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新型职业农民角色定位

2023-01-05 04:12张檀秋胥春雷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农民绿色职业

张檀秋,胥春雷

(1.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83;2.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09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建设具备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进入农村创业创新,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职业人才的必然诉求。农民是农业生产生活的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力量[2]。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向深层次发展,农村劳动力人口大规模流动、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低素质化。相应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滞后,引发耕地大量撂荒,同时受农业资本化和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影响,农民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越来越多留守农民以“兼业”为主,自身利益普遍受损,威胁着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培育“有创新思维、长远眼光、善用技术、职业追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成为解决农业现代化短板问题的关键。为此,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阐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切实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定位,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塑造方向,对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性作用具有建设性意义。

1 问题缘起

新型职业农民脱胎于职业农民和新型农民,赋予了“农民”现代化的含义。“新型职业农民”一词最早出现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是为现代农村生产经营大力培植实用人才,并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强调。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的基础上,农民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完成从传统农民(身份化)向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的角色转变。这不仅强调了新时代对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等掌握程度的要求,也突出了农民的职业属性,赋予了乡村农民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更凸显了“新型”的时代特征。

何谓新型职业农民,国内研究者分别从职业农民的能力特征、职业特征、身份特征等多角度出发解读其内涵,大致可分为“一元型”和“多元型”新型职业农民两类观点。“一元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固定职业[4],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生产技术能力、善于经营管理[5]。该观点主要强调了职业的固定性,甚至终身性,以及具有高职业素质与职业标准化等特征;并立足于农业生产全过程,不断扩展现代农业技术研发、生产模式探究,产品的售前、售后、市场拓展等。“多元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不仅具有先进的农业科学文化知识、懂农业先进技术、会管理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化、市场化、现代化、生态化(新四化),还要求其行为贯穿于对生态、环境、社会和下一代发展的各个实践环节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明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还需要明白“如何种好地”[6],甚至“如何销售经营”。综上所述,受社会历史的影响,农业现代化不断拓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当前“多元型”观点更具有普遍性,且更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特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内,人才振兴是“五大振兴”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入城市,乡村一直处于“失血”“贫血”状态[7]。如何调动乡村活力和农业动力,就需要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8]。可见,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强化农村人才的体制机制支撑,加快建设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队伍,培植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体系,以及吸引各类农业科技人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9],才能在乡村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本研究试图进一步确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定位,认为是以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民为主体,以想务农、有经验的传统型农民为辅,吸引更多高学历、农业科技人才为代表的知识型农民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具体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者、农业职业化的执业者、农业绿色化的研究者以及农业生态化的保护者4种角色。其中每类角色都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种能力,不同能力之间相互关联,新型职业农民就是由不同能力综合而成的职业群体。具体来说,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者是指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转变职业身份,同时具备经济头脑和建设目标,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积极实践,探索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方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产绿色农副产品。农业职业化的执业者是指具备专业性、职业性、组织性、创新性等职业特点,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强的学习与管理能力,较硬的交际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农业执业者。农业绿色化的研究者是指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学习、掌握绿色农业技术,熟练运用绿色农业装备器械,拥有足够的敏锐度适应市场行情,进行绿色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生态化的保护者是指积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绿色生产生活,辨析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错误操作方式,强化科学环保意识,明确生态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2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实审思

2.1 对职业身份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

新时代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实质上是农民的发展,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的所有要素中最为关键,具有能动性和带动性。因此,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回答“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激发农业农村活力,化解农业接班人危机”[6]等问题的关键。为此,国家对农民发展问题高度重视,2012—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曾涉及“加快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农民职业化势不可挡。虽然,越来越多以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为代表的新型农民,想务农、有经验的传统型农民,以及高学历、农业科技人才为代表的知识型农民,希望在农村这片天地大有作为、创新创业,但是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31 422人,35岁以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仅占19.2%[10]。从这项数据来看,目前农民整体构成参差不齐,农业对年轻一代缺少吸引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务农群体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客观上反映了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们文化素质偏低、农业技术水平较差,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即使对农民群体进行转变和发展,是否能真正解决生产经营中“谁来种地”“种什么地”“如何种好地”“怎样经营管理”等问题,以及是否能进一步扩大群体人员的多元化程度,吸引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网络电商人才成为新生力量,仍然值得关注。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转变身份角色成为具有现代农业技术的产业工人与管理者,将是农业生产作为职业存在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依托力量。因此,为进一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规模,既要关注各类人才的加入,培养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又要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角色,思考如何将农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升技术能力。

2.2 对从事农业职业的需求不对接

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有赖于更多人才加入。对新型职业农民而言,需要为其提供特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关切,强化对农业职业发展的吸引力,生成对职业实践的行动力,以刺激更多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应密切关注是否对接其职业需求。虽然很多人满怀期待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及对参与后可能得到的有利结果充满期待,但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许多农民面临缺乏有效应对的手段,缺少创业资金,难以消化先进技术,市场推广门路窄等问题,“不想发展、不敢发展、不能发展”已成为常态,即使回归乡村发展创业,现实问题也难以满足他们的职业需求,从而无法引导、驱动新型农民、传统型农民和知识型农民的加入。另一方面,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及农业规模化和创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11]难以有效对接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需求,究其原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缓慢,无法有效掌握农业先进的科学知识、最新农业信息、绿色技能以及操控农业装备器械。因此,无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此外,还存在获取绿色农业信息不及时等情况,无法发挥地域特色优势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12],最终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也进一步阻滞了更多人从事农业职业的需求。

2.3 对农业专业技能的研学主动性不够

传统农业面临资源安全压力、环境安全压力和农产品安全压力等多重压力,绿色农业逐渐代替传统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也逐渐纳入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都需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这一关键在于用绿色知识、绿色技能培训和武装农民。当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主要包括新型农民、传统型农民以及知识型农民等。传统型农民群体大多是老人、妇女等,这部分群体无论是农业素质还是对技术的接纳能力,相比新型农民、知识型农民而言都较差。即使绿色农业知识、观念在农村普及,对这部分群体的触动也不明显,对于他们而言,现有的生活水平只要满足日常生活即可。知识型农民往往受教育程度较高,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农业技能,既有资金又懂市场,但实际上目前中国农村对这类人才的吸引并不理想,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回流人才即以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为代表的新型农民,是目前构成农村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主体,是学习、接纳、应用、传播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力量,但这部分人员缺乏对绿色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深入了解,难以应对绿色农业市场变化,从而对绿色农业专业技能的研学主动性不高。

2.4 对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建设落后

创新创业的过程亦是各类资源、政策条件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政策扶持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环境存在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落后、滞后,直接导致城市疯狂扩张,吸纳农村要素,各类资源不断向城镇集聚,增强了城市活力。如目前展现的农村发展潜力不足,基础保障设施发展滞后,农村治理主体缺失,吸引人才的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而难以带来更多从业、创业和兴业的机会。二是公共政策帮扶,因各地区经济水平、宣传力度以及扶持对象等差异化影响,使得政策无法落实。三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环境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农村地区人员规模大、能力差异化明显,不同类别人员具备的特征各不相同。然而,由于培训环境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不高。有学者调查认为当前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而且每次培训相隔时间较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内容不完整,培训时提供的学习资料不完整,甚至授课方式导致农民对培训内容理解不深入,此外讲述的内容专业,术语晦涩[11],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环境过程中,应使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环境以及培育环境相融合。然而三者并未实现较好的融合互通,存在注重培训忽视社会环境,注重政策忽视培训的情况,导致新型职业农民不能成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定位

3.1 作为实践者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强化主动实践为基础探索农业现代化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和践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角色。当前中国农业的出路就在于现代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从单一农户向多元主体转变,从种养为主向多领域融合拓展,从手工劳作向运用现代科技革新[2]。而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居于重要地位,有效地支持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但在国家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的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还存在学习能力差、熟练操作新生产技术能力欠缺、经营能力相对不足等问题。总体来看,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呈现成员来源多元化高、规模化经营程度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高、互联网利用程度高、农业经营纯收入较高的“五高”新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粮食生产,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变革传统农业的重要实践者。相应地,新型职业农民对于自身角色的设定,不只是将农业当作产业来经营和维持生计,而是更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希望通过农业生产经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在现代农业中所承担的功能作用,也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应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融入农业生产经营“新四化”中,贯穿于对生态、环境、下一代发展的各个实践环节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扮演被动型实践者的角色。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嵌于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溢出了原有传统农民的被动型实践角色,其角色身份在扩展和丰富,彰显其主动型实践者的角色特点。具体而言,首先,新型职业农民意味着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自由选择职业,从限制性身份转变为职业身份,使得更多人可以选择、能够选择农民身份,回答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其次,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行绿色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生产绿色农副产品,回答了“种什么地”的问题。此外,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对自身农业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提升,进一步回答了“如何种地”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根据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标准要求,准确为市场提供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确保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以及对当代与未来农业绿色发展做出考量。再次,新型职业农民需具备经济头脑和目标,农业不仅是一个生产粮食的部门,还是集生产加工、经营销售、售前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应明白“怎样经营管理”,将绿色化、精细化、高效化贯穿每个产前、产中、产后的实践环节之中。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需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积极探索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方法,实现多方共赢。

3.2 作为执业者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提升竞争力为基础探索农业职业化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13],是当前国家治理的基本战略和事项,其中人才处于独特地位,担负起不可或缺的造血功能与使命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内,在新时代农民职业化发展驱动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这不仅改变了原有农村的封闭状态,打破了农民的保守思想认识,同时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融合了各领域优质资源,提升了农业行业实力和农民职业竞争力,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领头羊。若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出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职业化的执业者,包含了职业化、专业化、组织化等时代意蕴。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而言,其字面意思不仅是将农业生产经营作为固定职业的农民,更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意味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进入到更深层次、更发达、更成熟的阶段,新型职业农民相应具有了多重丰富含义。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而是作为农业职业化的执业者。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无法离开农民的职业化,新型职业农民才是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从理论上讲,国家通过有关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决策与实施,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开展技能培训、试点试验等引导性的体制机制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身份得到社会认同;反过来讲,农民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自身感受确立起对其职业化的自我认同,也会对国家以及制度的调整起到积极的反作用,可以说这是一种相互塑造的过程。由此,培育农民成为农业职业化的执业者角色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所要实现的重要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专业性、职业性、组织性、创新性等职业特点,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较硬的交际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不仅以务农为基本任务,更重要是坚持学习与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农作物的栽培、土地营养供给与施肥、农业气象等,还应主动掌握相关农业政策要求、法律法规、职业标准等职业知识。此外,还应熟练现代农业器械的操作使用、新材料新能源应用技术以及采购、使用、保养、维护、检测等现代农业设施的保养维护技术,延续农业设施的寿命及维护使用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深受农民身份以及生活理念与社会观念方面的影响,传统农民与时代发展相脱节。随着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脱颖而出的新型职业农民抛弃了以往对身份的偏见,能把农业作为固定的、终身的职业,并且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增强农业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自主学习与提升的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交际沟通能力,以及管理思维与商谈能力。总之,农业职业化的执业者角色,不仅增进了对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意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认识,同时通过对农民职业化执业者角色的认同帮助农民坚定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之中。

3.3 作为研究者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提高专业知识为基础探索农业绿色化

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始进行系统的现代农业实践研究,较为著名的有美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日本自然农法、环保型农业、欧盟绿色农业等。总结各国经验探究绿色农业内涵,其是指运用绿色农业技术、装备器械、管理理念,强调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农业绿色生产,同时汲取传统农业经验,形成将绿色化理念贯穿到整个产业中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在农业发展各个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之后,需要着力提升农业绿色化水平。但突出问题在于目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对农业绿色化观念的认知、对绿色农业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中国农业绿色保护体制机制的了解等。

进行农业绿色化发展意味着绿色农业的目标应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其中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减少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虽然使用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抑制害虫、真菌、线虫、杂草等,有效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但其依然属于有毒物品,会直接危害人与牲畜和土地环境,并通过空气水源危害其他生物。此外,还应减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通过节水节能,收集雨水用作清洁、灌溉等方式进行土地治理、生态维持,改善农村土地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与经济效益主要包括美学价值、经济效应、健康与舒适性等,也就是通过绿色化改造创新农村风貌,增加农村土地和建筑在美学上的规划协调以及设计创意、建造,提供对人们心理生理具有积极影响的更多亲密互动、层次丰富的空间。这些方式除了改善农村基础建设和土地环境等,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经济社会效益外,还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消费者,为政府和村民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

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绿色化的研究者角色进入,不仅是作为农业生产的实践者、执业者,也是进行农业绿色化的研究者。换句话说,新型职业农民不能仅以种养为主,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即可,还需要激发自身学习研究农业绿色化的主动性,主动熟练运用绿色农业技术,掌握绿色农业装备机械,拥有足够的敏锐度适应绿色农业市场行情,进行绿色农业经营管理。通过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绿色农业专业素质,确保其既能了解掌握绿色农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又能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运用,更好地发挥引领与驱动作用。

3.4 作为保护者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基础探索农业生态化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人才、文化、制度等各个层面,也离不开生态的有力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生态化的保护者,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生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的生态保护基础在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能够形成生态共识,生态共识体现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致性,是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获得生态屏障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经历了由粗放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历程,大量使用农药、城市侵蚀农村土地等破坏生态环境方式多种多样,农村生态环境经受较大的考验。目前,新型职业农民要担负起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重任,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生态平台。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广泛的生态认同,如果说生态发展是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塑造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屏障则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营造生态保障,需要把握如下着力点。一是积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的生产与研究。在这方面,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了解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通过积极参与、引导进行农业生态化保护以及农村生态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生态屏障。二是辨析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错误方式。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以生态保护为基本立场,科学审思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部实践过程与各实践环节的各种认识、观点和理念,辨析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各种错误操作,如高毒性农药使用、化肥过量使用、养殖造成的废弃物排放、各种营养物、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等,同时还需进一步强化科学环保意识引导,倡导绿色自觉的农村新风尚。三是培育保护农村环境的绿色发展观。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明确生态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倡导进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生态化发展贯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主线。

4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新型职业农民角色的塑造

4.1 明确农村生态保护职责,保持农村生态平衡

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履行生态保护的首要前提是对职责的清晰认知。为此,需要从明确生态保护职责与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2个方面着手。首先,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态保护职责。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政府应以政策、立法等措施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贯彻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培训模式,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为规范,定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态保护培训,系统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明确角色定位、职责、行为规范,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生态保护的主体责任意识、粮食安全职责意识以及生产加工质量意识。其次,营造新型职业农民觉知生态保护的氛围。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学习、培训讲座等,注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培养农民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善环境质量,保持农村生态平衡。此外,在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明确生态保护意识认知中,要重视树立优秀典型,开展农村生态保护专项评比活动,对出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及家庭进行表彰,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评比和主题宣传,不仅能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在城市与农村中能发挥示范作用,驱动城市中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环境规划人才等进入到农村发展农业,还能让更多农村居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并察觉到自身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的责任,以便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4.2 强化绿色农业综合素质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绿色发展观念较弱,农村机械化水平不高,依然有大面积的农田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却不断增大。此外,由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其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和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多样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发展或先进或滞后,这也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专业素质的提升。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的绿色农业综合素质与内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体的农民,但传统方式的生产活动并不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为此,需要积极优化绿色农业环境,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促使不同地区和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既了解该产业类别的专业知识,又能在生产经营中运用所学的技术知识。一是强化绿色农业的专业知识能力。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具备基本绿色农业的专业知识与实用技术,通过培训学习,农民能一看就懂,一懂就会,学以致用。二是强化绿色农业研发能力。新型职业农民要参与研发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动植物新品种与绿色农产品的栽培和养殖技术,研发与化学合成品相当的无有害物质残留的肥料、饲料以及农药兽药等,注重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三是强化绿色农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扩宽信息获取方式。新型职业农民要善于收集和更新绿色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4.3 激发新型职业农民身份认同,保证群体发展质量

造成农民角色认同差异,首先在于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导致户籍制度划分了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14],但城市的吸引促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打工,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越来越依靠农业以外的其他收入。此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家庭收入等对新型职业农民身份认同也存在影响。如农户年龄大,信息接受差,思想趋于保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相对较低,转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也越低;而且农村中女性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信息接受能力较男性弱,因此意愿也会有所差异,从而降低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激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认同,政府需要健全激励机制不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发展质量。一方面,在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对农村环境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农业产业与产品结构,以此激发农民对绿色农业及产品培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利用税收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再者,利用财政补贴或货币政策,让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到发展绿色农业的优惠,以及对参与绿色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给予低息贷款、银行降低贷款门槛等优惠政策,引导、驱动更多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从事绿色农业。

4.4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城乡双向互动互通

人才的回流切实解决了农村实际问题,实现农村地区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的转变[15],助推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发展。因此,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重在顶层设计层面。对此,国家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应制定和采用不同的政策机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其成长、发展创建有效的环境空间。一方面,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管理体系。既立足农村,面向城市,又紧密结合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农业人才的有序流动和有效供给,切实建立起新型职业农民的市场体系;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证评价标准体系,制订规范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对具备相关资历的农业人才进行新型职业资格的评审认定。另一方面,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保障机制解决参与或学习问题,保障教育经费和新型职业农民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重点加强实用技术、绿色技术、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扩宽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转变农民就业观念,让农民从思想、观念和能力上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作用。再者,扩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投入。首先加大财政投入,政府需继续加强对公益教育的投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再培训再教育工作的投资,以及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对技术、价格和制度等方面知识及信息的提升与获取;其次提高扶持奖励标准,充分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高校毕业生自愿到农村工作,鼓励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到农村服务创业,并对欠发达地区进行人才帮扶工作。

5 结语

乡村振兴的全面铺开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关键在农民。当前传统农民已不再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构建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以适应现实需要,完成农民身份的转变,刺激劳动力回流,激活农村的内生动力尤为重要。但目前,正如贺雪峰[16]所言,农民正在城市化,农民的致富机会在城市,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激活农村活力、破解农业接班人危机。因此,一方面还需要吸引更多城市的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网络电商人才以及环境规划设计人才投身到现代农业中,推进外招引才以及培育本土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推动城乡的双向互动互通,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17]的新型城乡关系,为乡村的发展带来更多从业、创业和兴业的机会。

猜你喜欢
农民绿色职业
绿色低碳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