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承德市为例

2023-01-05 15:54张文阁张恒语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居整治垃圾

张文阁,张恒语

(1.中共承德市委党校; 2.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 承德 067000)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大民生工程。三年整治行动实施以来,随着国家及政府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视与投入,乡村人居环境整体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但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距离。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农村人民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本文以承德市为例,重点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进行调查,在认真总结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及对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近年来,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人民群众满意、提高农民福祉为目标,认真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科学规划,强化举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专项行动,圆满完成“三年行动”工作目标任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明显改善。

(一)农村厕所革命有序展开。一是分类制定改厕模式。城郊、旅游乡村能纳入城镇污水管网体系的地区,推广使用水冲式厕所;不具备污水入网地区采取双瓮式厕所改造模式;坝上、山区等缺水地区建设切合实际、满足百姓需求的卫生厕所。二是健全完善“四级”台帐。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台账,做到格式规范、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底数清、数据真、任务明。三是严把质量关。科学制定改厕技术、标准和模式,加强“改前”“改中”“改后”关键环节质量监管,确保质量,让群众满意。四是坚持排查整改。对已建厕所开展排查行动,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方案、设定整改期限、督查验收,实现问题厕所清零,整改问题厕所3293座。五是实施“建管并重”、同步推进。把维修厕具、清掏粪污、无害化处理粪污和资源化利用列为农村后期改厕工作的重点任务。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898个村,34.9 万座厕所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卫生厕所普及率由12.71%提升至50.33%,增长37.6个百分点。

(二)全面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我市推广“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检查和考核管理制度,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规范化、科学化。各地政府科学谋划城乡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建设,对垃圾转运设施、终端处理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处理终端补齐短板。逐步推进专业化公司参与垃圾治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规范化水平。截至目前,我市滦平县、承德县、宽城县、兴隆县、隆化县和双桥区、高新区、双滦区、御道口区、营子区5县5区已经实现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全市累计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站86座;实现“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模式的村2427个,新建或扩建焚烧发电、填埋及其他垃圾处理设施99座,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覆盖村庄比例达到97%。

(三)梯次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结合各乡村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重点先行原则,将生活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同步推进,实行城乡一体化统筹处理、适度集中连片处理以及特殊区域分散处理等多种模式,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363个,累计完成生活污水管控村庄2115个,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

(四)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一是聚焦广大村民最关注的环境卫生问题,持续深入开展以“干干净净迎小康”为主题的村庄清洁行动,拓展优化“五清三建一改”内涵,引导村民增强文明卫生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二是积极开展“三创”,发挥示范引领。积极组织各县(市、区)认真做好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工作。目前,我市宽城县、兴隆县、滦平县、双滦区积极争创省级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全市拟创建示范乡镇56个,示范村823个。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动的方式,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三是着力建立健全长效卫生保洁机制,村容村貌大幅度提升。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生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百姓生活,形成生活习俗,使广大村民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生活。目前,全市完成“五清三建一改”任务的村2428个,实现100%全覆盖。

(五)持续开展村容村貌提升。科学编制市县乡村总体规划、土地规划和建设导则。快速推进通村组和入户道路建设,同步整治公共区域和庭院环境,提升乡村建筑风貌,全市所有行政村的穿村公路100%实现硬化。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工程,逐步改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村庄绿化面积达到28.66 万亩,安装路灯178593盏,所有行政村实现绿化亮化全覆盖。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推进庭院净化、美化、绿化。全市创建美丽庭院50.98 万户,精品庭院12.46 万户。加强规模养殖场配建工作基础上,积极推进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全市累计配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800处,规模养殖场配建率达到100%。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和地名标志设置,所有行政村完成村庄地名标志设置标准化。

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干部群众人居环保意识有待增强。一是人居环境观念比较淡薄。农民的思维习惯、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客观形成的,习惯于现有生活方式,良好生产生活习惯尚未形成,缺乏良性教育引导,自觉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的意识不强。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现有农村留守人员多是老年人和儿童,对生活环境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甚至认为治理人居生活环境就是政府和村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出工、投劳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不强、主动性不够,村民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工作推动事倍功半。三是村干部信心不足。村级集体收入参差不齐,有些村集体收入甚微,不足以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量资金支出,造成村干部对人居环境改善的信心和干劲不足。

(二)财政专项整治资金投入不足。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维修经费杯水车薪。因市、县两级财政可投入资金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承德市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同时,我市由于地处山区,村庄高度分散,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不仅建设成本较高,后期运行管护还需持续支出,农村可变现的公共资源有限,且近年来大部分县区美丽乡村建设融资已进入还款期,对于下步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及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巨大资金压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资金得不到解决,农村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农村环境卫生容易出现反弹。

(三)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缺乏总体规划和系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面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整治难度大。一是缺乏整体规划。个别村庄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哪个项目来了就实施哪个项目,项目不能系统实施,顾此失彼,造成资源浪费。二是缺乏统筹协调。当前环保、发改、农业农村等部门资金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名义切块下达,但由于资金下达部门不一,资金管理要求和项目使用方向也不统一,缺乏统筹安排,不能最大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出现新的苗头。一是白色或有色塑料垃圾出现在野外,且有增多趋势。随着林森草原防火力度的加大,文明献花祭祀方式逐步替代不文明的上坟烧纸现象,但鲜花极少,绝大多数是较为便宜的塑料制品,无人捡拾回收,造成野外塑料垃圾有增多趋势。二是废弃的电子产品污染。村民在隆重的传统节日有撒路灯和坟头送灯的习俗,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和林森草原防火措施的加强,现在多改为放置小微型电子灯,这些不被回收的废弃电池给土壤源污染造成巨大而严重威胁。三是随意丢弃农药瓶存在饮水安全隐患。目前农村农业种植人员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意识差,对田间喷洒除草剂、农药废弃的药瓶等大多没有集中回收安全处理,随意丢弃在山沟的水坑旁边、田间的地堰上,饮用水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四是改厕效果不理想。多数农户存在“建新不拆旧”,受自然因素影响,冬季封冻时间较长,加之前期新建设厕所质量差,改造的双瓮无害化厕自然损坏较为严重,造成新厕闲置,使用效率低。五是基础设施不足,垃圾处理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几乎为零,农户居住又相对分散,人居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覆盖。垃圾分类意识差,农村生产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乏,垃圾处理难以承受。

三、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对策

(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村民素质。要将人居环境治理和乡风文明结合起来,动员村民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转变观念,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一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报纸、电视、微信等多种媒体,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支持环境整治工作,引导广大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浓厚氛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领域职业教育,强化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二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文明村民”等评选活动,为乡风文明树标杆,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群众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倡导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三要强化村规民约作用。村规民约对乡风文明建设具有约束作用。当地党委政府要根据各村实际,指导、制定和完善合规合法的村规民约,且监督实施,进而强化村民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为乡风文明的培育奠定基础。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一是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村集体和村民参与、部门帮扶、社会力量支持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综合运用债权融资、股权融资、PPP、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多元化融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统筹管理使用资金。通过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主管部门确定任务清单,由各镇街区统筹使用各部门切块下达的资金,将农业、环保、交通、水利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创新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创新税收减免、简化项目审批等相关政策,做好与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违法占地乱搭乱建专项整治等政策相衔接。

(三)科学规划,统筹推进。要立足实际,尊重村民意愿,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整流域推进,编制多规合一、体现本土特色的村庄总体规划,切忌“千村一面”。村镇生活污水治理等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建设规划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有效衔接,合理确定城区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布局和规模,树立系统观念,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整体推进。比如,在厕所治理方面,要依据村镇总体规划审批宅基地,避免管网分散资源浪费问题;要依据总体规划,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实施“拆旧建新”,注重科学设计,确保质量,避免新厕闲置问题。

(四)源头治理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源头治理,把问题就地、就近消化,实行“村循环、镇处理、县疏散”的源头减量处理方法。一是垃圾分类治理。培养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在此基础上分类治理。对来自城市的垃圾(如塑料、玻璃、电池、旧电器,占比10%-15%)定期回收处理;对农村产生的垃圾(80%至90%)用传统的方式堆肥降解或重新利用。二是推广污水分户处理。除研发实用便捷的农村粪尿资源化利用设备外,利用农村自然沟渠、湿地等生态系统,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分户、就地处理生活污水。

(五)建立健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从短期突击“整”向常态长效“管”转变,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一是探索农户付费制度。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同谋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评议、共同分享机制,试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户付费,探索农户付费和财政补贴合理分担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监督运行管护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民主体作用。二是建立督导考评机制。有计划地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考评活动,实行“奖惩”制度,对成效显著的村给予通报表扬和适当资金奖励,对工作较差的村给予通报批评、约谈村“两干部”和扣罚绩效工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逐渐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三是实施“生态+”战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路径,以绿色发展支撑高质量发展,精准化推进“生态+”,促进全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强市,绿色富民惠民。

(六)依靠科技支撑,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2019 年 5 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出台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乡村居民生活空间、生活用水等进行监测,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提供可靠依据。谋划实施乡村信息基础数字化、乡村产业数字化、乡村服务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四大工程”,迭代数字乡村“大脑”。

猜你喜欢
人居整治垃圾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垃圾去哪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倒垃圾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