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欣钰 张欣宇 姚 姗 李国展 陈汝阳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山东·济南)
[提要] 城市群的兴起是经济集聚的催化剂,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大量观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构建文献综述。
经济集聚能够促进企业合作,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但由于生产要素的大量聚集,经济集聚对城市环境的负外部性效应也不断显现,经济集聚引起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用地紧张、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对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经济集聚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产生相对集中的现象。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研究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制定区域经济生态和谐发展战略,解决区域突出的经济环境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与区域的经济环境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第二产业生产所需的原料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区域的环境具有重大的负面效应,而产业集聚则加重了这种效应,因此大多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入手研究经济集聚。在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当中,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尤为典型,研究经济集聚度与大气污染物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有利于直观地显示出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根据上述思路,国内外的学者对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尽管各研究的模型、参数与相关变量不尽相同,但总地来说,各国学者关于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关系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具有单向线性相关关系,即经济集聚度越高,大气污染程度就越高或者越低。认为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的研究有许多。例如,国外学者Vinkanen、Frank、Verhoef and Nijkamp 等人以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的单向线性相关关系与它们的空间溢出效应为研究内容,论证了工业集聚是大气污染愈发严重的重要原因。张可、豆建民认为经济集聚可以通过产品输出规模、产品输出结构以及生产的效率等因素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而经济集聚导致的产品输出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反而更加重了环境污染。朴珠希从空间发展形态角度分析,多核均等型城市最具效率性,但空间分布的过度分散及过度集中反而加重大气污染程度。苏静、刘满凤等采用Herfindahl 指数和Gini 指数来测算全国经济聚集度,得出中国经济集聚度与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经济集聚加速了污染物的集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持有相反的观点,这部分学者认为经济集聚能够改善区域的环境状况,即经济集聚度越高,大气污染程度反而越低。如Feldman、Hosoe、李顺毅、李勇刚等人认为,经济集聚可以带来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促进企业、产业采用更多、更新的环保生产技术,从而减少企业、产业的生产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任晓松等指出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当前城市的经济集聚度的增加有利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在这种观点之下,经济集聚度越高,也就意味着技术越发达,企业、产业的环保意识也就越强烈,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之间存在一个负相关的关系。经济集聚的技术效应是指集聚会带来环保技术的改善,一方面会减少相同产出的资源消耗;另一方面会减少相同产出下的污染排放。另外,集聚经济主体可以共享中间投入要素、劳动力储备,有利于劳动力的匹配,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吸引人才的集聚,高素质人才的集中会带来技术上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经济集聚有助于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要素配置会更加经济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存在一个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关系。王海虹等通过研究长三角城市群以建立数据模型,分析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认为,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具有倒“U”型的关系,即在经济开始集聚之时,污染程度会随着经济集聚程度的增强而增强,然后随着经济集聚程度的增强而降低,经济集聚在一定范围内会减少大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对城市的大气污染会产生抑制作用,找到这种“U”型关系的转折点对区域制定经济增长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经济集聚的程度以达到控制污染的效果。李伟娜、杨仁发和闫逢柱等将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特定产业和特定城市组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同样表明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N”型或倒“U”型关系,又或者短期内二者呈单调线性的减函数,长期内二者关系不明确;他们还认为FDI 水平对二者的关系有所影响,且可以通过加强城市间的空间关联性来缓解污染物排放强度,这个观点正好是我国在现阶段推行大气污染治理区域间联防联控政策的出发点。刘小铁在其关于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当制造业的工业集聚作用在环境的时候会出现两个拐点,我们将其称为门槛值,但其并非只是单纯地使环境污染加剧或缓解环境污染,而是表现出一种“N型”关系,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具有动态的联系,也就是说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在集聚的开始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中期则呈负相关,达到一定程度后,二者又呈正相关。吕康娟等以长三角26 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技术进步是否能够作为经济集聚影响碳排放的中介变量,稳健性检验保证结果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2)长三角城市群的技术水平可以在地区之间相互溢出,经济集聚能够促进技术进步;(3)经济集聚不仅能够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直接影响,又能通过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起到间接的抑制效应,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三)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存在双向的影响。张可、汪东芳在对经济集聚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的考察基础上,得出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的结论,一方面经济集聚使环境恶化,经济开始集聚并增长时,区域环境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由于企业缺乏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再加上企业的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能源利用率不高,导致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中所含远超当下的大量污染物质,使得环境污染程度随着经济的增长、集聚而加深;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恶化又阻碍了进一步的经济集聚,随着集聚开始的环境恶化,相关部门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危害以及对人类活动及生存的威胁,于是开始制定一系列措施限制企业的生产,这时企业、产业的集聚使得其所获取的利润下降,于是便抑制了经济的集聚;而且劳动生产率对二者间的影响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李炫榆等考虑到变量的内生性和空间相关性,验证了集聚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不是单向关系,而是相互影响且具有空间交互作用,环境规制在这一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此观点为我们对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开发、转换了一条新的思路,为我们从更多、更发散的思维中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全球的城市化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作为城市化主要动力的企业、产业的集聚也在全球各个区域与国家呈现不同的阶段与态势,也就是说,从低经济集聚度的区域到高经济集聚度的区域的研究范例,我们都可以在全球甚至是在我们国家找到,这就有利于我们对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地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见解和建议,各研究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也都取了较有说服力的例证,但就像之前所说的,全球各国各区域的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关系各有差异,例证不够全面的话,得到的结论就可能有失偏颇,但目前能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研究的毕竟还是凤毛麟角,因此学术界对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尚不明确,除了上述三种主流观点以外,还有些学者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唯一的缺点就是,大多数文献探究经济集聚问题时虽然都是重点关注环境污染,但是缺乏统一的度量与标准,这就使得各学者得出的结论较难或者是无法统一,且大多数学者只关注经济集聚与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的联系,很少有学者以PM2.5 为指标衡量大气污染,探究经济集聚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使用PM2.5 为指标衡量大气污染,有助于从一个突出的方面来分析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各学者研究变量与结论形式的统一。但由于目前对研究目标的采样、计量方法模型、统计方法等存在差异,导致各研究的结论各不相同,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研究验证。此外,多数研究以城市或省域为视角进行分析,以城市群为视角研究经济集聚的文献亦不多见。城市群相对于具体的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来说,更能体现出经济集聚的循序渐进,能更少地被其他不相关的因素干扰妨碍研究。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其中一大显著特点就是一大批城市群的兴起,这是我国顺应当前全球城市发展潮流的必经道路与必然选择,但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活动,难免造成各种类型的环境问题,城市中的这些污染物的聚集与扩散往往会对环境造成更大危害,这是我们当下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可以从经济集聚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入手,以PM2.5 为大气污染指标,以中国19 个城市群为例,研究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基于城市群视角研究经济集聚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对于区域决策、城市群建设,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