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保护中的问题

2023-01-05 12:05符欣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牧民草原政府

□文/符欣然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上海)

[提要]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并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草原景观格局与文化格局遭到破坏、牧民人数日益减少等现实问题的产生,草原文化也遭到严重侵蚀。保护意识的忽视、法律制定的缺乏、资金保障的缺位以及监管机制的缺失等因素共同造成上述问题的产生,要从加强草原立法专项监督、成立文化专项基金、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对草原文化的保护,完善政府责任的履行。

引言

草原文化是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草原居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体现着自然性、民族性等突出特点,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与组成部分。草原丝绸之路又称为草原之路、草原通道,是丝绸之路体系中形成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沿途路程最远的通道,也是连接亚欧大陆、促进亚欧协同发展的平台。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与生态价值不言而喻,并且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整个“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有重大意义。草原文化是连接草原地区居民的纽带,也是维护草原丝绸之路稳定和谐的重要一环,草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从草原文化的内涵阐释出发,通过根基、主体、核心理念与主要内容四个维度分析草原文化保护中的现存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草原文化保护中的政府责任措施,这在建设草原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指在草原这一特定区域内,各草原民族在长期生产活动中所创造形成的一种极具草原特色,并与草原生态系统相适应、融合的特有文化。作为我国三大主源文化之一,草原文化体现并传播着“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彰显着民族性与自然性两个突出特征,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基于前文研究,笔者认为对草原文化进行内涵阐释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出发:一是根基;二是主体;三是核心理念;四是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天赐的草地生态系统给草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孕育基地,牧民是草原文化的创造者与主体,他们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将草原文化通过游牧文化这一主要内容展现出来。

(二)政府责任。关于政府责任的概念,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学界也未有统一观点,但学者统一认为政府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政府责任认为政府有满足“民众市场需求”的职责,不同政府部门或组织应对不同层级的民众需求做出回应。狭义上,政府责任与法律责任意思相近,认为政府有制定法律条文、监督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保护公民利益。

本文认为政府责任是政府为了保护公民利益、满足公民需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惩罚奖励等方式来约束公民行为的职责与义务。同时,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在违背法律时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草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若没有责任观念的制约,政府很可能会造成权力滥用或渎职失职,致使草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二、草原文化保护中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草原文化的内涵,本章依次从草原文化的根基——草地、主体——牧民、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内容——游牧文化等四个维度来描述草原文化现存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

(一)现存问题

1、草原景观格局和文化格局遭到破坏。随着集约式、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和养殖业快速发展,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将传统的草原生态系统打破。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牲畜粪在千百年来一直作为重要的草地肥料养分的存在,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下,化肥的出现使牲畜粪被完全取代,甚至成为污染源之一。随着草原承包、舍饲养殖、禁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等政策被牧民普遍接受,草原传统的景观格局被逐渐打破,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消失殆尽,因此农牧结合——种养结合这种延续几千年的草原文化格局也被彻底改变。

2、牧民人数日益减少。草原承包草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工厂养殖方式替代了过去游牧分散养殖方式,许多牧民的游牧本领以及马具、牛具、套马杆、蒙古包等工具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再加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以及现代文明的吸引,许多草原上的年轻人向往外界的生活,草原上仅剩一些妇女孩子和老人,传统村落也已破败不堪,更是丧失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牧民是草原文化的主体和传承的主要对象,牧民人数的减少是草原文化传承保护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遭到侵蚀。一方面为了效益最大化,某些草原本土畜禽品种因为产出低、成本高等原因遭到牧民舍弃。据调查显示,近20 年来,我国已经有20 多个本土畜禽品种绝迹或濒临灭绝,百余品种数量急速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某些高产的外来畜禽品种被广泛养殖利用,造成草原牧区牲畜品种单一化、模式化。另一方面为了追逐高利润,草原上过度放牧、严重超载等行为逐渐增多,草原退化沙化也越来越明显,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渐遭到侵蚀抛弃。

4、强势文化的渗透令游牧文化处于劣势。现代文明的融入给在草原生活的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进步,然而在长期游牧生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游牧文化逐渐被淡化。草原上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向往和追逐现代文明,传统节日仪式、语言文字、文学表演等逐渐被形式化和格式化。例如,以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为题材的蒙古族胡尔沁和朝尔沁说书艺术,曾在当地备受关注,然而随着这一地区蒙古语言的流失和现代传媒的发展,胡尔沁和朝尔沁说书艺术展示空间逐渐缩小,并且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

(二)原因分析

1、保护意识的忽视。草原地区一直作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存在,在此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直将经济建设与生产发展作为该地区的首要目标和主要追求。再加上我国政府一直以GDP 水平和税收额度等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为了在考核中取得较好政绩,地方政府难以将草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放置重要地位,或者说仅仅将草原文化视为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而忽略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把保护原生态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上升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来认识,因此也缺乏对草原文化保护的整体规划体系。

2、法律制定的缺乏。近年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草原法》等政策文件,对草原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第一,政策较为宏观、笼统,可操作性有待提升。在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方面,缺乏具体的政策。第二,文化保护管理部门多头化现象严重,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第三,内外部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缺乏监督与反馈。

3、资金保障的缺位。2018 年,内蒙古文化与传媒支出达到94.3 亿元,增长幅度较大,但与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省市相比,政府对文化事业费用的投入力度差距依然较大。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底子薄,文化服务成本也较高,这些劣势与现实问题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率很难在短时期见效,更是需要政府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

4、监管机制的缺失。草原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得到监管,但是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过度关注经济价值,而忽略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意识到文化多样性是关系到民族安全生存的基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没有行使监督职能;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只重视经济利益,而没有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则来约束过度的商业化行为,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和监管体系,因此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加强草原文化保护中政府责任的思考

(一)加强草原立法监督。第一,建立健全草原文化发展的相关法规制度,并且制定好发展规划,增强各项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及时、有效执行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制定适合草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设计、规划、出台符合现状的法律法规,进而使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第二,草原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此保护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相关法规及公共政策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应主要以地方立法和区域公共政策规制对草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预防和惩治破坏草原文化资源的活动。第三,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进一步加快有关草原文化遗产的立法进程,完善立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积极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开展相关立法内容的民意调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成立文化专项基金。2006 年,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梳理、保护、传承、发展为宗旨的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公募型专项基金会。它的成立有利于集合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传承、保护、弘扬、发展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此成效和背景下,未来政府还应当建立其他专项基金,如草原文化保护贡献者奖励基金、草原人才培育基金、草原文化民俗发展基金等,各基金相互扶持,构成关于草原文化保护的完整而系统的基金链。

(三)健全人才发展机制。第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普及地区民族文化教育,发挥各级普通院校、艺术院校的基础作用,在做好基本文化人才的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对中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第二,完善人才聚集机制。建立健全引才引智绿色通道,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在具体的工资、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努力消除束缚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到民族地区发展创业。第三,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当前现实,要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文化人才分配、保障、激励体系,逐步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能够体现价值、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文化人才合法权益的评价激励机制。

(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北方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差,可利用资源有限,由于部分草地沙化,退牧还草、限制牲畜数量等措施使得牧民变相“失地”,基本生活来源失去保障,生活质量下降。根据草原牧区牧民收入来源中近一半来自政府各项补贴、牧民实际生产经营性收入基数少的特殊情况,牧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基金缴纳比例应该做出调整,主要是政府建立牧民保障机制,提高牧民养老金额度和医疗报销比例,扩大医疗报销范围和种类,确保失地牧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等。这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也可避免“制度失效”现象的出现,防止因贫困原因被迫放牧行为的出现,确保退化草原得到恢复。

猜你喜欢
牧民草原政府
讲解《草原图》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可可托海的草原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