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诗涵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网络浪潮奔涌,从文字时代逐渐过渡为读图时代,再到更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时代,读者由被动接受的“受众”角色转变为主动传播的“用户”角色,成为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一环。这导致传统纸媒的发展遭受相应打击,在此阶段,传统纸媒开始重新自我定义并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在互联网科技的支持下,不少传统纸媒选择了更多样化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它们通过利用社交媒体、门户网站以及网媒联合等方式实现多样化转型。
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60亿,占整体网民的75.2%;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占整体网民的93.4%[1]。新兴媒介发展必定产生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短视频、数据新闻、H5新闻等可视化新闻传播形式也助推传统纸媒发生巨大改变。新媒介的诞生,所带来的是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开发性,散播效能也显著提升。一个看似微小的事件,借由新媒体的多次发酵、裂变传播,很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事件。
新兴媒介与传统纸媒二者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陷。具体来看,传统纸媒虽然有着成熟期的媒体传播经验,不过由于宣传手段以报刊为主体,受众面不甚广,且与目标受众人群之间缺乏精准交流,因此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用户反馈。此外,由于印刷耗时受限,传统纸媒的传播时效性大打折扣,故纸媒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常常以内容深度见长。而新媒体胜在消息传播速度比较快,且传播形式丰富多样,能够体现资讯的即时性特点。不过由于对消息真实性审查的不严格,使得报道内容本身的权威性受到一定影响,容易误导受众。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赋予了受众参与社会事件、交流讨论的权利,网民可以合力推动议题的未来走向,这也使得传统主流媒体设置议题、垄断话语权的中心地位受到威胁。随着新媒介的进一步变革和发展,传统纸媒的地位必将进一步受到影响。基于此,传统纸媒的融合转型势在必行。
相对于传统纸媒,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媒介传播方式,成功占领了大量的媒介市场,它的优越性如下:一是网络资源丰富,新型媒介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对网络资源进行迅速整合,能够为受众带来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二是时效性强,一些重要、繁杂的资讯而且能够形成信息网络并同步广泛扩散。一般来说,一个新闻事件往往在出现之后没多久便可被报道,比起传统电子纸媒介迅速便捷。三是消息推送人性化,凭借智能推荐算法,当今新媒体技术能够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兴趣爱好等,并据此为其推送喜爱的消息,从而使用户有更加便利、更加快捷的体验空间。四是互动性增强,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够赋予用户新闻评论、点赞转发、用户间的互评互议等多项功能,新闻传播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五是用户体验提升,依托智能终端科技技术,新媒介资源能够随着使用者的移动而迅速移动,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意位置都能够完成对新媒介资料的查询。
新兴媒介技术蓬勃发展,不过由于庞大的信息网络资源和多元化的使用方式,在发展当中也曝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无法保障。大数据时代,数据呈爆发式增加,每位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复杂繁多的信息海洋之中,真伪消息混杂,假消息、炒作信息等不实信息常常被不法分子利用展开非法散播,迷惑受众。二是信息集中管理困难。由于信息内容复杂,且刷新速度慢,现有的技术手段往往使得信息内容管理简单化,因此不实、不良信息很难被发现或及时辟谣。三是信息内容的过度碎片化。资讯刷新速率过快,导致用户有时很难对这些资讯进行综合性解读。大量“标题党”新闻报道的出现博得受众眼球,而仅仅接受了一部分碎片化资讯,对信息的内涵理解也存在一定片面性的用户,可能对具体事件产生误解。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新兴传媒科技蓬勃发展,传统纸媒从业者应顺应时代潮流。构建“四全”媒体,要求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新闻事件报道时,实时跟进掌握事件全流程全要素;信息传播形式不拘泥于简单的文字和图片,而是以短视频、H5、VR、AR、传感器等多种新技术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立体化呈现,提升用户体验;信息传播分众化趋势进一步凸显,新闻媒体应将信息分发给需要的受众,从而实现精准传播。
对于传统纸媒来说,想要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从业者需要率先改变传统新闻报道思维。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传统媒体舆论导向的权威性。一般而言,受众能够及时从自媒体平台上获取一手消息,因此不具备时效性竞争力的纸媒可以从新闻挖掘的深度广度上着手。其次,随着多地报业传媒集团聚力构建传媒矩阵,报业记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某一新闻事件后,需要迅速进行信息整合,并及时通过文字、图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传统纸媒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与新媒介的深度融合过程中,报业记者首先需要转变“先报后网”的传统传播思路[2],让信息传播足够公开与完整。最后,传统媒体也要勇于突破平台的束缚,建立自己的新闻产品制造中心,利用多种传播介质共同实现信息发布,这也将会是未来纸媒发展的一个重要倾向与特点。
媒体深度融合,不单单存在于书面,而应该深植传统媒体从业者心中。自媒体融合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优质融媒体新闻作品涌现,其中不乏有许多诞生于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之中。纵观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融合创新一等奖作品《听·见小康》《“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创意互动二等奖作品《今天,发条微信一起点亮武汉》等一批优秀融媒体产品利用图文、视频、H5、长图、Vlog等多种呈现形式,立体式全景式地实现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展现了传统报人和传统纸媒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传统纸媒正全力向全媒体转型变革。只有全身心的培养兴趣、主动接纳学习新兴技术,并将技术工具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才能以技术为翼,通过全媒体、交互式、沉浸式的场景打造,构建能与用户共情的叙事空间,让用户如身临其境般感受新闻事件,参与事件传播全过程,增强用户体验。
新媒介的崛起,大大挤压了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面对严峻的生存形势,传统纸媒纷纷选择向全媒体迈进。然而,在实际转型过程中,不乏看到,尽管一些传统纸媒已经建立“报网端微”全媒体传播矩阵平台,但仍流于表面,不同媒体平台间的新闻报道尚未完全打通。同时,考虑到传统纸媒发展较早,相关运行机制、管理机制都相对成熟和固定。大多数的传统纸媒是依照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机制运行,层级规范,传统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3]。笔者认为,媒体融合想要切实深入进行,需要传统媒体在内部加以不断创新,借助灵活的运用策划宣传手法,使报网端微不同平台真正实现融合。当前形势下,数字化的新闻内容和产品不再是传统纸媒的附属品,而是作为新闻事件报道在进行信息内容传递时的主要产品,和传统报纸稿件同等重要。
此外,考虑到不同传播平台所面向的受众群体不同,因此报道侧重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当今社会,愿意品茗阅报的读者,很多是为了在读报中找寻一种沉稳与自在的生活方式,因此针对这类受众,纸媒记者往往需要报纸稿件在深度上多下功夫;而习惯于浏览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的读者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长篇稿件,因此针对重大突发事件,新媒体平台需要做到“短频快”,第一时间为读者梳理事件脉络。
各平台分众传播,依托不同平台进行内容生产的同时,新闻从业者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不同定位和信息传播方式,为读者带来不同特色的新闻内容。各平台汇聚强大的传播效力背后,为的是实现扩大自身传媒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目标。一些传统纸媒尽管已经认识到自身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趋势,但其媒体融合的认知还浮于表面,甚至不重视融合的方式方法,一味的想要借媒体融合“东风”进行商业经营,这无疑不利于其长久发展,也无法达到媒体融合转型的最终目标。
不论传播形式如何,决定传播力的最重要因素始终是传播内容。尽管当前受众的阅读习惯向碎片化转变,但这也带来信息泛滥的严重后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为传统纸媒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纸媒从业者应聚焦精品生产,根据传播平台的不同定位,生产独具特色的新闻内容。同样是关注同一件新闻事件,传统纸媒记者应在新闻报道深度、事件背景延展、后续跟踪报道、专家教授解读等方面多下功夫,为读者提供有权威、有价值的新闻内容[8]。
深度报道的篇幅较长,如何能够让人读起来轻松并有所收获,并非依靠看似“高深”的文字语言,而是注重文章细节和质感,以真实吸引人。例如,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媒体均将疫情期间涌现的感人事迹作为报道重点,但此类报道同质化严重,如请战书、疫情一线过生日等同一类型故事每天均有大量报道,报道内容特色不鲜明,记忆点少。但在此期间,也有一批优质的深度报道让人眼前一亮,如新华日报年轻记者所采写的《271人的特殊“冒险”》一文,聚焦疫情防控志愿者群里的人们,从选题、采访到写作突破了常规新闻稿件的条条框框,画面感极强的叙事风格让人感同身受。
写深度报道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对读者而言也一样,阅读一篇深度报道后,既帮助自己了解新闻事件脉络发展,同时也能够接收到作者在深度报道文字之后所传递的深度信息和精神内核。一篇足够真诚的文章,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堆砌,不需要先进的技术包装,却也可以打动人心,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地。有别于新媒体平台,深度报道领域是传统纸媒从业者需要牢牢守护的“战场”,使纸媒在当今媒体融合时代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支撑。
传统纸媒大多进行单向传播,缺乏与广大受众进行互动沟通的平台,也很难有效掌握广大受众对各新闻报道内容以及对议题设置的反馈信息。与传统媒体相反,各式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涌现,能够有针对性的制作传播一些受众所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一社交平台中看过一类讯息,此后该平台便会源源不断的推送此类讯息给自己。实际上,这是互联网时代推荐算法所致,推测用户所喜欢的内容并不断强化这方面信息推送,从而增强用户黏性,达到挽留和吸收目标受众的目的。
媒体决定受众阅读内容和兴趣的时代已逐渐远去,因此想要在新媒体浪潮中站稳脚跟,传统纸媒必须以“互联网思维”武装头脑。迫于报纸传播形式限制,传统纸媒多选择在报纸上刊登热线、电子邮箱等方式,向读者发出互动邀请,然而成效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应赋予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更多交流互动功能,如留言评论、线索爆料等栏目。此外,媒体所生产的各种新闻产品也要将互动性前置考虑,如几年前所大火的“一秒换军装”新闻H5产品、《G20小精灵GO》新闻游戏等,这些新闻产品的首要特点是互动感强。娱乐化的产品外表与严肃性的新闻内核融合,避免了时政新闻普遍所带给人的疏离感,让新闻作品在一次次互动中“追上”网络热度。
在媒体融合的新态势下,传媒行业正历经巨大变革。传统纸媒应迎难而上,在博弈中维护好自己竞争的优势,并迅速地顺应着数字化、移动化、便携化的大趋势,持续变革和创新。传统纸媒从业者也应具备全媒体思维,及时转变自身定位,学习并利用多种新技术使新闻报道呈现方式更多样化。在兼顾日常新闻报道的同时,纸媒记者编辑还需要在深度报道领域拓展天地,将自己在新闻生产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在细分受众的基础上提升彼此的互动性,探索出一条适合传统纸媒全媒体转型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