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钱 程
所谓量感,是指对物体的感觉,包括大小、多少、快慢、轻重等。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进而形成量感认知。生活实物、媒体展示、实验操作、参照物品等,都属于量感培养需要依赖的手段,教师针对学生量感认知情况做出具体调整,赋予各种教学活动以更多直观学习任务,能够有效体现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生活中有太多实物与数学有联系,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做精心筛选,挑选实物设计现场观察活动,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学生观察这些实物时,其感官体验更为深刻,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加有形。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观察机会,对其形态、形状、性质、颜色等外部特征做观察分析,能够快速形成直观认知,这些也属于数学量感范畴。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丰富,对实物观察有特殊兴趣,教师拿出实物做展示,组织学生做现场观察、测量、分析、讨论,学生响应更为积极,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体验更为立体。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校园绿地面积》,这部分内容带有实践操作特点,教师先组织学生对多种图形面积公式做集中梳理,然后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之中,找到一些复杂的绿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借助软尺做具体测量,计算这些组合式绿地的面积。学生对户外学习活动有更高参与热情,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对地形做集体讨论、测量和计算,很快就有计算结果出炉。在集体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介绍操作过程,以及分析计算情况,特别是如何提升计算精准性问题做详细解读。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集体展示和讲解,现场测量性学习成为数学研究讨论会。在学生介绍过程中,教师组织其他小组做互动评价,对其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做一些纠偏。
生活观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活观察学习,能够顺利调动学生学科思维,在感官驱动下展开对应学习,促进其学科认知的自然形成。实地搜集、实地检测、案例分析、数据处理等,都带有生活观察特点,学生对这些操作性活动有更高参与热情,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以提升其教学品质。
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入分析,确定设计方向,组织学生借助生活观察展开数学学习,可以获得丰富学习体验。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先对负数概念做具体介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积累,找出生活中应用负数的案例。学生都有生活认知积累,自然能够快速做出回馈:我们居住高层楼房都有电梯,电梯中键盘上有“—1”“—2”等数字;天气预报中有温度一项内容,也有负数的存在;水库、水渠中有水位线,也可以见到负数……学生对生活认知做梳理,展示诸多负数应用案例,说明学生生活观察是比较细致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展示生活观察信息,为学生提供直观学习机会。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因为负数代表的意义更为深刻和丰富,教师让学生逐步进入负数学习环节。
数形结合是最为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利用媒体手段做具体展示,可以创造更多数形结合的机会,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观察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适时渗透一些悬疑性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主动做互动交流,学生感知体验会更为丰富。
学生对直观信息比较有感觉,教师适时展示电子信息,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可以为学生量感形成带来更多辅助作用。数形结合是典型数学思想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数据,梳理多种数量关系,建立更多数学模型,都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量感认知。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推出数形结合学习案例,其组织调动作用会更为突出。
数形结合是最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对数形结合最为熟悉,教师要做创新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如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对一些直观数据和条形统计图进行细致观察,对数据不同呈现形式留下深刻印象。为增加学生学习经历,教师设计了调查学习任务:现场做采访,选择班级同学作为采访对象,询问其每一个月的消费情况,记录相关数据,列出数据表,然后制作条形统计图。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对数据和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有了更多了解,进入采访环节,很快就搜集到需要的数据,并展开具体的操作,画出数据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个最为简单的现场采访活动,将数形结合应用带入特定情境之中,给学生提供直接操作的机会,学生对数据、表格、条形统计图等数学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有主动思考和讨论的意识,教师围绕数学学习内容展开问题布设,要求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能够创造更多学习起点,帮助学生顺利建立量感认知基础。如果有可能,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一些质疑问题,增加数学讨论机会。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解读、讨论相关数学问题,能够促进学生量感认知的成长。
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互动性学习,由此建立的学习体验会更为深刻,数感、量感认知成长会更为显著。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鼓励学生寻找现成的小数案例,学生对此比较熟悉,自然会主动反馈。学生展示之后,教师展示超市商品价格牌图片信息,然后设计一些问题:超市商品单价为什么要运用小数呢?小数点之后末尾的零可以随意增减,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说,如果没有小数点,则要将单价写成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自然是非常麻烦,有了小数点,就可以方便标记了。也有学生说,小数点后面末尾零的多少可以随意增减,小数大小不变,但并不是说这些零没有任何意义。教师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设计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的机会。学生对相关问题做深度思考,逐渐认清数学概念内涵,其学习体验也会更为丰富。
数学实验和手工操作都带有实践性,可以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冲击,教师适时推出数学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对全面提升学生学科能力有一定帮助。学生对操作性学习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做设计,其助学效果更为丰富。
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量感认知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对实验内容做优化设计,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分析,根据教学现实展开对应设计和组织,确保实验程序顺利打开。学生对数学实验有比较高的认同感,教师推出实验方案时,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在积极操作中获得鲜活学习体验认知。数学实验内容丰富多样,教师需要做精心挑选,充分考虑实验操作条件,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感知机会。
教师设计数学实验学习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这些数学实验与学生生活也有对接,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获得的数学认知会更为真切。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排列钉子,并数一数所占方格,归结出多边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所用钉子的数量计算公式。学生对这项操作任务比较感兴趣,都能够主动进入操作环节,展开研究和讨论,教师自觉与学生直接对话,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辅助。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钉子板作为学具展开具体操作,属于操作性实验学习,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对图形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探索,自然形成量感认知。
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一些数学操作也比较有感觉,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具体安排。如“摆一摆”“拼一拼”“连一连”“画一画”等,都带有手工操作的意味,在数学实验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做材料搜集,学生自主制作学具,利用学具做各种数学模型的构建,这些都属于手工操作的范畴,学生在具体应用中获得丰富数学量感认知。
数学操作机会众多,教师要做精心选择,甚至要进行示范操作,以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球的反弹高度》时,教师拿出小球,现场做示范操作,让学生做现场观察,找到小球反弹的点位,并做亲自尝试,逐渐对分数的有关知识做验证。这是一个合作性学习任务,需要两个人协作才能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合作伙伴,利用小球和直尺做这项操作活动,找到小球反弹规律。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做出指导,并要求各个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对相关数学现象做深入研讨。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学实验活动,学生对这项任务有很高的参与热情,教师设计实验操作方案,让学生做好数据测量和记录,进行互动交流,分析数据,给学生提供量感认知内化的机会。
学生量感认知形成需要多种辅助手段的支持,借助旧知学习新知,教师推出一些参照物,让学生展开对比学习,也能够形成重要促进动力,帮助学生自然达成学习目标。参照物的应用,能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让学生形成对比的意识,并在多重比较中建立有形认知。
学生学习新知时,常常要运用到旧知,通过新旧对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科学分析,找到更多对接点,建立学习对比点,利用更多参照物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感官参与机会。量感是对数学概念、数学现象、数学单位的直观认知,教师推出直观性学习任务,能够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冲击,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完成认知内化。
数学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对接性等特征,教师在布设训练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以便做出准确设计,让学生在新旧知识对接中进入学习程序之中。如教学《简易方程》,教师先推出生活案例,并对未知数设计进行具体讲解,列出方程式,现场做方程求解,让学生借助等式等知识做观察和体验。学生对教师操作情况做细心观察,找到一些操作要领,结合等式等知识进行方程学习,顺利进入到列方程、解方程环节。教师设计一些生活方面的案例,鼓励学生列出方程,求解方程,进行必要的验算,学生积极响应,利用旧知展开新知学习,逐渐找到学习的要领。学生对等式、验算等有一定了解,这些知识属于旧知范畴,教师现场展开示范操作之后,推出案例让学生做模仿操作,给学生提供学习体验的机会。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现场示范操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数学量感认知培养过程中,教师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创造一些比较机会,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感知体验。在数学课程中,数学概念、数学现象、数学数据众多,而且带有系统性、相似性,如果没有对比学习,很可能会造成认知混乱,教师设计一些对比性学习任务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丰富学习认知体验,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时大多不会主动展开比较,教师要做出提示和要求,为学生创造更多对比机会,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之中形成数学量感认知。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小数和分数展开比较学习。小数和分数可以直接转换,教师列出一些案例信息,要求学生做现场转换操作,进而归结出操作规律。在分数性质学习环节,教师依然列出一些分数,将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其结果不变,推出了约分的数学概念。教师要求学生将一些分数做比较分析,对约分、通分做重点思考,对相关操作情况做归结,得出更多数学认知体验。学生对相关数据做对比分析时,可以找到其异同点,这样能够让学生自然建立学习启示。
数学量感认知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耐心,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展开教学设计,才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教师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做出积极调整,推出更多直观性学习任务,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以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在主动性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特别是数学计量单位带有抽象性,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生活观察、实验操作、媒体展示、参照物品等做具体学习,能够快速形成有形认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