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新友
(娄底市农机技术推广中心,湖南娄底 417000)
我市农机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具有较为深厚的产业基础,造就了一支独特的农机产品制造大军,打造以丘陵山区和家庭农场为主攻市场的中小型、灵巧性的特色农机品牌,“以轻便、适用、实惠”著称,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涌现出了农友集团、劲松机械、湘中兴华机电等一批农机龙头企业,培育出了“好运来”“劲松”“鑫华”“国藩”等优势农机品牌。双峰县更是依托农机制造产业优势,大力推动农机产业发展,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开展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品牌创建、质量提升和优化农机服务;设立4500万元的农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农友集团等10家规模体量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技术革新步伐,组建了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0个省级研发中心,拥有国家专利353项;加大创立自主品牌投入力度,推行一个品牌对外、一牌多品、品牌共享模式,“一村一碾米机”被广泛推广。同时,依托湘博会、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活动,架设外贸桥梁、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南非等国家设立销售服务站,构建亚非经贸交流的实体网络,打造企业抱团出海的“桥头堡”。2020年,双峰农机实现工业产值83亿以上,农机自营出口1837万美元。
我市农机产业仍然存在规模小、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等问题。目前,我市有农机生产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70家,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无主板上市企业,没有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全市农机企业中,只有农友集团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农友、劲松等龙头企业虽然拥有烘干机、碾米机等主导产品,但拳头品牌引领不够,与其他中小企业之间配套少,专业化分工协作意识不强,没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很多企业依然存在散、小、乱、差现象。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农机企业主大多由农民“转身”而来,农机产业仍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严重,束缚发展思路。二是“小富即安”,导致低水平发展。大多数企业采用家庭式管理,不思进取,惧怕风险。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上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很多农机企业相互间无序竞争,加上小农机生产准入门槛低,缺少创新发展精神、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相互放价,导致产品利润一降再降,利润空间严重缩水。
我市农机企业多数是原国有农机企业破产转制或购买原农机企业生产装备发展而来,“起跑线”较低。一是企业人才缺乏,创新发展能力弱。我市农机企业主大部份是原有集体企业改制下岗的再就业工人,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技能和知识方面严重欠缺,真正懂技术、懂管理的很少,企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且大多数企业以家庭式管理为主,先天不足导致企业管理层对市场信息、技术创新、新材料使用等方面了解不深、判断不准、反应迟顿,发展难有好思路、技术创新找不到突破口,市场竞争能力弱。而农机产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成本比长沙高出30%以上,引进难、留住更难,制约了整个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导致双峰农机产业引领性拳头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二是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升级步伐慢。目前我市农机主要产品有微型组合米机、三轮车、变型拖拉机、农用装载机、水田耕整机、旋耕机、烘干设备等60多个品种300多种型号,这些产品大都属于90年代的传统农机。三是工艺装备水平差,新产品投产难。在沃得集团、洋马公司、纽荷兰等大型农机企业现代化的车间里,各种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焊接机器人等一应俱全,各种零件装配准确无误,流水线运转有条不紊,生产车间整洁有序,既保证了产品质量,也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我市农机生产企业还很少应用这些成熟的加工设备和技术,一些企业甚至还停留在敲敲打打的手工作坊阶段。
从调研情况来看,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扶持政策落实难,成为制约我市农机企业快带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资金筹措难。我市农机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微型企业,到银信部门贷款缺乏资产抵押等必要担保,民间借贷成本又高,企业负担不起,因此许多企业错过了最好的扩张发展的“十年黄金期”。二是小微企业“入园”难。长期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普遍存在“抓大放小”现象,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远不如扶持大企业、大项目。三是小型农机获得补贴难。近年来我国农机补贴政策不断变化,补贴门槛提高。由于小型农机补贴监管难度大,小型农机补贴目录不断压缩。
我市农机进出口额虽然在逐年增长,但由于双峰农机主要通过外贸公司报关出口,自营出口能力不足,导致我县农机产品自营出口占比少,国际市场影响力有限。加上双峰农机售后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出口产品没有形成大批量且分散在多个国家,一旦机具出现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及时且成本较高,从而影响双峰出口农机产品的口碑。
按照“加强政策扶持、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龙头、加快转型升级”的思路,以农业产业化对农机的需求为牵引,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龙头企业、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农机产业园区建设、区域性农机流通专业市场、专业农机服务中心、农机运营保障平台的建设,促进我市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实现从传统的农机产业到真正成为我市支柱产业的转变。
近年来,我市的农机制造业凭借自身传统优势和政府强力推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强农惠农政策,精准定位于国内外广大丘陵山区和家庭农场市场,以生产制造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为主,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发展的方向要放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上,未来几年,我市的农机产业应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优化产品结构。重点突破水稻育插秧机械、节水灌溉设备等瓶颈,在稳定发展碾米机械的基础上,瞄准丘陵山区和家庭农场,重点发展田间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工程)机械、畜牧机械、农机配件制造等五大领域产品。二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重点加强与省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及汽车产业龙头企业的联络与合作,力争引进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改、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建设开发农机制造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促进农机产业园提质扩容,形成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服务企业等产业协调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振兴农机制造业的关键。通过突破关键性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制造现代化和信息化,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一是提高农机制造业创新能力。围绕多功能复式机、节能环保机、家用智能机(微型碾米机、榨油机、米粉机、面条机)等重大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围绕自控、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增强机械装备工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提升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机械装备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机械装备工艺及工装水平;在提升制造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为农民提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的产品。三是实现制造现代化和信息化。加速用现代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技术,推广流水线作业、机器人操作等先进制造模式,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四是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机械装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机械装备培训体系,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机制造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研发出智能型、适用型的新产品,打造好国外的售后服务网络,使我们的产品尽快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双峰县是全国的“碾米机之乡”,以碾米机、玉米脱粒机为代表的小型农机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已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以小型收割机、烘干机为代表的中小型机械远销东南亚、非洲、拉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全市有80多个农机终端产品进入国家和省级补贴目录,拥有农友“好运来”中国驰名商标,“丰彩”、“银松”、“定园”等6个湖南省著名商标及湖南名牌产品,中博会金奖产品30多个。按照国家的宏观战略,以产业为根基,以园区为主阵地,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不断拓展国内外农机市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创新营销服务模式,加强品牌培育建设,不断提高市场份额。一是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服务湖南农业强省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地方政策优势、交通优势,不断提高省内市场占有率,重点拓展我国湖北、广东、江西、贵州、云南、重庆、云南、海南等南方地区与丘陵山区市场,发展东南亚等国外市场。二是创新营销模式。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营销体系,突出研发设计和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抱团营销,共享销售网络资源。积极筹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传统销售渠道的高效融合,国内与国外市场的无缝对接。劲松公司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成功开拓国内外市场,生产的银松牌家用组合碾米机、玉米脱粒机、磨浆机、粉碎机、烘干机、杀青机等产品远销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农友公司组建了电子商务部,今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国内销售收入1200万元,出口国外达300万美元以上。三是完善服务机制。针对农业合作组织、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在新的改革形势下的新变化,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实现服务电商化。将线上农机销售、线下售后服务、农技指导等结合起来,让农民用户不出家门即可完成农机咨询、选购等环节,并享受送货上门、即时安装、维护保养、农技指导等服务,以优质的服务提升企业形象,拓展市场份额。
我市有新化(文化旅游)、双峰(农牧渔业专业机械制造)、涟源(农副产品加工)3县市入选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累计可获省财政资金支持6.6亿元。在湖南省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公布“2019年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名单”中,我市的农机企业湘源金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金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今年,农机产业的重点项目实施顺利,农友集团承担了年产3000台粮食烘干机技改项目,获得了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144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1.48亿元。农广公司承担了废旧农机再利用项目,获得了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推出的节能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项目770万元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6425万元。新常态下,低碳环保、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要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研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专、特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打造特色产品,形成品牌优势。
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致力于人才的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把培养人才、凝聚人才、开发人才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农机制造业人才资源的总量稳步增长。一是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领军人才培养,使其成为懂技术懂管理的国际化人才。切实抓好农机科技人员及专家队伍建设、农机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农机技工队伍建设。二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培养人才的科学机制和吸引、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制度和政策保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流动与服务体制,落实鼓励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尝试人才共享的各种途径,扩大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建立高级人才引进长效机制。三是强化技术操作培训。完善由省市农机专业高等教育、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机培训部门、行业协会、流通企业组成的农业机械教育体系。在县职业中专,根据农机企业需要,开办车工、锻工、铣工、销售等专业培训班,校企合作,实施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提升工程。以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抓手,有针对性地举办拖拉机手、收割机手及电工、焊工、钳工和挖机、推土机驾驶操作等方面的培训。
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灵魂,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境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提高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企业与产品的竞争力。要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积极推进学习型员工队伍的建设,提高员工岗位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创造诚信团结、遵章守纪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