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幼儿园 于美霞
儿童绘画是儿童在学龄前的一段时期里,对“美术”的认识和感知。儿童在绘画中,可以通过对想象的无限延伸,用直观的、夸张的方式来表现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儿童的绘画语言是其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表现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理解和接受。它能很好地反映幼儿的内在情绪,对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理想以及周围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从语言意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表达和感情中不加渲染的表达;从绘画的视觉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直觉的感情冲动,带有强烈的理想意蕴和符号化倾向,以绘画的形式作为媒介,使其丰富的心灵世界得以展现。
让幼儿创作图文并茂的绘画日志,既可弥补他们语言文字运用上的缺陷,又能让幼儿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既可解决幼儿语言表达困境,又可提高他们多元语言表达水平。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小幼协同,通过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附件《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强调,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要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内容,增强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在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大班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鼓励幼儿将感兴趣的事情和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让幼儿体会写写画画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鼓励大班幼儿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并提醒幼儿写画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前书写活动可以引发幼儿书写的兴趣,丰富他们的书写经验,培养起书写技能与习惯,促进其语言和其他领域学习,对幼儿认知、情义、交往和动作技能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潜在或者直接的意义,也为其进入小学后的书写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幼儿提供一个表达自身所看、所思以及所想的创作平台,增强其多元语言能力的提升。教师首先要用特定的语言来对所见的事物进行简单描写,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例如:“你看见了什么?”“你要如何作画?”“说说你的感想”“你可以画出你所说的那些吗?”安全、舒适、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儿童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充分尊重儿童的创作意愿,及时提供可供选择的绘画材料,并根据幼儿的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
1.丰富活动素材,乐画绘画日志
当幼儿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可能提供绘图素材。如:幼儿在玩安吉游戏的场景,一次跑步比赛,一个切西瓜游戏,一次彩泥造型比赛……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即便是平时最沉默的孩子也会跃跃欲试,并乐于与爸爸妈妈和小伙伴分享。画纸上你可能看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火柴人在赛跑;也会看到四不像的彩泥造型……这时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表述,进行语言表达指导。
这样,幼儿愿意将所见所闻用绘画日志的方式画下来。五彩缤纷的幼儿园生活,丰富细腻的家庭琐事,生动有趣的课外经历,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会为孩子们积累大量的素材。
2.适当指导,有意识渗透语言表达
在固定素材、题目的绘画中,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要绘画的内容;鼓励和表扬孩子从形状、尺寸、颜色、用途等方面将原始的视觉表达在语言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先看一看、摸一摸,逐步增强幼儿对所需要描绘事物的印象和感知。接着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一步展开说明。而后通过交流,找到语言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使绘画教学中的语言渗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广泛性的绘画,有些孩子会感到无从入手,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六一是什么时候?”这样问答式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增强绘画观念。儿童在完成作品时,也会受到语言的潜移默化,从而使绘画日志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表达能力和绘画创作技能的同步发展。
3.善用活动资源,仿编绘画日志
要多找一些在教幼儿创编绘画日志时的好例子。例如大班幼儿画的一幅《池塘边上的柳树》,可让幼儿为此图配上最细化的表达,引导其将感受到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美丽画面进行描绘。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从文字到具体形象的事物再到文字的系统感知能力,又可寻找到适合的表达空间。为文配图,可充分激活创作元素,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想画、爱说、会写。
孩子们乐写善画,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边写边画,有的画完再写,有的写了再画。这样通过“观察—阅读—领悟—创造”,他们的词汇量都在增长,句式表达日趋熟练,对想象中的事物描绘也越来越准确,语言表达水平也会逐步提升。
4.巧用绘本资源,过渡看图语言表达
当幼儿通过模仿课文,把握了绘画日志的创作方法后,单纯的绘本模仿和创编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这时大量的课外绘本给孩子创编带来更广阔的天地。
(1)学习反复结构,截取情境补绘
绘本为了适应孩子的阅读心理,很多故事都采用反复结构。我套用这种反复结构中的一段故事情节引导孩子进行创编。如《迟到大王》,故事讲一个小男孩上学老是迟到,每次都遇到特殊情况,教师每次都不听他解释,处罚一次比一次严重。共读时,先呈现男孩前三次迟到的情形,问幼儿那么第四次呢?幼儿们就根据前边故事的模式,展开想象:小男孩上学路上又遇到了什么惊险,有的说地震,有的画恐龙袭击,有的写遇见雪豹……他们脑洞大开,各种不可思议、稀奇古怪的想法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精彩!
(2)配文无字绘本,过渡看图语言表达
有一种绘本,只有图画,没有文字,故事全靠图画描绘。这样的绘本信息更加丰富与耐读,增加了多次重读的乐趣。这一阶段其实是绘画日志向看图语言表达自然过渡的好时期。雷蒙布力格创作的绘本《雪人》就是无字书,这本图书采取多格漫画的形式。这个发生在寒冷冬夜里的幻想故事太迷人了,雪停了,男孩发现门外被一片奇异的光照亮了,那个白天他堆的大雪人竟然动了起来!于是,他把雪人让进屋来……精彩故事开始了。我让幼儿先观察图片,根据图画说故事,再看图配文,叙写故事。当很多孩子只能写几句话时,利用绘本实现语言表达的孩子能将每幅图所配的文字连起来,就是一个长长的完整的故事。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从绘画日志到看图语言表达的无缝衔接。
这样一个贯穿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符合低段幼儿的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课文插图,幼儿自绘,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从图文结合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从中不断模仿、建构,过渡到文字表达。这是培养幼儿的文字潜能、语言天赋,提升多元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5.鼓励评价,增强幼儿表达自信心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幼儿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幼儿欣赏、讲解、讨论,以促进幼儿的进步。讨论是一种语言的实践,在教学中,借助对话和语境,可以促进儿童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教师要对幼儿的创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并予以积极的赞扬以及适当的奖赏,并以讲评的形式指导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创作兴趣。鼓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应能清晰地把握儿童作品叙述的切入点,并能抓住儿童的想象力。通过讲解,可以加深儿童对作品的认识,并使其充分体会到丰富、独具魅力的语言,从而激发其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幼儿之间的评价活动也能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从而提升其整体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