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西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及经验做法

2023-01-05 13:26巴音斯格力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海西州文化遗产物质

巴音斯格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5000年的灿烂历史,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宝库,更留下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是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和具体实践,对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开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大幕。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结合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等重点工作、中心工作,正确认识和看待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晚的短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充分发动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合力,深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在有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渐完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非遗传承增添新活力

海西州已建成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承基地)2个、省级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10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36个,打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1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6家、省级青绣工坊4家、省级青绣培育企业6家、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基地3家,同时申报实施第一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6项。

(二)非遗名录体系日益健全

目前,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分别是: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那达慕、蒙古族民歌、传统牛毛帐篷编制技艺、德都蒙古全席、中医诊疗法、蒙古族服饰。现有蒙古族祭敖包、蒙古族刺绣、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海西藏族民间谚语、天赐骏马传说等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12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全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已故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代表作传承人45人(已故6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65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一)完善顶层设计,凝聚保护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无形的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近年来,青海省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为全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定准了基调、找准了路径。按照系列政策文件精神,海西州政府积极响应,2007年建立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先后组建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审委员会和海西州非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坚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保护、守正创新,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有效推进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二)促进传承培养,夯实保护力量

1.开展专项培训。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业务工作人员、传承人、民间艺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力量,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有针对性地连续开办海西民间花儿、民歌以及刺绣、皮雕和牛毛帐篷制作等专项培训班20余期,上千余人接受培训,覆盖全州文化业各领域。

2.开展基层培训。各市、县、行委举办多期刺绣和民歌、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培训班,鼓励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和公益组织,依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宣传及开发利用。

3.开展业务培训。申请专项培训资金,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办了海西州摄影技能提升培训班。依托对口援建平台,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了海西州群文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业务人员、传承人培训班,进一步加强全州群文干部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业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群文干部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业务人员业务能力。

(三)筑牢民族认同,深挖文化内核

1.保留原真性。建立健全以德都蒙古为主体的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体系,客观真实记录德都蒙古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和传承脉络。2016年,海西州获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德都蒙古(海西)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2.注重全面性。在以往德都蒙古文化保护成果基础上,深入挖掘、分门别类、系统梳理、整体保护、完善机制、集中展示、推动传承,使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活态化、实物化、成果化、生活化,实现保护区“项目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

3.注重认同性。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保护德都蒙古文化资源,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切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了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四)优化多措并举,构建传承格局

1.场所的打造。2021年,邀请民族刺绣、木雕、毡绣以及曲艺、花儿等23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入驻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打造传承馆、那达慕主题文化馆、青绣馆、体验馆、文化展示长廊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载体,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搭建德都蒙古文化传承保护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力水平。

2.品牌的打造。近年来,海西州连续举办“柴达木之夏”文艺汇演、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周、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那达慕大会、智格鲁如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开展了“花儿会”“祭敖包”“赛马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做到了活态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海西州积极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非遗品牌,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依托实体店+电商网络平台,成功举办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进一步扩大了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群众收入。

3.成果的保护。圆满完成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和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根”普查(书籍)工作和蒙古族婚礼、汪什代海婚俗、海西蒙古族刺绣等数字化保护工程,先后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编著出版了《柴达木民间文化》《海西那达慕画册》《天峻藏族拉伊》《汗青格勒史诗口头传统文化》《德都蒙古民歌精选》(CD)等非物质文遗产类书籍和光盘40余本(套),让古老的非物质文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进一步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

(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保护氛围

1.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深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的文化根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与中小学教育有机融合,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优质文化资源提升在校学生美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海西州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在各市县民族中学开设民族棋类、乐器类等兴趣班,在初中、小学开设书法、声乐等兴趣课堂,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同时拓展了校园文化内涵,丰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2.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多形式、全覆盖。海西州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组建5支“文艺轻骑兵”团队,团队成员均来自海西州各基层,自创自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文艺节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提高了老百姓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培育发展滞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乡村振兴、旅游产业结合不够,在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方面还需加强,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价值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保护管理体系待加强

就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现状看,存在以下问题:资源保护、传承展示、宣传推广、合理利用和政策制度五大体系相互衔接不够。对一些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缺少针对性管理。对文字、图片等资料的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三)专业人才匮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依赖于传承人的培养培育,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大多都在外求学、工作,留在本土潜心学习本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越来越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断代的现象。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议

(一)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

积极主动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支持和投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加大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放宽准入限制,拓宽筹资渠道,努力构建多元文化事业投入体系。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力度,增加农村牧区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牧区)流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

深入挖掘海西州丰富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开发重点,以文化创意为基础,以国家、省、州、县四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委托培养、联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技艺展示、培训讲学、创作研究、交流合作、技艺创作等多项活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形成以业聚才、以才兴业、人才辈出的良好人才环境。

猜你喜欢
海西州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