢”角色,成为带动中国与东盟区域产业链重构的重要增长点。重庆应借鉴上海自贸易试验区的经验,探索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立知识产权监管规章和细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金融服务水准等诸多方面改革,推动现代服务产业与优势制造业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进行企业设立标准试点探索等,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围绕跨境产业链,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并带动数据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四是积极发挥东盟国家中国商会作用。东盟国家中国商会是中国、东盟国家和中资企业三者之间的重要枢纽和桥梁,在东南亚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发挥东盟国家中国商会作用,对促进中资企业投资,共同实现经济复苏发挥了特殊作用。东盟国家的中国商会可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投资的对接,一方面,其可以系统研究东盟国家的经济、产业与政策情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宣传中国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让东盟国家的企业更多地了解中国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