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以四川省为例

2023-01-05 08:43:12余孝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育人建设教育

余孝其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59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是教育内涵、外延、功能和服务的有机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是教育大省、高教大省,现有高校134 所、在校学生192 万人、教师14 万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决贯彻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四川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一、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推动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上开创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立德树人是贯穿其中的根本逻辑。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到“高校立身之本”再到“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决定着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谁培养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第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落实到“最小单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工作格局。第二,要把牢政治方向。高校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保证正确办学方向,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第三,要站稳政治立场。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第四,要强化政治认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高校师生深化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是坚持思想引领,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定盘星”。一要以新思想凝心铸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健全理论学习制度,推动新思想新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高校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二要用好思政课程“主阵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精心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思政大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深入实施“课程思政百千万工程”,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要筑牢思政工作“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书记、校长要带头联系基层单位,了解师生思想状况,提升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是坚持价值引领,回答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时代新人,关键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全过程,与学生的“三观”教育有机结合,立心立德、铸魂育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强化使命担当,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永葆爱国爱民之情,把矢志报国作为理想追求,立志成为祖国需要、人民需要之人。要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四有”好老师和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评选表彰,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强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鼓舞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充分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二、坚持突出学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在人才引领驱动上跃上新台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之本,也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高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对标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四川高校的学科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突出学科建设,强基础、优结构,彰显优势特色,瞄准世界一流,加快构建高质量学科体系。

一是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打造高峰高原。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要紧盯学科建设中的矛盾困难、薄弱环节、突出问题,抓重点、补短板,从学科特色、科研能力、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到2025 年,力争打造高峰学科30 个左右,达到国内学科排名前10%;力争打造高原学科70 个左右,进入国内学科排名前10%~30%;在国际可比领域,力争超过90 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约10 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二是加强学科分类指导,形成特色亮点。学科建设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强。重点是按照分类指导、分类建设的原则,以学科为基础,着力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实施一流学科递进培养项目,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争创一流,形成梯次建设、竞相比拼的新格局,带动全省高校学科建设整体发展。优先支持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加强对“绝学”、冷门学科的扶持,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抢占未来制高点,率先冲击和引领世界一流。强化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急需且整体水平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的学科建设,重点支持位于国内前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围绕主干领域方向,强化特色、扩大优势,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切实形成与四川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相匹配的高校学科体系。

三是加强人才引育培养,引领创新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四川作为高教大省,与高教强省相比还存在高端领军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我们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依托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支持培育一批一流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学科”。依托“全球青年学者论坛”“天府青城计划”等人才项目,培养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等教育在科研创新上实现新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牢记“国之大者”,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四川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使命,瞄准国家“卡脖子”技术领域,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形成更多创新突破点。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四川高校具备基础研究深厚的优势。2021 年,四川全省8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0%的自然科学奖由高校获得。高校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校要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加快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支持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发展。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发挥四川特色优势,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原理,加强集成电路、新能源、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核技术、航空航天、绿色双碳、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现代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攻关,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全面促进前沿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围绕量子科学、宇宙演化、地球科学、物质结构、脑科学、前沿基础新材料等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形成原创性、颠覆性和交叉融合创新。

二是推进平台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主战场。我们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基础研究方面,瞄准基础学科领域,布局一批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方面,瞄准优势学科、前沿新兴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形成关键领域核心支撑。在条件保障方面,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需求,围绕生态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站、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种质资源库,增强科技社会服务能力。

三是深化科教融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四川省高校鼓励科研人员走向科技成果转化“主战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但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成果转化率偏低、适用性较差、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问题长期存在。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推动科教融汇、协同创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协同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研和生产结合,构建从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链,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融通发展。持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人才、政策等要素保障,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推动大学科技园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功能,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建设,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人才,不断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

四、坚持发展需求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在服务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向。高校因服务国家战略而兴,国家因高校支撑而强。因此,高校要服务好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

一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国家的能力。当前,四川正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政策落地落实。从国家布局和功能定位来看,四川高等教育具有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实基础和战略位势。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新性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行政资源、平台资源、研究资源,打破行政壁垒、区域边界,打造跨省平台、产教联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有机衔接,协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要主动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深入推动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副中心。要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擦亮“留学四川”计划,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双边、多边教育合作。

二是以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为目标,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我们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对照区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省高校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时作出的“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重要指示,围绕新能源、先进材料、有色金属、智慧电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不断提升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匹配度。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加快建设15 所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省级应用型示范高校、50 个应用型本科品牌专业、100 门应用型本科品牌课程和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让它们成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有生力量。

三是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不断增强服务人民的能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并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上,“上好大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四川普通高校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五位。在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四川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新时代四川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将不断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建设、特色发展,以“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为抓手,统筹推动高等教育从“上规模”向“提质量”转变,加快打造一批本土高水平大学。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我们将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扎实开展精准帮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确保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健全资助育人体系,确保大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辍学”。

五、坚持提升治理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上激发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四五”规划也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前,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就是要构建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一是健全以党的领导为统领的大学治理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在推动高校事业发展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院(系)各项工作中去,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与党政联席会议的决策内容和程序,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全面落实。坚持和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加强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党委书记选派办法和民办高校党委议事规则,强化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作用的发挥。

二是健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三全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全员育人,构建纵向贯通的育人体系。健全完善全员育人责任清单,推动形成“学校—学院—专业—教师”纵向贯通多主体全员育人体系。坚持全过程育人,构建横向联通的育人体系。把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的各阶段,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全方位育人,构建深度融通的育人体系。拓展育人空间,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工作无缝衔接。

三是健全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分类办学体系。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四川既有研究型大学,又有应用型大学,还有职业技术型院校。近年来,一些高等学校出现定位不清、办学特色弱化、同质化倾向明显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要强化省级统筹,加快健全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分类办学体系,抓紧制定出台 《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管理实施办法》,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取向,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研究探索分类设置制度,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实行分类管理,通过设置不同赛道,让高校发展从“一列纵队”变成“多列纵队”,推动同一类型内竞争、不同类型间合作,让更多高校拥有“显示度”、找到“存在感”,切实激活高校内生动力。构建分类评价机制,加快构建多元评价、分类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的绩效评估、诊断分析和价值发现等功能,实行差别化分类发展,引导高校办出特色。

四是健全以教育规律为遵循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作为“指挥棒”,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教育评价要凸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的实际贡献,彰显其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具体到四川来说,就是要树立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遴选改革试点高校,鼓励其在“破五唯”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积累经验做法,示范带动改革深化。指导高校依据办学规律办学治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依据教师成长规律培养“‘经师’ 和 ‘人师’ 的统一者”,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职责作为评价的基本要求,把培养引导、关心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把外延功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构建行政、教师、学生分类指导和学校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基垒土。

猜你喜欢
育人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