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视角下初中“心理问题学生”研究

2023-01-05 05:09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七中学金海燕
学苑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七中学 金海燕

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变化,这导致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并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以积极、专注的工作态度进行心理教育,保证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每个初中教师的职责。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心理教育不仅促进了德育的发展趋势,而且履行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一、“心理问题学生”的特点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拒绝与人交流,患有严重的儿童自闭症。就本质心理状态的发展趋势而言,他们的心理由于成长、日常生活或其他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扭曲。有的人比较孤独、冷漠、刻意、极端,不信任身边的人;有些人不自信、嫉妒、多疑;有些人坠入爱河,沉迷于游戏。总而言之,世界在许多人眼中是黑暗的,看不到阳光。他们的冷漠和自私的心,甚至不会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心和爱护。

自我认同高度发达,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较早。自我认同的发展是中学生人格特质逐渐改善和稳定的关键和主要表现。他们逐渐从单纯地接受别人的评论转变为能够主动评价自己,逐渐学会了从视角、社会道德、智力、生活观念等方面更全面地判断自己和他人。在此期间,学生们特别关注自己的形象,从外表的衣着到内在的气质和态度,对别人的意见特别感兴趣。被尊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挫折感也异常沉重,经常在极度自卑和极度自信之间犹豫不决。

此外,感情生活多姿多彩、温馨。在青春期,中学生心态明显不稳定、冲动、暴躁,使他们难以控制自己。能得到小小的成功就会欣喜若狂,同样受到小小的挫折也会心情低沉,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情绪起伏。然而,在此期间,一些中小学生逐渐学会了防止不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心态。

二、“心理问题学生”的成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身心健康的要素是复杂多样的,中学生因童年时期的教养方式多样、缺乏足够的鼓励、居住环境简单而极致、教育严格严谨而变得恐惧、不自信,会出现敏感、冷漠、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当学习者未能对压力源产生适当的认识时,就会出现抑郁、越轨行为,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将在校园、社会发展和家庭中面临多重挑战,这些动机冲突会导致负面情绪,损害正常的生活必需品和学业。如果冲突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危害身体健康,导致精神疾病或个人行为异常。从环境危害的角度来看,父母的经济收入、家庭结构、亲子沟通、家庭环境等都是损害学生情感发展的因素。身心健康完美的家人,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的一贯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夫妻离异、家庭情绪低落、经济收入波动等则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每个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都有家庭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家庭原因造成的。自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个人特征等社会发展和制度要素的存在。但是,从寻找源头的角度来看,家庭因素是源头。在此,本文主要分析家庭因素对后进生的驱动作用。

首先,家庭变故造成的错爱或缺乏爱。时至今日,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家庭的变化改变了一个人原来的气质,导致在充满爱与温暖的世界中长大的孩子们,却落入了冰冷的世界。充满恐惧、担忧、焦虑,无法与人交谈,敏感的内心害怕别人的嘲笑。在这样的世界中,他们慢慢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默默地处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形成胆小自闭的性格。严重时还会患有抑郁症的情况出现。

其次,教育态度和方法不当。随着中小学生进入青春期,生理发生强烈变化,成年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独立感更加明显。在此期间,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将青春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心理变化和人格的“断奶期”,成长的“危险期”,学习能力的“分化期”,家庭教育的“困难期”,因此这一黄金时期也是孩子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关键时期。随着对独立、成人意识和尊重的需求日益增长,父母面临着青少年教育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危害,有些父母总认为自己有绝对的人格尊严和权威。自以为优越,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信任。指责多,动力少,孩子不满意,与父母缺乏共同话题,缺乏沟通。有的家长甚至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语气漫不经心,孩子自尊心严重削弱,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护,让生活变得灰暗而乏味,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人或物(事),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三、当前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不良的入学问题。

很多学生在初入学校或转学时,会有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恐惧、孤独等负面情绪。不仅如此,他们在学习时由于学习能力差、自尊心低,在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违规行为频频出现。例如:小王是我们班八年级最后一个学期转学来的新生。他从小就住在南方。因南北方不同的课本和不同的教学方式,加之周围环境的变化,学生和老师不了解情况,所以他一直独自一人在课堂的角落里坐着,长期无所事事,导致小王的成绩一落千丈。作为老师,此时首先应该多关注小王,利用他的课余时间听他讲述他以前的生活和学习的故事。通过交流,小王其实是个很开朗的学生。老师们可以借此机会激励他:“你很喜欢在南方学习,我相信来到这里我们会比以前做得更好。你要展示自己。让更多的老师、你的同学知道你。”因为这段对话,小王摆脱了心中的障碍,一直在伸手回答一两堂课的问题。现在,他感到宾至如归,彻底融入他的新教育环境。不难看出,教师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入学率,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促进更好的师生关系,实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帮助学生战胜自我,克服心理问题。

2.不良的学习问题。

一是厌学。学习过程中的疲劳与学生的体质、学习训练中的焦虑和焦虑程度、学习时间、学习环境等诸多原因有关,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为有效防止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劳,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合理调整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改变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这样做的方式是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以减轻学习负担。

二是考试引起的焦虑。考试焦虑表现为肌肉紧张、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生理表现,以及焦虑、无助、怯懦等心理状态。根据人的不安和头晕等异常反应,测试情况受到威胁。例如:小许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拿小许给学生树立榜样,但是到了高三后半段,迫于学校的压力以及中考考试,一场考试中,原本排名第一的小许,成绩突然下降到第120位,被父母发现后,父母不仅不鼓励她,还训斥了小许。后来,就在考试前,小许向校长抱怨道:“老师,考试好吓人,我都想放弃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和小许的父母沟通。久而久之,她的父母适应了小许,学会如何减轻小许的学业负担。老师可以开导学生告诉她:“在我心里你还是很好的,我相信你可以的。”在父母和老师的一点点努力和支持下,小许慢慢开始调整心态,恢复了之前的学习成绩。

四、“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1.重视教育主体,防患于未然。

教师应特别注意性格内向且不与他人互动的个别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随时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更要注意从他们身上出现的异常行为,通过及时有效的辅导,教导他们理性释放不良情绪,不要传播。如有必要,可以结合心理治疗,以确保强制治疗不影响个人的教育。

2.发挥同龄人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青春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沟通问题。青春期的人随着逐渐成熟,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由于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情感,与老师和家长相比,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同伴榜样或团体影响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邀请与学生同龄的人讲故事,向同学介绍他们一路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3.争取家庭教育合作。

随着中小学生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发生了迅速的变化。适度的亲子教育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促进身心健康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提高和社会化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弱化,而是家庭作用的加强。”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与家庭共同努力,教育合作无疑为教育工作扫清了许多障碍。因为学生首先是家庭成员,其次是社会人。

4.引导个体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感到焦虑、沮丧、愤怒、紧张、痛苦和其他负面情绪。这些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以传达焦虑和外部压力。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教师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多与他人交流,减少消极情绪的压抑,使个人的情绪平和、安详、宽容。

5.科学考察学生心理问题。

当老师发现学生在机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心理障碍时,首先要把握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知道这不是思想问题,而是学生心理失衡造成的。如果老师一味地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有问题,不仅会影响整个教学工作,学生还会继续反抗,甚至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教师不能确定问题的性质,而要学会仔细了解其内在和外在,从学生的角度正确看待问题。例如,学生在放学后班上没有人的情况下,随意破坏教室里的课桌椅,同时把学生的书本扔掉。知道了这一点,老师不应该学生一出现就批评他的行为,应该先和他沟通。通过沟通知道这是一种心理失衡情况,他想通过这样做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可以看出,很多事情都和表面上的不一样,背后可能还有很有趣的故事。因此,中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把握真正的原因。

6.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自然环境,需要注意的重点是:一要保持教室课桌椅干净整洁,挂名作,呈现出明朗、干净、整洁的教师风范,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想。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老师要展现敬业、善良、正确的人格,使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彰显老师的魅力。此外,老师不仅要爱护和善待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要平等对待内心软弱或犯错的学生,一视同仁。三是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学生美丽心灵,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和培养潜力,提高自信心。如果把学生的人生道路比作一棵大树,自信是基石。老师必须用对同学的爱来塑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风格更加文明和自下而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的动力,同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四是构建优良的教风和校风,体现班级集体的课堂教学特色,稳定学生的情感自然环境。

7.积极与学生沟通,提高学生自信。

为了给一些问题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需要了解什么是健康心理,调整心理行为,使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与学生轻松愉快地交流,让学生开阔思路。初中生喜欢听别人的夸奖,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了更好地理性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必须剖析事物的本质。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发现同学的亮点,培养更好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以鼓励他们发挥才能,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心理教育中,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同学们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习和训练,为他人做事,对于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文化教育的长期发展也尤为关键。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