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答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之问

2023-01-05 03:49吕潇俭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吕潇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这重逾万钧的嘱托,始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砥砺前行的指南和路标。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新方位、所肩负的历史新使命,准确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精髓,深入思考高校这一理论教育肩负的时代重任,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丰富完善这一理论教育的路径,真正答好这一理论教育的时代之问。

一、准确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精髓

理论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立足我国国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为己任的学科教育,既具有一般学科教育的共性,如体现着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功能,聚焦着学科知识的传播发展。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特殊性,如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对人的思想进行引导的科学教育,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关键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对该理论教育的研究也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但也要看到,该理论教育与我国历史进程是同频共振、辩证统一的,[1]是同我国发展大势、工作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在向前发展,党的事业在向前发展,新方位、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决定了该理论教育体系也亟待与时俱进,需跟进做重点研究。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三个方面入手,以期进一步厘清该理论教育的本质、任务和特征,更准确把握该理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精髓。

(一)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

任何理论都内在蕴含并预设了理论本身目的性的理想目标,这一目标依赖于通过教育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而实现。[2]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毫无疑问,该理论教育本质上是信仰教育,[4]旨在服务于国家合乎理性的公共存在,[5]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天生是为政治服务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偏差,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内化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凝聚共同价值追求,才能更好为政治服务。

(二)从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使命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教育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高等院校就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最根本、最重要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如何完成好上述重大任务?回顾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该理论教育一直承担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任,这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7]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的重要支撑,从一开始就承担着铸魂育人的责任,这也是我国高校的立身之本。

(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看,该理论教育与理论主体具有一定的共生性。[8]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发展。[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总结我国高校该理论教育的发展历史,一方面,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另一方面,也始终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教育。[10]显然,该理论教育既具有实践性特征,还具有时代性特征,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跟进教育是其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需要。

二、清醒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命题

通过本文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取向精髓的建构论述,总结了该理论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也留下了宝贵启示。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求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命题,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守护、强化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才能更符合该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肩负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崇高使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毫无疑问,进入新时代尤其是新发展阶段,该理论教育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最重要的位置,须臾不可放松。在高校日常教学中,应把学习教材、课堂教学、体悟情怀、映照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实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真正用一颗信仰之心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伟大时代产生的伟大思想,真正以一颗敬畏之心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运用与科学性创新,真正以一颗感恩之心讲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一心为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切实讲出信仰、敬畏、感恩、力量与希望,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因”“密码”“脉搏”“温度”“魅力”“引领力”,让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国发展实践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行新坐标上,越是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这一对“定盘星”和“压舱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顺势而为,更好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也必须紧紧依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鉴于此,新征程上,该理论教育要着力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正确性等“国之大者”进行重点阐释和大力宣传,对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加强预判、主动引导,不断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切实把握好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原则,以理论之光解现实之问,以实践之要塑理论之美,真正做到既重视解决思想问题,还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风险挑战都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都能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以学科之力、思想之笃定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承担好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责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新发展阶段,该理论教育要始终坚定为党治国理政育人的重要目标,坚定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重任,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阐释和教导中要注意辅之以启迪心智的语言、直抵人心的道理、感人肺腑的人物故事和真挚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切实引导青年学生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修大德、明大理、立大志、行大道,真正在潜移默化中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植入心田。与此同时,也要特别重视通过该理论教育的开展,坚决同错误思潮、消极论调、负面行为做斗争,让学生感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党的奋斗历程转化为每一名青年学生的心路历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三、丰富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发展着的一项教育事业,其发展路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必须直面问题、循道而行、克服路径依赖、不断丰富完善,做到既守正不偏,又推陈出新,既因势而谋,又因势而变,使之更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更契合理论本身特征,使该理论教育实践体系更具有系统性、创造性、实践性。

(一)以久久抓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滋养新时代尤其是新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水流千里总有源,树高千丈总有根。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从阅读经典文献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阅读和阐释经典的过程。[1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源头活水,“源头”与“活水”的隐喻,意味着该理论教育必须清醒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的重要价值,应重视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置于日常教学中,注重从研读经典原文出发,从现在回望过去,从未来审视现在,真正发现传统经典的价值,不断创造传统经典的新价值。同时,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研读经典,通过“前”“后”关系处理以及“新”“旧”语言的混搭,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传承发展中的“前中有后”“新中有旧”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传承性,进而推动全面系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关系,真正从经典著作中找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基因密码”“时间密码”和“品质密码”,找到传承和延续主线,找到二者相互依存的内生秩序,使“前”“后”与“旧”“新”积极对话、精心对接,让新时代尤其是新发展阶段的理论教育始终享受到最温润的经典滋养。

(二)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赋能新时代尤其是新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新形势新任务着眼现实需要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党内集中性学习教育的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鉴于此,该理论教育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把握党史学习教育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交融性、互补性、贯通性,把百年党史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起来学,通过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百年党史学习的循环往复,使学生真正体悟百年党史中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真正体悟我们何其幸运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真正感悟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历史伟业、铸就的历史辉煌、锤炼的伟大建党精神、为人类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都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之一就是“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以保护利用好地方红色资源丰富新时代尤其是新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所应当充分运用好地方无比宝贵的红色资源,传承保护好历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探索创建依托红色资源禀赋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富有地方特色的理论教育新模式和新内涵。如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在充分利用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开辟第二课堂进行“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学校自创自编自演了话剧《永怀之歌》。这一系列探索把理论课堂搬到了精神场域,注重了互动体验,实现了场景感染,推动了情景交融,激发了情感共鸣,形成了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的相统一、相促进,也达到了让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精神扬起来和红色基因传下去的好成效。每每通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场所、课堂交流探讨、话剧现场观看等,广大师生都热泪盈眶,真正获得了精神滋养,增强了精神力量,厚植了师生们的爱国情、报国志和报国行。这一系列探索实现了“理论教研”与“信仰教育”“铸魂育人”的统一。

(四)以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巩固好新时代尤其是新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阵地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阵地。进入新时代尤其是新发展阶段,应着眼答好这一理论教育的时代之问,抢抓时代机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认清风险挑战,始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敢于直面和破解现实中的难题,注重围绕自身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来深入推进学院自身建设,注重多维发力,助力实现该理论教育朝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干事创业敢担当的本领,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治院育人全过程,始终将意识形态的弦绷得紧而又紧,始终定期对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分析研判,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方向、谋大局、管阵地、强队伍、育新人的能力和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朝着一流目标向前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总的看,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其价值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天然是为政治服务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偏差,这一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一以贯之坚持好把握好,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内化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凝聚共同价值追求,才能更好地为政治服务;它从设立伊始就承担着铸魂育人任务,关系到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对此,我们应保持足够清醒和自信,它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特征,必须时刻面向实践、对标时代跟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教育。总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该理论教育都要面向群众、面向实践,[12]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对此,我们始终要以更高站位,清醒把握该理论教育的战略意图。[1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来说,答好这一理论教育的时代之问,就是要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清醒把握该理论教育的战略意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目标,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宏大的格局、更严格的要求、更清醒的头脑、更充分的自信,不断书写高等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新篇章,只有这样该理论教育才会生生不息。对从事该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要真正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改变优化不适合形势任务需要和学情实际的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把讲理论与讲道理、讲故事、讲政策有机融合起来,真正用心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学习好研究好阐释好,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做好思想政治浸润工作,在新的赶考路上创造新业绩,这样该理论教育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对青年学生来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薪火接力手,应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一辈子的必修课”,始终牢记青年使命和担当,时刻向先驱先贤先辈学习看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做到年轻知大义、年轻干大事、年轻敢奉献,真正锻造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成为党最需要的人,这样该理论教育就有了朝气蓬勃的活力。

注释:

[1][5][8]娜仁高娃.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J].重庆高教研究,2021,04。

[2][13]张澍军.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万美容,谢莉勤.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6][7][10]吴东华.六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2。

[9]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兼评惟实践主义倾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11]陈金龙,崔俊申.经典文献阅读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J].现代哲学,2021,03。

[12]周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4。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