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宝
(章丘区中医医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前言: 近些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多,使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不断提升。在所有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约有30%左右的患者会涉及到单间室,其中绝大多数均为内侧间室。从临床治疗角度分析,对于病症较轻的患者,临床多给予其保守治疗,例如为患者提供非甾体抗炎药物、指导患者调整运动方式、支具保护等,此方式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需给予其手术治疗,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方式主要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高位截骨、全膝关节置换术。在以往,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效果欠佳,但近年来,随着其技术的改进与提升,此术式在骨关节炎临床治疗中效果不断提升,成功报道也在不断增多。部分研究指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备利于患者康复、创伤性低、促使患者预后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等优势,进而使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越发广泛。本次研究就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最新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1、前、后交叉韧带功能正常;
2、局限在膝关节单侧间室的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有剧烈痛感;
3、存在矫正可能的内翻畸形;
4、内翻畸形低于15°,屈曲痉挛低于15°;
5、X线检查结果显示患侧间室间隙变窄严重,髌股关节间室、对侧间室存在全层软骨;
6、膝关节屈曲度≥100°;
7、具备完整的膝关节周围韧带结构功能。
1、前、后交叉韧带与内侧副韧带功能异常严重或功能丧失;
2、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3、体重>1-00kg,BMI指数在30以上;
4、关节内翻畸形无法彻底矫正;
5、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时,屈曲范围低于100°;
6、髌骨外侧沟槽或骨缺损。
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诞生起,此术式与全膝关节置换术间的对比就一直持续。黎文勇[1]等以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4例展开研究,随机分组,UKA组(32例)、TKA组(32例),分别行UKA、TKA治疗,研究发现,相较TKA组患者,UKA组患者VAS、HSS评分(P>0.05),直腿抬高、主动屈曲至90°所用时间更短(P<0.05),TKA组产生1例膝关节感染,两组均未产生皮肤坏死、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P>0.05),由此可知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UKA、TKA均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但前者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邹春雨[2]等以60例内侧单室KOA患者展开研究,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分别行UKA治疗、TKA治疗,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更优,VAS评分更低,屈曲度达90°用时更短(P<0.05),术后6、12、24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可知,于内侧单间室KOA治疗期间,UKA、TKA均可取理想治疗效果,但前者出血量更低、创伤性更低、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更快,推广可行性较高。
部分研究指出,金属假体极易产生松动现象,且临床实践发现,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来看,假体松动占20%左右[3]。诱发假体松动的因素众多,如假体、截骨面贴合度不足、术中截骨精准度不高、软骨并未充分去除、假体型号不匹配、稳定性不足及运用单柱型假体等,其中单柱形假体的应用是引发假体松动的主要原因。从治疗层面而言,若患者仅存在股骨侧假体下沉或松动,可采取单纯更换股骨假体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患者预后普遍较差,因此建议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术治疗。部分研究指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术后翻修效果与初次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相当[4-5]。从预防的角度而言,给予患者匹配度高的假体与衬垫是预防假体松动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病例的选择在假体松动预防中也具备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向对其展开相应治疗,后在开展手术治疗。
半月板衬垫脱位为UKA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极高。该症发生的原因主要为膝关节屈伸间失衡、康复锻炼不当、骨水泥或骨赘撞击假体、内侧副韧带缺损、衬垫型号匹配度不足等,产生该症的患者会产生膝关节活动障碍、内侧疼痛等症状。从治疗层面而言,临床多以该症诱发原因为依据,针对性给予患者治疗措施;对于因内侧副韧带缺损引发该症的患者,运用可吸收螺钉加固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因衬垫型号匹配度不足引发该症的患者,临床运用更换衬垫进行治疗;对于骨赘或骨水泥撞击假体引发该症的患者,临床多采用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增生骨水泥及骨赘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者,需展开切开清理术。从预防层面而言,术中医护人员可采取加用S拉钩、对增生骨赘及骨水泥进行充分清理、保证衬垫型号的匹配度等方式降低内侧副韧带损伤发生风险[6]。
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是UKA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一种,该症可于患者术后任意时间发作,其发生率在6%左右。该症而发生原因主要为胫骨角不良或者假体型号较小,致使胫骨平台压力负荷过高,或者矢状面截骨期间倾斜角过大,对方骨皮质造成损伤。从临床治疗角度而言,对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未伴有假体松动的患者,临床多采取制动固定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未伴有假体松动的患者,临床多运用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于存在假体松动的患者,则应展开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
半月板衬垫磨损为远期并发症的一种,其发生率在3%左右。该症的发生原因主要与衬垫材料及股胫角不合理有关。从治疗角度而言,对于因材料所引发的磨损,可采取衬垫更换方式进行治疗,但临床更青睐展开TKA翻修术治疗。从预防角度而言,在治疗期间需选用耐磨性良好的半月板衬垫[7]。
术后不明原因疼痛是造成UKA翻修的一个重要因素。诱发患者术后不明原因疼痛的因素众多,如关节炎进展、感染、应力性骨折、假体松动等。近年来,部分研究指出,术前软骨下骨髓水肿、弹性综合征也可诱发患者术后不明原因疼痛。从治疗的角度来说,对于痛感较轻者,可通过给予抗炎镇痛药物的方式进行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建议行TKA翻修术治疗。
UKA运用早期因手术技术不成熟、假体设计欠缺合理性、手术患者选取缺乏针对性等造成患者假体存活率较低、术后翻新率较高。而近些年,随着手术技术的完善、假体设计的优化及可精准把握UKA适应症、禁忌症等,使得UKA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潘亚伟[8]等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展开研究,随机等分患者,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前者行TKA治疗,后者行UKA治疗,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屈曲90°用时、关节负压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更优(P<0.05),由此可知,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期间,行UKA治疗近期疗效理想。
这些年,随着个性化器械(PSI)、3D打印及计算机辅助导航等技术的进步及推广,可使临床医师通过术前制定相应计划、模拟手术操作等方式快速掌握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操作要点。PSI主要是指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帮助患者针对性制定术前计划及定制假体,进而提升假体的适配性及植入准确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PSI技术与关节置换术间的融合,可有效精简手术过程,提升假体植入的准确性。部分研究指出,相较于传统术式PC技术,PSI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精简手术期间器械使用数量,并可提升假体植入及力线准确性[9]。蔡康[10]等以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42例展开研究,以手术方式间差异分组,对照组(21例)、实验组(21例),前者行常规UKA,后者行3D打印定位截骨导板UKA,研究发现,两组手术时间、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比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胫骨假体力线偏差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由此可知,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治疗期间,3D打印定位截骨导板UKA疗效确切,准确度、安全性较高。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指通过分析、收集、处理术前获取的影像数据于术中精准定位假体植入位置,从而保障假体植入及力线准确性,进而使治疗效果得以提升。银彩霞[11]等以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78例展开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前者行常规UKA治疗,后者行机器人系统辅助的UKA治疗,研究发现,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手术、止血时间更短,总失血量更少,KSS、功能评分更高(P<0.05),由此可知,在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期间,行机器人系统辅助的UKA治疗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安全性较高。
当前虽然3D打印、PSI、计算机辅助导航等技术与UKA间的磨合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其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但随着假体材料的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必然可充分用于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中,从而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结论:近年来,随着快速康复、微创等理念的提出,临床医师对UKA的优势越发重视。从UKA发展进程来看,其处于曲折上升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持续完善手术技术、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可提升UKJA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