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收入分配研究范式演进及其理论创新

2023-01-05 11:14:04
关键词:共同富裕差距分配

权 衡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那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而更好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中提出共同富裕的新目标?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究竟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特别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过去理论界主要关注和研究收入分配及其差距大小问题,现在却转向共同富裕研究?从研究收入分配到关注共同富裕,具有什么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价值?共同富裕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展开深入分析。

一、从收入分配到共同富裕:研究范式演进及其理论创新价值

从收入分配研究到共同富裕主题,是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转变既是研究范式的演进,也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十分有必要从学术学理研究视角对此做一些梳理和分析,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共同富裕主题的认识。

1.收入分配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传统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乃至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关注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把生产与分配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展开分析,特别是从一开始就坚持从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研究出发,也即从“四环节论”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内在规律。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四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循环出发,提出分配环节和分配问题的重要性。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问题及其在国民经济畅通循环中的重要性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刻的启发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始终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进而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形成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异化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两极分化理论、剥削理论;马克思从分配问题出发,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收入分配两极化的内在矛盾,也为其后来提出的“两个必然”的结论奠定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实际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也都系统研究了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李嘉图还明确提出收入分配是政治经济学的主题,为此建立了三个阶级分配模型,系统研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等都分析了收入分配问题。他们曾经指出,全部经济学关注两大主题,一是收入和财富如何增长,二是收入和财富如何分配。前者从资源配置和效率出发研究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后者从社会福利和公平正义问题出发研究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但是,从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以及重点内容演变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是把财富和收入如何快速增长作为其重要的内容来开展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还是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实际上都是关注收入和财富增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在他们看来则是一个自然变化或者是所谓“涓滴效应”的过程或者结果;即使有一些涉及收入分配的研究侧重理论分析,也基本上是从微观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即要素价格行为、社会正义和福利等视角予以关注。发展经济学虽然也关注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提出所谓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也基本上是从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分析,形成的所谓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性”认识。这些分析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对分配问题的研究,实际上主要还是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差距大小及其自然变化“规律性”等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收入分配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分析和研究实际上还是就分配问题谈分配问题,就收入差距问题则主要分析差距大小问题,忽略甚至回避收入分配问题背后的制度根源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矛盾,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对收入分配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传统和科学方法,造成人们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简单化思考,容易形成仅仅围绕收入分配或者差距大小问题进行简单化实证研究的倾向。

2.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对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范式,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演变。计划经济时期主要讨论经典的按劳分配理论,到后来进一步探索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手段和方法等。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实践不断探索和深化,我国也开始进一步讨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如何建立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先后形成落实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与此同时,也逐渐提出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并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涉及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基本都是从收入分配制度入手,分析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的实践和发展,应该说对分配制度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整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以及部门行业等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和研究热点。从研究方法来说,学术界大量吸收和借鉴国外主流经济学关于收入差距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形成了大量的收入差距实证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包括功能性分配、规模性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收入差距实证分析、贫困化与减贫、基尼系数等很多概念、工具大量被引入和使用,这也深化了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积极接轨和对话交流。

但是也要看到,无论是关于分配制度的理论分析,还是后来关于收入差距问题甚至分配不公等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就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来说,实际上都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上仍然存在就分配问题谈分配问题,没有紧密结合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生产方式来分析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质,分析逻辑的不足之处在于割裂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内在关系,仍然是“增长归增长,分配归分配”的一种“二分法”的思维范式。二是没有真正把握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主体性问题,即缺乏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最终是为了谁”的问题的科学回答,因而很容易陷入简单的“公平”与“效率”的价值争论,导致实际的政策选择陷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悖论中。三是在涉及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研究时,部分研究和讨论简单化照搬和套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概念和方法工具,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分析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本质属性研究,从而长时期陷入差距究竟是大还是小等的一般性问题或者技术问题的争论。笔者以为,在经过四十多年收入分配改革实践发展与理论探索研究之后,需要从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去认真梳理、回顾和反思我国收入分配研究,这对深化认识共同富裕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3.转向共同富裕新命题: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新范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提出要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发展。笔者认为,从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差距大小以及收入分配政策为主,转向关注共同富裕重大主题,提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变,更是一个重大发展理念的转变,这背后也孕育着我国分配问题研究和分析范式的创新和演进。

如前所述,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全方位深入思考和研究。从我国收入分配实践和政策发展来看,从共同富裕发展视角审视收入分配问题,有助于跳出分配谈分配,跳出就差距大小谈差距大小,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转向。

一是有助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以及社会生产总运动过程,全面看待和分析收入分配,推动收入分配分析和研究重新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畴和范式上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坚持从社会生产总运动的“四环节”理论入手,本身就是把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把收入分配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矛盾运动总规律和事物发展的总联系出发,全面考察分配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今天我们分析共同富裕,本身就是要遵循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运动规律,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出发,深刻认识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的利益关系、利益主体以及制度属性等,因此不是单一地看收入分配或者差距大小问题,而是系统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以及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问题。因此,提出并深化共同富裕研究,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二是有助于从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统一的视角,科学全面地分析收入分配问题,推动收入分配研究摈弃传统的“公平”与“效率”孰优孰劣的争论。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有一个先天性的缺陷和不足,就是认为公平和效率不可兼得,二者只能选择其一,结果导致现实的发展和政策始终围绕公平和效率而摇摆,甚至只关注如何分好蛋糕,忽略了如何做大蛋糕。笔者以为,提出共同富裕问题,实际上是把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统一起来,从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出发,更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共同富裕既考虑了经济发展是收入分配的物质基础,也考虑了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二者相互依赖,形成一体化互动关系。从这个意义出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统一。

三是有助于从人本主义价值和人民性特征出发,思考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利益主体问题,更加科学地认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导向问题。过去我们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只关注分配多少和差距大小,却容易忽略为谁分配、谁来分配,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分配问题,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把劳动者的自身利益作为重要的价值和人性关怀,提出无论是生产,还是分配,等等,都需要最终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今天我们提出共同富裕,恰恰强调的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全面富裕,这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实践性的价值和追求,也真正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科学地回答了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的主体性问题,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和人本主义追求。

四是有助于从动态和长期发展视角全面看待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防止对收入分配问题作静态化、短期化分析。过去我们研究收入分配,尤其是通过实证分析和统计结果看收入差距、劳动者报酬大小以及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等,这也十分有意义;但容易对收入分配问题形成一种静态的、短期的甚至是分配结果导向的分析,这种分析虽然对于人们认识某一时点、某一区域或者某一行业等收入分配或者差距大小有一定的价值,但缺乏对收入分配长期的动态的分析,未能对发展趋势性作出判断。共同富裕命题有助于从发展过程的视角,尤其是高质量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系的视角,思考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内在的动态的、长期的趋势性的演变态势和内在规律,从而避免对收入分配的长期问题或者目标导向进行简单化或者短期化的应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收入分配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共同富裕有着比收入分配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收入分配研究转向共同富裕研究,也是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一种科学回归;深化对共同富裕的重大主题、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也必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发展和不断完善。

二、从“先富后富”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与理论内涵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共同富裕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立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出共同富裕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思考共同富裕,离不开先富、后富及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实践探索和理论判断。

1.先富带动后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具体运用

共同富裕与先富后富以及先富带动后富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全面分析和思考共同富裕离不开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和“大政策”。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还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邓小平称之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实际上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一是所谓先富,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为了摆脱贫穷,不可齐头并进地一起脱贫而同时走向富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因此,先富后富和共富论,体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大局意识和“渐进”特征。二是所谓 “先富带动后富”,是指鼓励并设法让先富起来的人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特别是先富起来的可以通过进一步投资经营、发展经济,为后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帮助他们也富起来。三是所谓“共同富裕”,是指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奋斗目标。

值得指出的是,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不平衡发展规律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发展最大的国情之一,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共同富裕发展显然不具备条件。因此我们提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不平衡发展规律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并具体运用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重大理论成果。事实证明,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为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内在激励机制以及活力和动力。

2.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

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始终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规律。共同富裕可以从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富裕”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与发展,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分配的物质基础;“共同”则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指各类社会群体、劳动者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要实现全面、共同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甚至贫富分化。因此,共同富裕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基础的客观条件,也体现了社会生产关系运动的内在要求和上层建筑的现实需要。其次,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这完全顺应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运动的内在要求。因此,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贡献。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社会主义发展和本质来看,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首先,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人平等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重大的价值原则和理念。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之所以区别资本主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其能够深刻批判资本主义两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不平等,强调以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替代资本主义不平等理念及其生产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追求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次,坚持共同富裕原则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多次强调共同富裕问题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毛泽东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提出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强的,一年一年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就是共同的富,这个强,就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也曾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新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明确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权衡.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N].文汇报,2021-06-30(27).。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战略或者政策性选择,本质上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极化问题,为防止出现两极化和剥削问题奠定了重要的体制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必须坚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其客观要求。先富是针对传统体制下存在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弊端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高效率发展的分配体制,鼓励勤劳致富者的创造热情、积累动机和自我发展愿望,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最终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而共同富裕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奋斗目标。其次,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思想,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从表面上看,先富注重效率,共富注重公平;但公平不等于均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对依靠诚实勤劳致富的首肯与认可,是一种含有公平的效率。同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富。最后,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思想,也体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根本要求。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是实现先富的有效途径,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则是从先富走向共富的有力保障。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才能率先实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经济高效率发展。但市场机制及其富裕并不会自发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更不可能自动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建立社会政策体系,确保初次分配公平和再分配公平。

5.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重要论断把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发展内在的关系揭示了出来,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人类现代化的道路有多种多样,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新特点,而不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化,也不是只有物质文明的“现代化”甚至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的“现代化”。纵观今天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收入差距扩大,社会贫富分化,现代化发展表现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或者某些方面实现了现代化,而不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体现共同富裕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密联系,因此必然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我们提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收入分配和差距大小的问题,而是关系全体人民能否实现共同富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选择问题。

6.共同富裕是“三新一高”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新一高”的发展大逻辑决定了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新发展阶段来说,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从现代化国家的任务、目标来看,共同富裕也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从新发展理念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内在地决定了共同富裕的属性和要求,特别是要解决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的发展必须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这本身就包含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等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新理念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共享发展明确要求并引领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体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说,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定了必须实现共享发展,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发挥内需战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引擎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更是需要通过加快实现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来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带动国际国内双循环。因此,只有坚持“三个新发展”的大逻辑,顺应“三个新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关注若干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同时,这项工作也不能等,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同时,习总书记也明确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习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和现实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来看,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必须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重要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关系。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仍然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而且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辩证地看待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甚至简单替代,不能说因为共同富裕,就不允许先富。要看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标,关键是要先富带动后富。所以,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推进先富更好地发展,加快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上来。因此,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将长时期统一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之中。

二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共同富裕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统一的框架分析和研究增长与分配的相互关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尤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化高质量发展以及全球化等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也必须正确地看待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影响和作用机制,真正实现“边增长-边分配”的发展模式,防止出现“先增长-后分配”或者“先分配-后增长”的模式。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是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而不是无增长或者无发展的单一的共同富裕。

三是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走出传统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认识误区。共同富裕的逻辑是强调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既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率最大化,也要实现社会公平,这就要求一次分配既要强调效率,也要强调公平,尤其是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二次分配既要强调公平,也要强调效率,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财政转移支付资源等实现高效配置,因而共同富裕是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统一,也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四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分配与道德分配的关系。共同富裕要发挥好一次分配即初次分配手段、二次分配即再分配手段等经济分配的调节作用,确保经济分配高效和公平。同时共同富裕也要调动三次分配即道德分配的机制和作用,发挥社会慈善和捐助等有效手段对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制度安排,但三次分配是一种道德行为,体现为社会慈善和捐助行为,要大力提倡和积极鼓励,但并非是强制性制度安排。

五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共同富裕既要强调经济公平,实现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和区域协同发展,行业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财富差距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是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视角而言的;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教育发展、医疗保障、就业增长、公共服务、社会政策、民生兜底等出发,立足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确保发展起点和条件的公平,这对促进共同富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六是正确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任何分配方式只不过是生产方式的结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所有制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此,我们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推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加快收入来源多元化发展、规范化发展,依法保护一切合法收入,规范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新格局,为共同富裕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七是正确处理好收入流动与收入分配关系。共同富裕既要关注收入分配,也要关注收入流动。与静态的基尼系数观察收入差距大小的静止状态不一样,收入流动主要是看长期发展中收入分配的趋势,因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有利于观察共同富裕发展的长期趋势。即使从短期来看,不同的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较大,甚至出现收入极化效应,但是只要长期来看,高低收入群体的“位置”可以变化,特别是原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出现向上的位置流动,就表明这样的收入分配是合理的,至少低收入群体不会一直处在低收入阶层的位置。这就比静止、短期地观察收入差距更加有意义,从收入流动视角,我们可以观察到低收入群体,有多少比例、多长时间进入高收入群体,可以判断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共同富裕程度。从长期来看,收入流动则可以消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等,也意味着共同富裕程度的改善。为此,要积极创造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的条件,为促进收入流动创造均等化的机会,在收入流动中实现共同富裕(2)权衡.加快收入流动,促进共同富裕[N].浙江日报,2022-05-16(7).。

八是正确处理好收入差距与分配不公关系。共同富裕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长期问题,更是一个战略性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共同富裕既有收入差距问题,也有差距背后的分配不公的体制机制因素。就缩小收入差距而言,既要看到由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劳动生产率带来的差异,客观上形成的收入差距,因而也是一种合理性的收入差距,又要看到由于收入分配体制机制不顺、规则规制不完善、机会不平等以及某些不合理不合法因素导致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这实际上是收入分配不公。因此共同富裕既要着手解决一般性的收入差距,更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发挥有效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全面消除分配不公,从更深层次上解决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总之,从收入分配转向共同富裕,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范式转型,更是一个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推动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差距分配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