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就业质量提升思考

2023-01-05 03:47李晓晴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高质量经济

□文/李晓晴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提要] 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就业质量的提升还面临着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等诸多挑战。为此,应结合新发展格局下就业质量提升面临的新挑战,重点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挥科技创新带动就业增长、扩大更高质量就业容量和空间、发挥创业带就业、防患和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就业格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质量是社会经济质量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就业不仅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而且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关于就业质量的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较早,其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化。而我国对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始于21 世纪初,自“十二五”时期开始,中国开始注重就业质量,提出了高质量就业的发展目标,并逐步丰富了高质量就业的内涵。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培育良好的就业能力、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城乡各类劳动者充分就业、平等就业、稳定就业和体面就业”。今天,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将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本文将结合新发展格局对就业质量提升的影响,分析新发展格局下就业质量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切实的应对措施。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发展格局下就业质量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即“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我国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造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其中,“招工难”的主体主要是生产制造型企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企业大量缺少熟练工、技术工、技能型人才等。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求人倍率(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5 以上,高技能人才甚至达到2 以上;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占比不足30%”,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技能人才总量占比在70%~80%。可见,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较大。“就业难”的主体主要是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本应属于较有优势的就业群体,但其就业难的问题却持续多年。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对就业环境、薪资水平、权益保障、体面度等都有一定要求,不愿从事于低端的制造型企业。因此,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就要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

(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总的来看,只有经济的稳定增长才能拉动就业的增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批劳动者就业。但是,粗放型经济是有弊端的,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这种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我国加快了产业升级、机械代替非技术劳动力,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变成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可能出现“无就业增长”现象。“‘无就业增长’是指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速度偏低的现象,在指标上表现为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不仅如此,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为个位数的中高速增长。根据经济学原理,“经济增速与失业率变动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未来,在中国经济增速趋于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将趋向减弱”。

(三)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进入新发展阶段,技术替代、产业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化解、环境保护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对就业的总体影响不容忽视。”总地来说,我国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具体包括:第一,规模性失业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逐步从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外循环”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内循环”发展模式。这种转型会对部分企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出口导向型企业影响较大。这些企业要么转型、要么减少生产,但无论怎样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机器人所代替。相关行业的劳动者面临着规模性失业的风险。第二,重点群体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困难群众等群体,仍是就业困难的重点群体。第三,新就业形态领域面临诸多困难。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大多工作稳定性不强,并且由于相关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劳动者权益难以维护。第四,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短板。例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弱化、人力资源服务规模较小、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供求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不够完善等。

二、新发展格局下就业质量提升实施路径

(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第一,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真正地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为此,应结合时代需求调整现行职业教育培育体系,制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同时,应加快转化培养方式,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有利于就业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第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应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十四五”时期,还要在全社会继续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聚焦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供给发力。构建以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发挥企业职业培训的主体作用和职业院校的培训资源优势,同时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的相关行动。”第三,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把技能型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毕业生群体,应积极转变择业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注重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在职业选择时应考虑社会所需,不要忽视缺少技能型人才的制造型企业。

(二)发挥科技创新带动就业增长的作用。“科技创新创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带动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引擎,可以创造新岗位、催生新产业、带动新就业,有利于创造优质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有利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的同步提升,进而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据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科研总投入达27,864 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延续了“十三五”以来的两位数增长速度,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但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首先,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其次,各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同时,注重对科技创新水平发展较弱的地区,加强技术创新补贴等政策支持,使政策惠及更具有倾向性和针对性。另外,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体系,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军。

(三)扩大更高质量就业容量和空间。第一,加快构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支持吸收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又要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第二,培育和壮大新经济,发展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是指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就业方式相区别的就业形态,主要包括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而出现的去雇主化就业模式及借助信息技术升级的灵活就业模式。”例如,我们熟知的网约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直播带货员等都属于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的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并且相对灵活自主,已逐步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但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因此,应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法律政策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新就业形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推动新经济发展。第三,支持民营经济吸收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民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截至2021 年2 月,我国共有1.44 亿个市场主体,其中民营企业占97.25%。作为中国最大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第一,政府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各省政府继续完善、落实创新创业政策,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创业,同时更加注重创业资金的支持力度,为创业者减轻经济压力。第二,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根据麦可思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均不超过3%,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较低。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完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社会培育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优秀人才。第三,个人应增强创业意识。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在全社会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增强人们的创业意识,鼓励人们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五)防患和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第一,从宏观层面看,各项政策的制定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把稳就业放在重要位置。例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对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转型问题上,既要态度坚决、限制生产,也要循序渐进,把握好节奏,防止相关行业出现大规模失业。再如,在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工作中,“住房不炒”的定位必须坚持,但也要把握好政策的实施力度,稳定好房价,防止房地产行业出现大规模失业。第二,从中观层面看,各地政府应根据地方实际,做好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形势监测分析,对“机器换人”的现象,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群体,进行跟踪监测,有针对性地制定稳就业预案。同时,完善市场就业信息服务机制,着力解决就业市场供需不协调、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微观层面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发挥其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作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企业应利用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稳定就业。同时,应加强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以适应企业的转型升级,防止企业员工大规模失业。

总之,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保障,也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首先,就业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保障。劳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创造出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的过程。就业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高质量的就业保障了整个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就业也是劳动者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更高质量、更稳定的就业,有利于人们获得持续且较高的收入,有利于人们美好生活愿景的实现。其次,就业是人全面发展的保障。通过就业人们获得一定的报酬,人们的物质生活才能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开展人际交往和精神追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最后,就业是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就业就是一种获取报酬的劳动,就业不仅使人们的物质要求得到满足,同时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高质量就业使人的价值得到了真正的实现,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高质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