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立自主的文化意义

2023-01-05 13:23:49侯文莉
邓小平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民族文化

侯文莉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联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的:“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7页。这两段论述都指出了独立自主的重大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独立自主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独立自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核,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独立自主的内涵及表现

独立自主是主体在处理与外部环境关系时的一种原则和状态,即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不受外界环境控制的选择。它强调以我为主的主体独立性,也强调自我决断的自主性,是一种独立不惧、自我为主、自主自立的原则和精神。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家利益、政党利益等问题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多有运用和体现。

政治上,面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就强调要保持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独立性。1938年11月,他明确指出,要“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9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拒绝成为苏联的附庸。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也有自己的明确立场,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总结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后来,邓小平又强调:“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经济上,为了解决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不能像国民党那样专门依靠外国人,我们党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6页。。抗战胜利后,他又强调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32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3页。新时代以来,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77页。。习近平指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40页。

外交上,面对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失败的大势,以及美国可能采取的报复,毛泽东告诫说:“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5页。这为后来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后来他又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道路。”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43页。

总之,作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原则,独立自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中有广泛的运用。正如习近平总结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⑨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3-64页。“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⑩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4页。

二、独立自主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保障

独立自主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保障。这里的独立自主主要指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旧有的技术、政治、思想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中国人民首先是在器物层面感觉不足,进而从制度层面感觉不足,再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上感觉不足。在对比、反思中产生了近代以来文化上的一大问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出路,也即是中国的前途何在。

围绕中国文化的出路,形成了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派。前者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则主张要全盘西化。就前者而言,在关于中国旧有文化的认识上,代表性的观点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中学是“体”,而西学只是“用”,中学西学并不是同等重要的,“中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文化本质所在。“中学为体”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中国人独特标识、自我身份确认的意义,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地位。而“中学为体”的现实目标和意义,就是要维持清王朝的统治,这与时代大势是不相吻合的,当时的清王朝摇摇欲坠,日益腐朽、反动,其统治后期还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投降卖国,使中国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政治经济地位,丧失了国家主权。这样的清王朝必定要被推翻。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何谈中学为体,何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呢?

同样的逻辑,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论者,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出现的困境,认为中国在文化领域中“消失”了,这种失望至极是他们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他们希望以此重建中华传统文化,恢复民族文化自信心。但是,“中国本位文化”在现实中被国民党所利用,以实现其政治统治和文化统治的目的。从其要维护的实质对象看,实际上把国民党政权作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主体。历史证明这是错误的。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发展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文化的生存发展就会出问题。因此,当一个政权不能在政治和经济上实现独立自主时,就不可能成为代表民族的主体,更无法确保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此外,还有一种主张,就是从精神文化层面讨论文化或文明的主体问题。这种观点认为要复兴文化,须从心性发展做起;要复兴民族,须从提高个人素质做起。这样把中华文化复兴建立于心性基础上的努力显然是片面的,甚至可说是本末倒置的。离开了政治和经济主体的自立自主,文化复兴仅从个人心性上用力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是文化上独立自主的前提,国家和民族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也是文化主体性构成中的基本内容。只有在政治和经济独立自主的基础下,文化才能有立足之根基;只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主自强,文化才能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反帝反封建为目的,就是要在政治和经济上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从政治和经济上创造前提条件,使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得以维护。有了这个根本前提,中华文化才能在风云变幻、险象环生的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求得生存、重建和发展。

三、独立自主是中华文化延续性的保障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具有延续性的文明。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以其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历经风风雨雨的考验而巍然屹立、生生不息。探讨其生生不息、持续不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独立自主性。

中华文化产生于中华大地上,其本身是自发自生、独立产生的。夏鼐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提出用考古学研究我国文明起源需要探索三种标志性遗存,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中心的城市、文字、冶炼金属。文中指出:“从最新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的分布地区及其相互关系与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中国文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本身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排斥在发展过程中有时可能加上一些外来的因素、外来的影响。根据考古学上的证据,中国虽然并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中国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夏鼐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2页。中华文明是“独自发生、发展”、“土生土长”的,其中就内蕴着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更为我们理解独立自主精神提供了更多的佐证。

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创文德之风,孔子加以“损益”、提倡以德治国始,古代中国的仁德文明、礼乐文明就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历经千年而未曾改变,其间最大的文化事件是东汉魏晋时期传入了印度佛教。由于佛教西来,与本土儒家义理有诸多不符,而受到时人的抵制。佛教与儒家思想相互碰撞、交锋及至唐朝,韩愈提出了“道统”论,希望维系儒家道统,批判佛教。韩愈认为,如佛教的“法统”一样,儒家也有自己一套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传授谱系,谓之“道统”。韩愈认为自己有使命恢复和发扬儒家道统,阐扬儒家纲常名教,延续和加强儒家思想的主干地位。韩愈道统论维护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主导地位,对后来宋明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再次复苏和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韩愈为代表的独立自主意识,就没有儒家思想的再次复苏;没有这种中华文化的本位意识、捍卫中华文化主体的精神,中国文化就可能面临被湮灭的危险。当然,独立自主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吸纳新鲜事物,吐故纳新的主体是自己。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的:“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707页。这就充分体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独立自主的精神,也表明独立自主是中国文化能够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基础性前提。

四、独立自主是中华文化民族性的保障

独立自主内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面对人与社会、世界、自然的诸多矛盾,中华文化提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外在环境的诸多羁绊、诸多限制,中华文化提倡独立不惧、自我作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周易》的《乾》卦象辞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6页。、“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3页。,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41页。的大丈夫气概,都是一种不为外界所动、以我为主、由我做主的主动精神与主体意志。

中华文化内蕴的独立自主精神既体现在个人面临外在环境考验时的自我决断、自主自信,也体现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外来考验时的自我决断、自主自信。而近代以来的危机更加凸显了独立自主精神的意义。“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④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5页。,其核心是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其表现就是处理好西方强势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清王朝统治后期被动的思考,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的主动回应,都围绕一大主题,这就是在中西日益交往密切后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如何维护文化的民族性的问题。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化衰落,有观点认为中国既有文化已经落后了,应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西方模式。这显然不是立足中华文明的时代更新,而是切断中华文明的脉络。如此的文明如果实现,只能是消弭中华文化甚至消弭了中华民族,是绝对不可行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否认了文化的民族性,否定了中华文化独立自主发展的千年历史事实,也否认了中华文化存在着普遍、恒久的合理价值,否认了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标识的独特意义。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同样的论调,资产阶级自由化以西方文化为先进的、开放的,中国文化为落后的、封闭的,因此须与传统决裂。这种无视中华文化民族性的观点,既不合乎文化本身的特性,也不尊重中华民族的情感,是注定行不通、要失败的。

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进程也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原则,才从根本上捍卫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①《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4-345页。这种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强意识源于对中华文化民族性的坚守。同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坚定地指出:“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1页。他也大力倡导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独立自主地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0页。他进一步总结指出:“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④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3页。

五、独立自主是中华文化世界性的保障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独立自主,这是因为独立自主的中华文化才具有自身的特性,区别于别的民族文化,拥有别的民族文化所缺乏的价值与内容,这是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基础所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独特的为人处世经验、独特的待人接物经验、独特的生产生活经验。中华文化就是这些经验的累积与概括。例如,中华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具有和而不同、群体和谐的倾向,而西方文化则崇尚个人至上,强调竞争、优胜劣汰,追求个人自由、权利实现,这与中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可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正因为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其美,因此,才能相互交流、沟通、互鉴,这是构成文化世界性的基础。也可以说,文化的世界性就体现在这些各具特色、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中,也只有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特色,构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只有各种文化类型的积极健康发展,才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从当代看,全球化时代独立自主对于保障中华文化世界性也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界的经济、贸易、投资、金融使全球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态势。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种文明之间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带来了生活的便利、生产效率的提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们相互依赖、相互交流,商品、物资、资本、人力不断流通往来,全球化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全球化也存在着问题,这就是它容易磨蚀人们之间的差异,带来文明交流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同质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入,可能带来对本民族的文化冲击,影响、冲击、消弭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文化。因此,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与效率的同时,可能也带来民族特色的弱化,甚至消失。不可否认,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以其经济上的强势为后盾,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或影响。我们融入全球化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文化打交道,这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是正常的,但是以此消弭、否定自身传统却是不可取的,这种丧失民族性的文化选择最终不可能走向世界。因此,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只有立足自身、保持特色,才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从历史来看,中华文化曾经因其独特的道德理想追求影响过西方,赢得过推崇。莱布尼茨曾经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于文明的欧洲,并且在人数上和国家的治理上远胜于文明的欧洲。在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有一个极其令人赞佩的道德,再加上有一个哲学学说,或者说有一个自然神论,因其古老而受到尊敬。”②何兆武、柳卸林:《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3页。。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实践产生的新文化为第三世界殖民地反压迫、争取独立树立了典范;改革开放实践产生的新文化为社会主义不发达国家走向富强提供了借鉴;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产生的新文化也必将为全球化时代东方文化的崛起树立榜样。这是中华文化世界性的表现,这样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独立自主的原则与精神。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