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语文记忆规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2023-01-05 05:09江苏省新沂市港头镇中心小学
学苑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头脑表象规律

江苏省新沂市港头镇中心小学 王 甜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的东西需要学生记忆。而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记忆的方法,尤其是记忆的规律,记忆显得很盲目,记忆的效果自然也就很差。作为语文教师,要把记忆的规律有机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记忆规律,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事物,从而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感知和思维,并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当这些事物不再继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它们的印象并没有随之消失,其中有许多内容作为知识经验在头脑里保存下来,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再一次被反映出来,这就是记忆。例如,我们看过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当我们离开以后,电视塔的雄姿还保留在脑海中。

记忆和其他的心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记忆是人脑的机能,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痕迹的形成、巩固和恢复。

人的记忆与动物的记忆有本质不同,因为人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在具体事物之间形成联系,还能在词与词之间形成联系,从而使人类的记忆能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

记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语文教材里有太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字音、字形、词语、名句名篇等都需要记忆。有了记忆,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积累知识,从而加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并把这些语文知识、经验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记忆也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根据记忆的规律组织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他们记忆的效率。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

按记忆的内容来分,记忆可分为如下四类:(1)形象记忆。这种记忆主要通过感知来完成,所记忆的主要是外部形象或具体形象,如:故乡的自然景色,友人的音容笑貌,课文的范读录音等。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比较多,都是为了便于学生的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这种记忆主要通过逻辑思维来完成,所记忆的不再是事物的外部形象,而是事物的性质。例如,我们对定义、词语、概念等的记忆,都属逻辑记忆。这种记忆有高度的理解性和逻辑性。(3)情感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情感记忆。例如,我国神十三载人航天飞船升空成功时全国人民的喜悦之情至今还历历在目。(4)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叫作运动记忆。在教学各种游戏、体操的套路过程中就是依靠运动记忆。

2.按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来分。

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如下三类:(1)瞬时记忆。是指刺激物刚停止作用,其印象仍然持续一瞬间就迅速消失的记忆,保持的时间一般在l~2秒钟。对瞬时记忆如稍加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不注意就会很快消失。(2)短时记忆。记忆时间保持在l~2分钟的记忆叫短时记忆。学生上课时边听边记就是依靠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经过不断重复练习就转入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学习的材料在头脑里保持几小时、几天、几年或终生不忘的记忆都属长时记忆。从信息来源看,它是对短时记忆加工的结果。

三、记忆的过程

1.识记。

识记需要对事物进行反复感知才能完成,它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心理过程实现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记忆的,是无意识记忆。在现实生活中,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对人影响较大的事件,适合人们的兴趣、需要的事物等都能引起无意识记。特别是那些新颖、鲜明、强烈的事物容易被人们记住。人的许多知识都是通过无意识记积累起来的。所谓“潜移默化”“习以为常”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无意识记由于缺乏目的性,所记忆的内容具有片断性。有意记忆是有目的的记忆,并要运用一定的方法甚至要靠自己的意志力才能完成。一般来说,有意记忆的效果比无意记忆的效果要好,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记忆。(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有意识记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如果识记的材料是有意义的,我们又能懂得阐明这些材料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材料识记就比较容易。例如学生对字音、字形、词语含义的内在联系都搞清楚了,识记就比较容易。如“干燥”与“急躁”中“燥”“躁”的区别,学生如果懂得东西“干燥”了就会易燃甚至会自燃,而人“急躁”了就会不由自主地跺脚,那么就很容易地区别“燥”与“躁”的用法。所以,理解是意义识记的基础,理解得深,就记得牢。机械识记主要是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在进行机械识记时,学习者只考虑材料的表面形式和材料的前后顺序,通过重复练习的方法把它记住。如对拼音字母、声调符号等的识记均属机械识记。实践经验表明,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要好,这是因为材料的意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但机械识记对学习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因为小学生的水平有限,对某些必须识记而又暂时不能理解的材料,只好用机械识记,如一些古典诗歌,先机械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

2.保持和遗忘。

(1)保持。保持就是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积累、贮存和巩固的过程。保持的过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可能被简缩,也可能被补充,也可能被遗漏或歪曲。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保持是对信息的加工、改组和贮存的过程。记忆保持内容在质量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遗忘。(2)遗忘。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有时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错误的再现。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造成遗忘的原因有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大类。病理性的原因:①脑的退化,如有的人年老,脑逐渐萎缩,脑血管供血不足或脑血管硬化,造成脑机能慢慢退化。②中枢神经系统受了感染或中毒,如患有大脑炎或酒精中毒。③脑部受了外伤。④神经衰弱。非病理性的原因:①记忆痕迹的“消退”,如学过的知识长期没有复习和运用,学习者对学习的材料不感兴趣。②记忆痕迹受到“干扰”,如学习的课程和材料互相干扰。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来学习的材料起消极的抑制性影响,这叫“前摄抑制”。相反,后面学习的材料会对前面识记的材料起干扰和抑制作用,材料性质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这种现象称之为“倒摄抑制”。工作与学习任务多,没有计划,杂乱无章,就会相互干扰而引起遗忘。③大脑产生保护性抑制,由于学生负担过重,情绪紧张,也会导致遗忘。心理学家爱宾浩斯对遗忘作系统研究,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发展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暂时间里,遗忘比较多而快,以后逐渐缓慢。

3.再认或回忆。

(1)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有熟悉感,能把它认出来,这就是再认。因为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如果变化不大,再认就容易,如果变化很大,再认就困难。如老同学分别多年,有的一眼就能认出,这说明老同学变化不太大;有时变化较大,就很难认出,有时会认错。当再认发生困难对,就要依靠各种线索来进行回忆。(2)回忆。在再认过程中,遇到困难便立即转入回忆,所谓回忆就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进行重现。但回忆不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简单重复,它常常需要动员全部的有关经验,经过“筛选”,才能找到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回忆需要依靠许多旧有联系。如果旧有联系非常丰富,非常系统,回忆就比较顺利,如果旧有联系是杂乱无章的,回忆就困难。回忆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因紧张、急躁、缺乏信心等不良情绪和旧的经验的干扰,对某一个字音、字形、词语含义回忆不起来,从而影响学习质量。根据上述情况,教师必须重视教授回忆方法,稳定情绪,暂停回忆,待大脑抑制解除后再进行回忆。

四、记忆与表象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表象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没有感知觉,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先天的盲人和聋子就不可能有颜色和声音的表象。

表象具有直观性:表象和感知觉一样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表象是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当刺激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可以通过回忆把它浮现在头脑里,所以,表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尽管表象和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非常相似,但它不如感知觉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表象具有概括性:表象常常是综合多次知觉的结果,是对事物形象的概括,它反映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经常出现的一般特点。例如我们头脑中马陵山的表象,就不是一次感知的结果,每次游览,由于季节、气候、上山路线的不同,获得的马陵山的知觉形象也不尽相同。我们头脑中有关马陵山的表象,是在多次知觉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这里的概括性与思维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表象概括,混杂着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思维中的概念只是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了非本质属性。

表象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从表象的直观性看,表象和知觉相似但又不是知觉;从表象的概括性看,表象和思维相似但又不是思维。表象是沟通知觉和思维的桥梁,有了表象,人才能保持过去对事物的反映,才能把过去认识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作比较,进行思维。

表象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实物和图片,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中插图较多,这对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五、记忆力与学习

记忆是人在活动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动作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保存经验的心理活动,这里所说的经验,既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也包括通过阅读、听课等形式获得的间接经验。“记忆”一词最简洁最恰当地表述了大脑保存经验的过程,总是先有“记”,然后才能“忆”。例如学生识字,对字的音、形进行读写,从而把字储存在头脑中(保持),以后见到这个字能正确地读出来(再认),还能正确地默写出来(重现),就是对字的记忆过程。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理解记忆,可以把它看作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在一定条件下提取出来的过程。

记忆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没有记忆力,就很难积累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它是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假如一个学生的头脑像个“漏斗”,学过的知识都“漏掉了”,学习对他还有什么意义?积累知识又从何谈起?

理解并牢固记忆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备运用,是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没有较高水平的记忆力不能完成这项任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良好以至惊人的记忆力应具备下述品质:其一,敏捷性,记得迅速;其二,正确性,记得准确无误;其三,持久性,记忆材料能长期保存以至终生不忘;其四,备用性,需要时能及时从头脑中提取出来。

记忆的对立面是遗忘,遗忘应该记住的知识,是学习的大敌。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根据这一规律,学生在学习中为了防止遗忘,必须“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如学习字音、字形、词语、诗歌等,都需要及时记忆。

六、讲究记忆卫生

交给学生记忆方法,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要注意讲究记忆卫生。记忆卫生涉及很多方面,如:

1.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学生感知事物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校领导和教师切不可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加班加点,把双休日变成星期六、星期七,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极少数小学教师把学习当作惩罚手段,错一个字罚抄20遍,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苦事,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保持教室空气新鲜。

记忆是脑的功能,氧气是脑的“食粮”,脑的耗氧量占人全部耗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课间要让学生到室外活动一下,即使是冬天,课间也要把教室窗户打开,使空气流通一下,这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学习、生活要有规律,要保证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睡眠要充足,使人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有规律地进行,学生负担太重,就会出现保护性抑制。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制度,对提高记忆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交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非常重要。学生能够根据记忆的规律来记忆相关的知识,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语文教师要切记:记忆方法、规律只能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而不能生硬地机械地“交”或“教”给学生。学生应该在“无意记忆”中掌握记忆的方法和规律,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头脑表象规律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表与里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表与里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过表象看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